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常识(古代文学常识高中语文常考)

2023-06-04
38 阅读

古代文学常识有哪些?

文化常识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古诗:元日王安石〔宋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古代文学常识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文学常识:1.古代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尤等。

2.先秦文学。

(1)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历史散文有《左传》、《战国策》、《国语》。

《谷梁传》、《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

著名篇目有《关雎》、《伐檀》、《硕鼠》、《七月》。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4)老子,李耳,字伯阳,又名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传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书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因此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5)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主要言论及思想被辑为《论语》,有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6)左丘明,鲁国史官。

主要作品有《左传》,又名《左氏春秋》。

《曹刿论战》等选自此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的史实,富有文学性。

(7)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书由其弟子编辑。

主要言论及思想被辑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

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8)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

主要作品有《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文言文主要有哪些呢?

文言文:1、《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所求,有所为,有所忠,方不枉此生!2、《齐桓下拜受胙》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

”齐侯将下拜。

孔曰:“且有后命。

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3、《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4、《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诲学说》欧阳修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玉不琢还是玉,人不知上进,修养和学识便会有所缺失。

文言文知识点有哪些?

文言文知识点有: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
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中“河”专指“黄河”;
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5、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准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

而唯有熟读、精思才能摸到门道,掌握规律。

因此,课文要认真学,有些典型句子要背诵,常见虚词的用法可以整理成表,这样才便于记忆。

古代文学常识有哪些?

文化常识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古诗:元日王安石〔宋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古代文学常识(文选)

《古文观止》上的第一篇文章是《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如下: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
称郑伯,讥失教也;
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译文】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
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

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

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

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

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

”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
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
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
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

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

庄公赐给他饭食。

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

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

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

”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

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

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

《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

’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参考资料古诗文网.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1-13]。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