忸怩作态读音(忸怩作态读音是什么意思)
忸怩作态读音
[niǔ ní zuò tài] 。
忸怩作态是有羞愧、踌躇,犹豫、退缩不前、局缩不伸貌、犹辗转之意。
成语用法:1、她在舞台上有点忸怩作态。
2、她那种忸怩作态的样子,将女孩儿家娇羞柔弱的情状淋漓尽致地表露了出来。
3、我最讨厌某些女性忸怩作态,没有一点干练的气质。
相关出处1、《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 须达 忸怩反侧,非分仿偟。
”2、《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但,我是这般的忸怩不安!”3、李劼人《天魔舞》第十七章:“登时,他便镇定了,神态也潇洒起来,不再像刚才那样的忸怩了。
”。
忸怩作态读音
忸怩作态 [niǔ ní zuò tài]释义:形容不自然,不大方,含羞做作的样子。
出处:巴金《谈〈春〉》:“倘使小说不能作为我作战的武器,我何必化那么多的功夫转弯抹角、忸怩作态,供人欣赏来换取作家的头衔呢?”例句:1.她那种忸怩作态的样子,将女孩儿家娇羞柔弱的情状淋漓尽致地表露了出来。
2.你不要忸怩作态好不好。
近义词:一、惺惺作态 [xīng xīng zuò tài]释义:惺惺:虚伪的样子。
故意做出一种姿态。
形容虚伪不老实。
例句:有些演员在台上惺惺作态,真让人作呕。
二、装模作样 [zhuāng mú zuò yàng]释义:样:模样、姿态。
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
引证:冷酒冷粉冷汤,着咱如何近傍,百般装模作样,讪笑寒酸魍魉。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三折。
出处元·无名氏《冻苏秦》:“也不问别来无恙;
放下一张饭床;
上面都没摆当;
冷酒冷汤;
着咱如何近傍;
百般装模作样。
”例句:小明是个小大人,总喜欢装模作样学大人说话。
扭捏作态和忸怩作态有什么区别?
主要是表达意思上的区别:1、扭捏作态:扭捏作态是指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
不是天然或自然的意思。
2、忸怩作态:形容不自然,不大方,含羞做作的样子。
巴金《谈春》:“倘使小说不能作为我作战的武器,我何必化那么多的功夫转弯抹角、忸怩作态,供人欣赏来换取作家的头衔呢?”例句:1、早晨的日出,犹如大姑娘上轿,扭扭捏捏,羞羞答答地红红着可爱的脸蛋。
2、他说话有点儿扭捏,一点儿都放不开。
3、壁虎小姐扭捏地给别人介绍的对象打电话:“听说你是CEO……”“哈哈哈,我的确是蜥蜴噢!”那头爽朗地说。
4、如果说福斯特的小说不具有亨利?詹姆斯扭捏作态的艺术风格,那是因为福斯特希望体现人世沧桑的变幻无常,而不是创造一个毫不相关的审美世界。
。
忸怩作态和扭捏作态区别是?
区别如下:1、扭捏作态。
意思:扭捏作态是指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
不是天然或自然的意思。
读音:niǔ niē zuò tài。
2、忸怩作态。
意思:形容不自然,不大方,含羞做作的样子。
读音:niǔ ní zuò tài。
出处:巴金《谈〈春〉》:“倘使小说不能作为我作战的武器,我何必化那么多的功夫转弯抹角、忸怩作态,供人欣赏来换取作家的头衔呢?”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你不要忸怩作态好不好。
忸怩作态的反义词:大大方方。
大大方方是汉语成语,指人的行为举止自然不俗气。
大大方方,拼音:da da fang fang。
成语解释:指人的行为举止自然不俗气。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4回:“所以他们但凡吃物,不肯大大方方,总是贼头贼脑,躲躲藏藏,背人而食。
”“扭捏”的近义词介绍:做作1、表达意思:表示作为、举动,先多指故意做出某种不自然的表情架势和腔调,而且故意摆谱。
2、出处:出自宋代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的《朱子语类》卷九三:“圣人做作又自不同。
(译文: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作为各不相同)。
舢舨的读音
舢舨的读音是shān bǎn。
舢板(sampan)又名舢舨,“舨”为通假字,通“板”。
是一种小船,也叫“三板”,原意是用三块板制成。
它是一种木结构船。
一般较小,民用舢板常乘坐2-3人,军用则为10人左右。
舢板仍在一些地方使用。
例句1、这样高估了1914年的舢板运输量,与已经得出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
2、寒风凌厉,月黑风高,两条黑乎乎的舢板慢吞吞地在绍兴上虞县的河滩上靠岸,从上面,爬下一群黑影。
3、只见昆仑山下,水浪排空,汹涌击荡,仅有的几个峰尖宛如在大洋中颠荡的小舢板一样。
_牾的读音
牾读音:wǔ。
简体部首牜部,部外笔画7画,总笔画11画。
繁体部首牛部,五笔86TRGK,五笔98CGKG。
郑码MBXJ,四角21561,结构左右,区位7485。
统一码727E,笔顺ノ一丨一一丨フ一丨フ一。
牾的笔顺:基本字义:1、逆,不顺:抵牾(抵触,冲突)。
相关组词:抵牾[dǐ wǔ] (书)(动)抵触;
矛盾。
牴牾[dǐ wǔ]2、矛盾;
冲突。
疏牾[shū wǔ] 粗疏而不顺人情。
讦牾[jié wǔ] 讦忤。
牾 [wǔ]〈动〉基本释义:1、相逢重华不可牾兮,孰知余之从容。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背逆牾,逆也。
——《说文》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
——《汉书·严延年传》又如:抵牾(矛盾。
也作牴牾);
牾逆(违逆,触犯)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集韵》《正韵》𠀤
讹胡切,音吾。
兽名。
按啎,俗刻误作牾。
前汉王莽传:亡所牾意。
後汉桓典传:以牾宦官赏不行。
杨子方言:适牾也。
穆天子传:白鹿一牾。
皆啎字之譌。
其善本原作啎。
字汇云:五故切,与忤同,谬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