姜维经典名言-姜维 名言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出自哪里?
出自诸葛亮《赠幼骐伯约》,这是明代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对蜀汉将领姜维的评价。
原文: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心存谋略何人胜,古今英雄唯是君。
译文:在文方面,能够提起笔便可以平定天下,在武方面,只需上马便可扭转乾坤,心中有着千万道计谋没有任何人能够战胜,古往今来能够称为英雄的只能够是你了。
说的是姜维这个人对内能当宰相治理政务,对外能出去当将帅带兵打仗,文武双全,而且心存谋略无人能比,是难得的英雄人物。
扩展资料姜维是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
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伐魏,此时,姜维等人正在陪同魏国天水太守马遵外出巡视。
马遵因怀疑姜维等人会反叛,于是连夜逃到上邽(现在的甘肃天水市)并紧闭城门不让姜维等人进城。
姜维于是又回到老家冀县,可是冀县也不让他进城,姜维没有办法只好投奔了诸葛亮。
那一年,姜维二十七岁。
姜维投奔西蜀时,诸葛亮非常高兴,拉着姜维的手说,自己到处求得贤人,想把自己毕生心血传授给他,可一直没有这样的人出现。
现在终于遇到,得偿所愿了。
从而确立了诸葛亮与姜维的师徒关系。
历史上,诸葛亮在写给同事张裔、蒋琬的信中也给予了姜维很高的评价,他在信中写了姜维忠于职守,勤于理事,思虑精密,是李邵、马良等所不及的,姜维称得上是凉州地区的优等人才。
其后,诸葛亮又在信中写姜维在军事方面很有才智,既有胆识义勇,又能深刻理解用兵之道。
这个人忠于汉朝,而且才能超过众人,等到他掌握了全面的军事本领后,就让他进宫面见皇帝。
诸葛亮去世后,掌握军政大权的费祎因为主张谨守社稷,反对过早通过军事手段平定中原,所以姜维每次要兴兵进攻时,费祎常常限制他,给他的军队不过万人(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费祎去世后,姜维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其后,他为了贯彻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对内积极平定叛乱,对外加强对魏国的进攻。
从公元238年到262年这二十多年间,姜维超过九次北伐,打了很多胜仗。
然而天命难违,姜维“只手难扶汉社稷”,就在他率军在剑阁与魏国大军对峙之时,魏将邓艾率军偷渡阴平,越过荒无人烟的险域,奇袭成都,迫使后主刘禅投降。
消息传来,姜维和他的将士个个义愤填膺,拔刀砍石头以发泄愤怒。
姜维降魏之后,曾策反魏国大将钟会倒戈,以期最后一搏重复汉室。
可惜,消息败露,姜维最终自刎殉国。
参考资料来源:--幼麒冢虎参考资料来源:--三国演义。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出自哪里,是谁说的?
出自诸葛亮《赠幼骐伯约》,这是明代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对蜀汉将领姜维的评价。
原文: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心存谋略何人胜,古今英雄唯是君。
译文:在文方面,能够提起笔便可以平定天下,在武方面,只需上马便可扭转乾坤,心中有着千万道计谋没有任何人能够战胜,古往今来能够称为英雄的只能够是你了。
说的是姜维这个人对内能当宰相治理政务,对外能出去当将帅带兵打仗,文武双全,而且心存谋略无人能比,是难得的英雄人物。
扩展资料姜维是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
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伐魏,此时,姜维等人正在陪同魏国天水太守马遵外出巡视。
马遵因怀疑姜维等人会反叛,于是连夜逃到上邽(现在的甘肃天水市)并紧闭城门不让姜维等人进城。
姜维于是又回到老家冀县,可是冀县也不让他进城,姜维没有办法只好投奔了诸葛亮。
那一年,姜维二十七岁。
姜维投奔西蜀时,诸葛亮非常高兴,拉着姜维的手说,自己到处求得贤人,想把自己毕生心血传授给他,可一直没有这样的人出现。
现在终于遇到,得偿所愿了。
从而确立了诸葛亮与姜维的师徒关系。
历史上,诸葛亮在写给同事张裔、蒋琬的信中也给予了姜维很高的评价,他在信中写了姜维忠于职守,勤于理事,思虑精密,是李邵、马良等所不及的,姜维称得上是凉州地区的优等人才。
其后,诸葛亮又在信中写姜维在军事方面很有才智,既有胆识义勇,又能深刻理解用兵之道。
这个人忠于汉朝,而且才能超过众人,等到他掌握了全面的军事本领后,就让他进宫面见皇帝。
诸葛亮去世后,掌握军政大权的费祎因为主张谨守社稷,反对过早通过军事手段平定中原,所以姜维每次要兴兵进攻时,费祎常常限制他,给他的军队不过万人(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费祎去世后,姜维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其后,他为了贯彻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对内积极平定叛乱,对外加强对魏国的进攻。
从公元238年到262年这二十多年间,姜维超过九次北伐,打了很多胜仗。
然而天命难违,姜维“只手难扶汉社稷”,就在他率军在剑阁与魏国大军对峙之时,魏将邓艾率军偷渡阴平,越过荒无人烟的险域,奇袭成都,迫使后主刘禅投降。
消息传来,姜维和他的将士个个义愤填膺,拔刀砍石头以发泄愤怒。
姜维降魏之后,曾策反魏国大将钟会倒戈,以期最后一搏重复汉室。
可惜,消息败露,姜维最终自刎殉国。
参考资料来源:--幼麒冢虎参考资料来源:--三国演义。
刘备死后,为何诸葛亮一直屡战屡败?姜维在临死前终于说出了实话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但是倘若要说聪明程度的话,世人都会想到一个人,此人便是诸葛亮。
诸葛亮自从出山之后,便凭借自己的智慧大放光彩。
人们眼中的诸葛亮几乎已经成为了神奇的代表,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排兵布阵,治理国家,样样精通。
也正是因为有诸葛亮的帮助,刘备才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建立了蜀国。
然而,最终胜利却并不属于蜀国,而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后能力也有所下降,屡战屡败,这是为何呢?对于其中的缘故,姜维在临终之前说出了答案。
公元223年,刘备因为一场战役的大败而伤了身体,最终无奈在白帝城托孤,将蜀国交到了刘禅的手中,并嘱咐诸葛亮用心辅佐。
诸葛亮是个知恩图报之人,他感恩刘备的知遇之恩,将其兴复汉室之大任铭记于心,为此发动了多次的北伐战争。
公元228年,诸葛亮修复好了蜀国因为刘备带来的创伤之后,便带领大北伐,与曹真展开了一场决斗。
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势如破竹,一举拿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胜利在望。
然而,却因为马谡失了街亭而功亏一篑,最终失败。
公元228年年底,诸葛亮再次卷土重来,但是却久攻不下。
公元229年,诸葛亮收复了武都、阴平两郡。
公元231年,诸葛亮用上了“木牛流马”,将司马懿大败。
本来可以乘胜追击的诸葛亮,却因为李严运粮不利而只能班师回朝。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战死沙场。
在这么多场的战斗中,诸葛亮虽然曾经占过优势,但是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无奈退兵。
而这,或许正是天意吧。
对于这个结果,公元263年,姜维临终之际,给出了解释:“我计不成,乃天命也!” 在这里面,最重要的便是“天命”二字。
何谓天命,其实就是说,蜀国最终不可能获得胜利,而最关键的人物便是刘禅。
刘禅不仅仅是个无能之人,还是个昏庸之人,此人在诸葛亮在世之时便多次因为听信小人而误了大计。
等到诸葛亮去世之后,他便更加无法无天了,姜维又怎么有能力挽救颓势呢?最终迎接他的,只有蜀国的灭亡。
不过,也幸好是“天命”,倘若诸葛亮真的帮助刘禅赢得了天下的话,或许中原最终的未来会比“五胡乱华”还要来得惨烈。
。
诸葛亮屡战屡败什么原因?刘备死后姜维临死时说出了什么真相?
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璀璨的时代,三国就是其中一个。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各路群雄争霸,最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这个璀璨的时代,各种智谋和勇武让人们为之着迷,尤其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亮,他一生的传奇经历也是让人们感到非常好奇。
三国时代以勇武出名的将领数不胜数,足智多谋的文士也是层出不穷,每场战役都是智慧的碰撞,比的就是谁的布局更为深远。
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众多谋士之中,诸葛亮的光芒没有人能够遮掩。
正是因为有了诸葛亮的帮助,刘备才能成功建立蜀国,没有在半途就被其他诸侯覆灭。
但是有人感到很疑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何在刘备死后就一直吃败仗呢?诸葛亮的智谋让他的对手都为之折服,空城计、火烧赤壁也让他名声大噪,让人们更加佩服诸葛亮的智慧,在后期经常与诸葛亮做对手的司马懿都评价道:诸葛先生,乃是天下第一之奇才。
可就是这样的奇才却在晚年一直吃败仗,难道是他有些昏庸,但事实证明他并没有,七擒孟获就能证明诸葛亮依旧是原来的他。
姜维是诸葛亮死后的“继承者”,他在蜀汉即将灭亡的时候也曾做过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他在临死时说漏了嘴,道出诸葛亮真正的失败原因,他说的是:此乃天意啊!这个天意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后主刘阿斗的不作为,在诸葛亮出征最有希望的时候将其撤回,让诸葛亮失去机会。
二是“天时”,刘备将蜀国的后勤都打空了,在之后的几次出征中,蜀国的后勤都跟不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才是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