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理解方法(古诗的理解方法有哪些)
理解古诗词的方法有哪三种
理解古诗词的三种方法:1、紧扣诗题,了解内容有些古诗,诗题便是内容的眼,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中主要写了夏夜词人在黄沙道上见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再如:查慎行的《夜书所见》,这首诗写诗人夜晚在船上的见闻。
学习这类古诗时,应先理解题目,然后紧扣题目,让学生猜想内容,在猜想过程中了解诗人写作的内容。
2、围绕诗句,猜想主题由于古诗短小、精悍,因而留给我们联想的空间极为广阔,也正因为诗歌以极简略表现极丰富,所以读诗时难免靠“猜想”,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握住有限的诗句,去了解诗歌的主题:或反映民间疾苦,或抒发个人胸臆,或痛斥朝政腐败,或自怜悲惨身世……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面是写残花并不是无情的,到来年春天它便化作泥土去滋养、保护花朵,其实是在暗喻自己,虽然遭到危害,但理想与信念是不会变的。
这一点是需要学生去猜想的。
3、把握重点,品味意象中国古代诗歌形象,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如:花、草、山、河等表现主观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还应透过这些事物的表象,看到内蕴的情感。
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何“烟”会“直”?为何“长河”会“圆”?其实这诗句写出了边塞烽烟的坚毅、劲拔之美,同时“圆”字给人以亲切而略带苍茫的感受,这也是当时被排挤出京城的王维的内心感受。
理解古诗的方法?
一、看“题目”。
绝大多数古诗,其题目就像新闻的标题一样,能概括交代诗的主要内容。
古诗题目主要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类型:时地型,对象型,事件型。
当然很多古诗的题目可能兼具多个作用,属混合型。
通过题目所交代的这些信息,我们就能不同程度地了解诗作的内容。
时地型的,如《凉州词》《元日》《村居》《乡村四月》《秋夕》《江南春》《竹里馆》《敕勒歌》等等。
《凉州词》,看题目“凉州”,我们就可预判这是一首边塞诗。
《春日》,看题目,就知这应是一首游春之作。
《村居》,一个“村”字,就表明这首诗一定跟田园情趣有关。
《乡村四月》,既交代了时间,又交代了地点,“乡村四月”,正是农村早春之时,定是写早春时节农村情景的。
对象型的,如《咏鹅》《石灰吟》《梅花》《竹石》《咏柳》《春夜喜雨》等等。
像这些诗作,我们要先研究题目所标之“对象”,根据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以及人们通常寄寓在这些“物”上的内涵,即可预先揣测诗作内容及主旨。
而且这类题目还经常辅以表情感的词,如“咏”“吟”“喜”等,这就更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作主旨。
事件型的,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望庐山瀑布》等等,这类题目很多很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交代了中心事件是登楼送别,送友人远游,先就可定位为一首“送别诗”了。
”望庐山瀑布”,中心事件是,远看瀑布,那么可以推想诗作主要应该写一瀑高悬于眼前的视听之景和内心感悟。
《回乡偶书》一个“回乡”,就交代了内容应是久别之后回归故里的见闻感受。
二、判析“表达方式”。
无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大多数诗作的写作思路是惊人相似的。
一般都是先“记叙”,然后“描写”,最后“抒情议论”。
就拿律诗来说,一般首联记叙,颔联颈联描写,尾联抒情议论,表明主旨。
而首联的记叙,通常是交代写作背景、缘由等,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是在什么境遇境况下写作此诗的。
而中间的描写,则可以让我们更具体的了解作者的心理,正所谓“处处景语皆情语”。
我们只要遵循“物美则喜,景劣则凄”的原则,就能透过想象看本质,揣摩字里行间传达的作者的内心世界。
而当诗作将要水到渠成地行至尾联时,我们就已粗略地领悟到了诗人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最后看尾联,诗人终于在前面充分的铺垫之下,或直抒胸臆,或稍稍含蓄地亮出了自己本意,而我们也就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主要情感了。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首联叙事,表明了自己旅居在外的背景,颔联颈联描写眼前所见初春之景,尾联抒情,表达思乡之情。
再如《雁门太守行》,首联是描述,交代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情况,颔联颈联描写战场情景,尾联借用典故委婉抒情,表忠君报国之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古诗都是严格按“叙——描——抒——议”这样的顺序成诗,但只要你析清了这几种表达方式,那都能按图索骥,顺藤摸瓜,较为准确地理解诗作。
如《观刈麦》属于古体叙事诗,前两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用记叙交代了写作背景——写作对象是“田家”,是“农民”;
时间是“农忙时节”。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既有叙事,南风送暖小麦待收,又有情景描写,“小麦覆陇黄”。
而中间主体部分则记叙描写穿插运用,写出了农人的繁忙辛劳和一个“贫妇人”的遭遇。
最后“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抒发了对农民们的同情和内心的愧疚。
这样整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情感就一目了然了。
三、抓“诗眼”。
“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词句。
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
”人之眼,乃灵魂之窗口;
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
如果我们前文所说两项是在辨识诗人精心所“画”之“龙”,那抓“诗眼”就是要抓住其“点睛之笔”,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作的“魂”“灵”“神”。
诗眼在诗中的位置并不固定,但放在最后的较多。
柳宗元的《江雪》,“独钓寒江雪”,一个“独”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飘零感。
《闻官居收河南河北》,“漫卷诗书喜欲狂”中“喜欲狂”,就提示我们本诗最重要的情感是“喜”,欲狂之“喜”。
的用文言文怎么表达?
对……说,文言文怎么表达 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示方法: 1、谓+人名:对……说。
2、言于+人名:对……说。
3、人名(或人称代词)+云:说。
4、人名(或人称代词)+曰:说。
5、人名(或人称代词)+言:说。
(想要)用古文怎么表示? 念,思,愿,望,盼,欲,求。
释放自己用文言文怎么表达 因题目不完整,缺少具体条件,不能正常作答。
支配,用文言文怎么表达 除了支配原词外,还有: 1.使作 shǐ zuò 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陛下只是被数文腥钱使作,何不试打算了得几番犒赏?」 2.制指 zhì zhǐ 例:《资治通鉴•
唐宪宗元和九年》:「上所赐奴婢,卒不肯穷屈,奏请纳之,悉自市寒贱可制指者。
」 3.操张 cāo zhāng 例:前蜀杜光庭《司封毛绚员外解灾醮词》:「三灵资禀乾坤,司覆载之权;
五纬操张寒暑,柄推迁之运。
」 4.领御 lǐng yù 例:《韩非子•
奸劫弑臣》:「上不能说人主,使之明法术度数之理,以避祸难之患;
下不能领御其众,以安其国。
」 如今用古文怎么表达 5分 “如今,至今”,本身可以算文言文了,要知道白话之本源 在古文,如:到,比如“如厕”,至:到,如今=至今,因为太常用,所以一般人都知道意思,你为了突出古文之特色,可以用:时至今日,时至今朝。
我正是这么想的用文言文怎么表达 英雄所见略同:英雄人物的见解基本相同。
这是对意见相同的双方表示赞美的话。
“吾亦正有此意!”。
什么是古诗文言文
1.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俗称“之乎者也”。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是 。
理由如下: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也叫做语体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
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2.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文言文包括古人写的文言文和现代人写的文言文,其中古人写的文言文是古文。
而古诗文=古诗+古文,所以古诗文=古诗+古人写的文言文。
综上所述,古诗文包括(古人写的)文言文。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扩展资料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1、而: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关系。
且:相当于“啊” 2、何:什么;
怎么样;
哪里;
多么;
为什么;
怎么;
啊;
通“呵”,喝问。
若:如同,像 3、乎:表疑问;
相当于“吗”;
表感叹;
表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啊”“呀” 。
所:也 4、乃 :你,你的;
他的;
此,这;
这样,如此。
5、其:他(的),她(的),它(的);
其中;
难道;
怎么。
常见的虚词还有:也、则、以、者、因、之、为、于、兮、焉、与、莫等。
参考资料:搜狗——文言文 3. 古诗是不是文言文 是的。
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其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
文言文包括古诗类、古文类、历史类等等。
其中古诗就属于文言文当中的古诗类。
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诗经》、《千家诗》等,都是著名的古诗。
扩展资料: 文言文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理解古诗词的方法有哪三种
理解古诗词的三种方法:1、紧扣诗题,了解内容有些古诗,诗题便是内容的眼,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中主要写了夏夜词人在黄沙道上见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再如:查慎行的《夜书所见》,这首诗写诗人夜晚在船上的见闻。
学习这类古诗时,应先理解题目,然后紧扣题目,让学生猜想内容,在猜想过程中了解诗人写作的内容。
2、围绕诗句,猜想主题由于古诗短小、精悍,因而留给我们联想的空间极为广阔,也正因为诗歌以极简略表现极丰富,所以读诗时难免靠“猜想”,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握住有限的诗句,去了解诗歌的主题:或反映民间疾苦,或抒发个人胸臆,或痛斥朝政腐败,或自怜悲惨身世……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面是写残花并不是无情的,到来年春天它便化作泥土去滋养、保护花朵,其实是在暗喻自己,虽然遭到危害,但理想与信念是不会变的。
这一点是需要学生去猜想的。
3、把握重点,品味意象中国古代诗歌形象,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如:花、草、山、河等表现主观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还应透过这些事物的表象,看到内蕴的情感。
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何“烟”会“直”?为何“长河”会“圆”?其实这诗句写出了边塞烽烟的坚毅、劲拔之美,同时“圆”字给人以亲切而略带苍茫的感受,这也是当时被排挤出京城的王维的内心感受。
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
一、读古诗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读古诗时,教学生学会找“韵脚”,使学生知道古诗中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就是韵脚。
如:在《静夜思》这首诗中,“光、霜、乡”的韵母都是“ang”,这首诗的韵脚就是“ang”。
学生找到了韵脚,朗读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很容易记住古诗并背诵下来。
二、知诗人学习古诗,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
“唐诗、宋词、汉文章。
”小学生所学的古诗主要以唐诗为主。
在小学生古诗词必背篇目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唐诗。
在记诗人的朝代时,我们只需要特别记住不是唐代的诗人即可。
如宋代诗人苏轼、王安石、叶绍翁、杨万里、陆游等几位。
三国曹植、元代王冕、明代于谦、清代郑燮和龚自珍就行了。
词人需特别记住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
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记住诗人的朝代,其他默认为唐代诗人、宋代词人。
三、明诗意明诗意就是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的方法多,以下简介几种:抓关键字理解诗意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中,只要抓住“鸣、上、含、泊”四个关键字来思考:①黄鹂鸟在什么地方鸣叫?②白鹭鸟飞上什么地方?③“含”是包含的意思,指从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色犹如嵌在窗子上。
诗人从窗外望去看到怎样的景色。
④什么地方停泊着什么?回答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