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论语文章(孔子论语大全原文)
论语的作文
论语今读 北京市景山二中 辛天游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他的学生们:“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如果有人对你们有知遇之恩,你们将怎么做来报答他们。
子路性急,他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这是何等宏大的目标!现今的老师如果知道自己的学生如此知恩图报,理想远大,一定会对其赞赏有加。
孔子则不然,“夫子哂之”。
孔子用一笑表达了他对子路的不满。
在后文孔子对曾皙讲明了他笑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孔子嫌子路在回答问题时不够谦让,不符合“礼”的.要求。
可是,在心中有了答案之后,为什么就不能慷慨陈词说出一番豪言壮语呢? 以我——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孔子这种对“礼”的要求可以说太僵化了。
由于孔子的“笑”,接下来,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言辞都变得异常谦逊。
公西华明明很有才华,却只谈自己要当一个穿着礼服的小相。
孔子也知道公西华很有才华,为什么非要引导公西华说出使自己大材小用的话呢?如果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符合“礼”的要求,那么“礼”此时便不是一样好东西了。
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拥有豪情壮志总是值得鼓励的,但孔子没有,他只看到子路没有遵守“礼”。
孔子对“礼”僵化固执的追求,大大削弱了谈话的主题。
就我而言,我还是喜爱一节大家争论得很激烈的课,这样思想才能产生激烈碰撞,涌现出更多灵感的火花。
孔子如此强调谦虚,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他学生的思想呢?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重点在“争”字,许多学说在竞争中发展完善。
要想使自己的学说被君主采纳,成为“显学”,怎能不与其他学派的学者据理力争?而这似乎又不够谦让,不合乎“礼”。
但是孔子不也一直在坚定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吗?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不能一味谦让。
比如在应聘过程中,我们若有好的想法或策划,一定要敢于展示出来。
倘若像孔子和其学生那样刻板地“依礼而行”,你就会把机会白白地让给别人。
不知道我对《论语》的理解是否到位,但这只是我的观点。
观点无所谓对错。
我不否认孔子是“万世师表”,是“圣人”,但至少在我这个“今人”看来,这次“侍坐”中,孔子的言辞与表现着实有不妥之处。
编辑絮语: 不管天游同学对《论语》的理解是否到位,他这种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非常值得肯定。
孔子的“圣人”牌位是后人因敬重而授予他的,孔子自己从没有称“圣”,他也绝不是毫无缺点和纰漏的那种“圣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十分经典和精彩的篇章,虽然我本人也像孔子那样最喜欢曾皙的回答,i怛我同样赞赏天游同学在这篇作文中表达出来的观点。
关于《论语》的论文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 一、 朋友的作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
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
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
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
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
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
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
“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
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
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子贡问何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
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
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二、 结交朋友的标准 《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
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
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其次,我们要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公冶长)我将孔子这六类人的对举看作是对第一条标准的具体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线。
我觉得以上这两条标准非常符合孔子对“仁”的追求。
从“恭、宽、信、敏、惠”这些“仁”的细目来看,“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
孔子一生努力实践“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渗入了他的这一标准。
直、谅和多闻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
第三,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观上也有体现。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路)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这毕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现实中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优势互补。
这样,我们就可避免偏执。
另外,《论语》中还有另两处相关的记载,我觉得更为重要。
一处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
我觉得,这一段语录对我们自身提出了要求。
友谊是需要双方共同建立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能群,能让人接受。
要做到这一点,恭敬有礼是基本的条件。
此外,这段话还扩大了选择朋友的范围,提出了与人交往应有的气度。
我觉得子夏是相当有胸襟的。
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容我成为他的朋友?同样,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成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一点可以和另一处对读:子夏之门人问交友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
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
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
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
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
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
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
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
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
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
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
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
执着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
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
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可与立,未可与权。
”(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
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
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
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础。
如果说俞伯牙之于钟子期是一种同质的认同,那么庄子之于惠施就是一种异质的认同。
好比矛盾的双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三、 与朋友交往时的准则 首先,朋友相交重在一个“信”字。
曾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我觉得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没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来朋友。
不过有时越是基本的道德规范越难以做到,越难以做到这要求就变得越高。
当一个人真正做到最基本的要求时他所达到的价值层面是最高的。
第二,对朋友要宽容,在朋友有难或犯错时要帮助朋友。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
无求备于一人。
”(微子)“君子周急不继富。
”(雍也)朋友的价值在关键时刻最能显现出来。
我想,这也是“信”所要求的。
一个忠诚的朋友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对方。
第三,要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
朋友关系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
真正的朋友之间用不了太多客套。
但那并不是亲密无间。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
”(里仁)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公冶长)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颜渊)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再怎么认同,两个人总还是不同的个体。
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没有摩擦。
两个人挨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就好像挤公共汽车。
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空间。
从朋友间的交往来看,稍微疏远一点给双方都留出了余地。
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距离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我们还可利用这种空间交更多的各种类型的朋友。
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质和量。
有的人只有泛泛之交却没有知心朋友,有的人只有少数几个知心朋友,交友面却很小。
他们都没有处理好交友的距离感。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
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
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
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
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
一处是“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阙党童子将命。
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
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
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关于颜回,《论语》有以下记载: 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知也。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 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先进: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勤勉好学,学有所成,品行高尚,一生兢兢业业努力实践孔子学说的人。
对他的记载有几处很值得玩味。
一是孔子说他“不愚”。
孔子并没用“敏”、“惠”等字眼,而用“不愚”,说明颜回资质并不特别高。
二是说他对自己并没什么帮助,无论自己说什么,颜回都感到高兴。
另一方面,孔子还是很看重这个学生的,颜回死时,孔子极度伤心,大呼“天丧予”。
颜回也对孔子充满了感情,孔子受困时,他对孔子说,您还没死我怎么敢死。
我觉得,对于孔子来说,颜回就是自己的翻版。
他眼见自己的学生一步一步跟自己越来越象。
面对这种情景,我想孔子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
除了“天”以外,最知道自己的就是颜回了。
颜回即使并不意识到自己了解孔子,他的行为也体现了他已把握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和这样一个学生在一起,孔子应有一种知己的感觉,但孔子并没有过明显的表达,甚至还嫌不足,“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这可能是因为颜回太像自己了。
只有在颜回死后,孔子才意识到失去颜回意味着什么,叹息道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并对学生说我不为颜回哭为谁哭?孔子是否觉得颜回之死意味着自己理想人格之死,意味着镜中自己的死呢?再也没有人可以像颜回那样勾起孔子的共鸣了。
关于曾参,《论语》有以下相关记载: 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与颜回比起来,我觉得曾点更透出一股灵气,一语道出孔子一以贯之的东西。
但“先进”的“参也鲁”似乎与之又有矛盾。
我不知应做何理解。
这且不说,最后孔子的“吾与点也”颇有意思。
我觉得如果说面对颜回,孔子感到的是同质的认同,那么,面对曾点,孔子感到的则是一种异质的认同。
有人认为“吾与点也”道出了孔子退隐的心声。
我觉得这种理解自有他的依据。
曾点异于他人的理想恰恰从反面填补了颜回“非助我者”的空缺,给孔子一个异质的启示和选择。
孔子论语及故事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他,君子就不居有;
贫困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摆脱。
君子离开了仁德,怎样还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紧急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扩展资料:主要内容:《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参考资料来源:-论语。
有关论语或者是孔子的故事或者传说
孔子论语及故事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他,君子就不居有;
贫困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摆脱。
君子离开了仁德,怎样还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紧急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扩展资料:主要内容:《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参考资料来源:-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