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的典故,关于马的典故50字
有关马的典故?
典故一【田忌赛马】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
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
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
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
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
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
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
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
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
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
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
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
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典故二【王亥驯马】马,原是一种野生动物,最早叫“火畜”。
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人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
传说有一次,黄帝的部下捕获了一匹野马,每当人们接近它时,它就前蹄腾空,昂头嘶鸣,或把后腿崩起,但它并不伤害人和其它动物,只以草为食。
当时人们都还不认识这种动物,便把黄帝请来辨认。
黄帝观察很长时间,也未能认出是什么动物,只让大家不要杀掉,派驯养动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栏先把它圈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王亥发现栏杆外边又来了几匹这种红色的野马,它们对着栏杆内的那匹野马叫个不停,不肯离开。
过了一天,王亥把木栏门打开,不料外边的好几匹野马一下子都冲进木栏,和圈在栏内的野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了一阵,然后又都卧了下来。
王亥把栏杆门关住,用割来的草喂它们。
过了不长时间,其中一匹马突然生下了一只小马驹。
王亥高兴极了。
消息传开,人们也都纷纷前来观看。
这些野马和人接触的时间一长,好像发现人类并不想伤害它们,所以在人面前也不惊慌,变得十分温顺。
特别是小马驹,很喜欢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喂过马后,牵出一匹性格温顺的马,纵身跳上马背。
马一受惊,猛地四蹄腾空飞奔起来,把毫无精神准备的王亥一下子抛下来跌了个仰面朝天。
等王亥从地上爬起来,马已跑得很远了。
王亥站起来望着越跑越远的马,心里十分着急,以为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正要往回走,不料,这跑得很远的马,又扭头跑回来了。
王亥高兴极了,忙把马引进栏杆内圈好。
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桑树皮拧成一条绳子,把马头绑好,慢慢牵出来。
然后又跳上马背。
马仍像头一次一样,四蹄腾空,飞奔起来。
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训,一只手紧紧抓住绑在马头上的绳子,另一只手又紧马鬃,任凭马怎么飞跑,王亥总是不松手。
跑了一阵后,马的速度减慢下来,直到马不再跑时,王亥这才勒过马头,缓缓地骑着回去。
王亥骑马成功后,一下子轰动了许多人,风后、应龙、常先、大鸿等前来观看,很快黄帝也知道了。
应龙是黄帝身边的一员大将,对骑马当然更感兴趣。
他积极协助王亥驯马,练习骑马。
就在这时,一件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天清早,王亥、应龙起来练马,忘记把栏杆门关上,一只老虎乘无人时闯进圈里,把可爱的小马驹咬死,正张口要吃的时候,被人们发现了。
老虎来不及吃掉小马驹,跳出栏杆逃走了。
王亥和应龙一见小马驹被老虎咬死,气得快要发病,立刻带上弓箭,骑上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
他们一口气奔跑了几十座山。
终于找到了这只老虎。
两人看准目标,连发几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
在返回路上,王亥、应龙又骑在马上顺便射死了几只鹿。
不料他们的行动,引起了风后的注意。
风后一向智多谋广,他脑子一动,便对黄帝说:“既然骑在马上能追老虎,能射杀野兽,那么,打仗时能不能也骑在马上,追杀敌人?”风后建议黄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猎的人,今后出外打猎,一律不许射杀野马。
凡能捉回野马者,给予奖励。
”黄帝不仅同意这个建议,而且自己也开始练习骑马。
他命应龙、王亥对捉回来的200多匹野马要精心饲养,进行训练。
应龙专门挑选200多名精干的小伙子,每天从早到晚,既驯马,又练人。
经过两年多的训练,中华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就这样诞生了。
这支骑兵在后来的涿鹿大战中起了重大作用。
典故三【塞翁失马】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
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
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
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
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
可是过了没几天,丢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
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
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
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
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
”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
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
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典故四【白马驮经】 相传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经,印度僧人竺法兰、摩腾用白马载佛经至洛阳,后在洛阳建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
清丘逢甲《岁暮杂感》诗之一:“黄犀入贡非今日,白马驮经异昔时。
”典故五【指鹿为马】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马的典故有哪些
1、一马当先【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解释】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
形容领先。
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典故:一马当先的成语故事讲的是三国时,黄忠的军队来到定军下,黄忠找法正商量攻打定军山的作战方案。
法正指着定军山西面的一座高山说:“这座山比定军山高,如果攻占它,居高临下,定军 山上的情况就看得一清二楚,拿下定军山易如反掌。
”黄忠抬头观察了一蕃,当天半夜就发动了进攻,占领了山头。
法正说:“老将军,请您带领军队在半山腰,我 在山顶监视。
夏侯渊的军队来攻打,我就举旗帜为信号。
举白旗,老将军就紧守不出击;
举红旗,就立即冲下山狠狠的打。
这样,一定能取得胜利。
”黄忠完全赞成。
夏侯渊得知对面的高山失守后极为偾怒,下决心把它夺回来。
张颌劝他说这是法正的计谋,应该坚守,决不可出去。
但是,夏侯渊听不进去。
他亲自带领一支军队下 山,围住那座高山,大声叫骂,向黄忠挑战。
法正在山顶上举起白旗,黄忠看见,守在山腰不下来。
到了下午,法正发现魏军已经疲劳,乘他们没有防备,连忙挥舞 红旗。
黄忠看到信号后,发起进攻。
随着一片喊杀声,黄忠已飞冲到夏侯渊面前,夏侯渊被连头带肩砍作两段。
黄忠斩了夏侯渊,夺下了顶军山,为夺取整个汉中扫除了障碍。
2、指鹿为马【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
谓鹿为马。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典故: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说的是秦始皇死后 ,赵高和李斯专政 , 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 , 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
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陷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大言不惭地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结果,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说真话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3、马首是瞻【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解释】首:头;
瞻:往前或向上看。
马首是瞻,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
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典故:马首是瞻的成语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秦国十分强大,常欺负那些弱小的诸侯国。
引起了众诸侯国的强烈反感。
公元前559年,晋悼公联合了其他诸侯国,组成联军去攻伐秦国。
指挥诸侯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他原先估计,秦国得知诸侯联军来进攻,肯定会惊慌失措,战争很容易取胜。
没想到联军内部各怀异志,并不齐心,士气也很低落,秦国得知这些情况,所以一点也不怕,根本就没有求和的表示。
秦军还在泾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联军的士兵。
看到这种情况,荀偃就想早点发动总攻,他向联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上鸡一叫,我们就准备出发,各军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阵。
作战时,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来行动,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奔向哪里。
荀偃手下的将领听了他的话,觉得他太专横了,很反感。
有个将领说:晋国从来就没有下过这种命令。
你要向西去打秦国,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马头可要向东,回到我们晋国去。
其它诸候国的将领看到晋国的将领带兵回国,也纷纷撤回自己国家去了。
全军顿时不战自乱,荀偃眼看无法挽回,也只好狼狈地撤军了。
4、声色狗马【出处】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
不然,血气方刚,若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解释】指室内、户外一切娱乐活动。
指放弃内心精神世界的追求,追逐外在的娱乐活动。
“声色”、“狗马”都是以事物的特征、工具代指事物本身。
典故:声色狗马的成语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隋炀帝的长子杨昭,即元德太子,卒于大业二年。
当时,朝中官员都认为炀帝次子杨_理所当然就是储君。
杨_既为皇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的品行却很差不及兄长杨昭,平时骄纵恣肆,行为不端。
他周围的也是一帮龌龊小人,杨_常派人多方搜寻声色狗马,供自己恣意淫乐。
那时,有个京兆人名达奚通,有个小妾王氏擅长唱歌,一时间达官贵人争相邀她出入华堂宴会,后来竟常到杨_府中一展歌喉。
有个御史向皇帝告发此事,炀帝很生气,派了1000多名士兵,搜查杨_的府第,严厉查处了与此有关的人。
杨_的妻子韦氏死后,杨_就同韦氏的姐姐元氏私通,元氏生下一女,杨_居然暗底里把他的亲信乔令则一帮人叫到府中,为此设宴庆贺,闹得不可开交。
乔令则等人把杨_的帽子脱下来,说应该戴上皇冠才对,又说元氏应为皇后。
后来炀帝知道这事,气得半死,下令处死乔令则等人,元氏赐死,杨_手下的其他狐群狗党也被发配充军。
隋炀帝自己荒淫无度,儿子又如此不争气,再加上内政外交政策的失当,因此隋朝统治不满40年就宣告灭亡。
5、千军万马【出处】《梁书·陈庆之传》:“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解释】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典故:千军万马的成语故事讲述的是事情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当时梁武帝命大将陈庆之率军伐北魏,陈庆之一路所向披靡,一直攻打荥[xíng]阳城下,他鼓舞士气,以7000人战胜魏军30万人,直向洛阳。
他的将士身着白色战袍,十分威武。
魏人不禁感慨:“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
有关马的典故?
典故一【田忌赛马】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
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
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
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
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
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
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
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
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
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
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
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
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典故二【王亥驯马】马,原是一种野生动物,最早叫“火畜”。
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人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
传说有一次,黄帝的部下捕获了一匹野马,每当人们接近它时,它就前蹄腾空,昂头嘶鸣,或把后腿崩起,但它并不伤害人和其它动物,只以草为食。
当时人们都还不认识这种动物,便把黄帝请来辨认。
黄帝观察很长时间,也未能认出是什么动物,只让大家不要杀掉,派驯养动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栏先把它圈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王亥发现栏杆外边又来了几匹这种红色的野马,它们对着栏杆内的那匹野马叫个不停,不肯离开。
过了一天,王亥把木栏门打开,不料外边的好几匹野马一下子都冲进木栏,和圈在栏内的野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了一阵,然后又都卧了下来。
王亥把栏杆门关住,用割来的草喂它们。
过了不长时间,其中一匹马突然生下了一只小马驹。
王亥高兴极了。
消息传开,人们也都纷纷前来观看。
这些野马和人接触的时间一长,好像发现人类并不想伤害它们,所以在人面前也不惊慌,变得十分温顺。
特别是小马驹,很喜欢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喂过马后,牵出一匹性格温顺的马,纵身跳上马背。
马一受惊,猛地四蹄腾空飞奔起来,把毫无精神准备的王亥一下子抛下来跌了个仰面朝天。
等王亥从地上爬起来,马已跑得很远了。
王亥站起来望着越跑越远的马,心里十分着急,以为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正要往回走,不料,这跑得很远的马,又扭头跑回来了。
王亥高兴极了,忙把马引进栏杆内圈好。
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桑树皮拧成一条绳子,把马头绑好,慢慢牵出来。
然后又跳上马背。
马仍像头一次一样,四蹄腾空,飞奔起来。
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训,一只手紧紧抓住绑在马头上的绳子,另一只手又紧马鬃,任凭马怎么飞跑,王亥总是不松手。
跑了一阵后,马的速度减慢下来,直到马不再跑时,王亥这才勒过马头,缓缓地骑着回去。
王亥骑马成功后,一下子轰动了许多人,风后、应龙、常先、大鸿等前来观看,很快黄帝也知道了。
应龙是黄帝身边的一员大将,对骑马当然更感兴趣。
他积极协助王亥驯马,练习骑马。
就在这时,一件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天清早,王亥、应龙起来练马,忘记把栏杆门关上,一只老虎乘无人时闯进圈里,把可爱的小马驹咬死,正张口要吃的时候,被人们发现了。
老虎来不及吃掉小马驹,跳出栏杆逃走了。
王亥和应龙一见小马驹被老虎咬死,气得快要发病,立刻带上弓箭,骑上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
他们一口气奔跑了几十座山。
终于找到了这只老虎。
两人看准目标,连发几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
在返回路上,王亥、应龙又骑在马上顺便射死了几只鹿。
不料他们的行动,引起了风后的注意。
风后一向智多谋广,他脑子一动,便对黄帝说:“既然骑在马上能追老虎,能射杀野兽,那么,打仗时能不能也骑在马上,追杀敌人?”风后建议黄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猎的人,今后出外打猎,一律不许射杀野马。
凡能捉回野马者,给予奖励。
”黄帝不仅同意这个建议,而且自己也开始练习骑马。
他命应龙、王亥对捉回来的200多匹野马要精心饲养,进行训练。
应龙专门挑选200多名精干的小伙子,每天从早到晚,既驯马,又练人。
经过两年多的训练,中华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就这样诞生了。
这支骑兵在后来的涿鹿大战中起了重大作用。
典故三【塞翁失马】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
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
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
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
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
可是过了没几天,丢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
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
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
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
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
”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
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
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典故四【白马驮经】 相传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经,印度僧人竺法兰、摩腾用白马载佛经至洛阳,后在洛阳建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
清丘逢甲《岁暮杂感》诗之一:“黄犀入贡非今日,白马驮经异昔时。
”典故五【指鹿为马】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马的一些典故
马,原是一种野生动物,最早叫“火畜”。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关于马的一些典故,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马的一些典故 十二生肖中,马是将神话传说和使用价值集于一身的动物。
马,原是一种野生动物,最早叫“火畜”。
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的部下捕获了一匹野马,每当人们接近它时,它就前蹄腾空,昂头嘶鸣,或把后腿蹦起,但它并不伤害人和其他动物,只以草为食。
当时人们还不认识这种动物,便把黄帝请来辨认。
黄帝观察了很长时间,也未能认出是什么动物,便让驯养动物的能手王亥驯养成了为人类驾驭和使用的动物。
传说新疆的博斯腾湖古称西海,西海老龙称为西海龙王。
某年火神发威,大地久早不雨,草原上百花凋零,牧草枯萎,人畜面临一场空前浩劫。
龙王的三太子顿发慈悲之心,腾空而起呼风唤雨,引来西海之水,给草原普降甘露。
草原上的人畜得救了,但三太子却因此冒犯神规,被贬为马。
从此,一代一代,马和草原结下了渊源。
在秋高马肥时,那些游牧民族的子孙后代跃马弯弓,展现着生命和自然的雄浑。
新疆的焉耆马,从此被美誉为海马龙驹。
马儿们高扬着骄傲的头颅,抖动着优美的鬃毛,和着这宏大的旋律,在海一样宽阔的.草原上翱翔。
应当说,马是草原的宠物。
没有骏马的奔腾,草原会是何等空旷落寞? 白马驮经、白马青丝、白马清流,这些都是有关马的神话。
在历史的岁月里,马的精神和形象一直为人称道。
古战场的马革裹尸,乡村大道上的马不停蹄,春秋战国时的伯乐相马,都是对马的颂扬。
当年释迦牟尼离开王宫,出家修道时,传说是骑马而去。
佛教史上有位马鸣比丘,据说讲法时马感动哭泣,得名马鸣,传是八地菩萨。
老马识途,它给了我充满诗意的想象。
管仲、桓公在伐孤竹归途中迷惑失道,于是放马引路。
一千多年前,在迷茫的夜色中,大诗人杜甫奔波行走在关中。
他的胯下绝对有一匹马,双目明亮,透视着漆黑的宇宙。
空中,应该还有一只孤独的鹰。
黑色主宰着这一时刻,成为这个世界的主旋律。
杜甫触景生情地吟出“老马夜知道,苍鹰饥着人”。
夜风也迷路失归,而一匹老马,却精神抖擞地负载着一个旷世诗人从黑色中突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在民间的口碑似乎不怎样,但他的《步出夏门行》却感动了不少人。
他的千里马情操源于韩愈的《说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此语一出,搅得天下才子心神不宁,纷纷感叹难遇伯乐。
令我感兴趣的是,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到“田忌赛马”、“塞翁失马”,马又被赋予了哲学的色彩。
公孙龙堪称中国诡辩论之鼻祖,他曾就“白马非马”的命题,写过一篇《白马论》。
公孙龙说,如果一个人要“马”,那么给他黄马、黑马都可以;
而如果一个人要“白马”,那么就不能给他黄马和黑马,只能给他“白马”。
没有指定颜色的“马”不同于指定了颜色的“白马”,所以说“白马非马”。
公孙龙的错误就在于他把“一般”和“个别”的区分绝对化了,从而导致了对“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否定。
“田忌赛马”和“塞翁失马”的故事几乎是人尽皆知了,前者常被一般的哲学教本引为例子,用以解释论证“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后者则以其祸福相互转化的生动性,成为人们理解矛盾学说的范例。
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典故:指鹿为马。
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
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此后,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这个典故表面看起来对马并无褒扬之意,但细细揣摩,在古人的心目里,鹿和马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岁月如流,现代科技让马的辉煌黯然失色。
当人类不再以养马为生存手段后,我担心马在这个地球上或许会绝迹,或者沦落为仅供人类享用的食物。
马的飒爽英姿,以及那个“千里马”的美誉,也许会成为记忆的碎片,被子孙后裔们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