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法正不死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是多么的恐怖?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刘备手下的两大谋士,一是诸葛亮,第二是庞统,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卧龙和凤雏,而实际上还有第3个人是名气比较低的,但如果此人在的话,恐怕就没有三国了,这个人就是法正。
一、来自诸葛的称赞“
若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令不东行。
”
这是刘备在东华孙权惨败之后,诸葛亮感叹的,他认为只有法治能够制止刘备,这是诸葛亮对法正的认可。
因为法政曾经是刘备平定益州的最大工程,只有法正在刘备才有可能一统中原。
法正的能力出众,基本就相当于曹魏阵营中的郭嘉。
刘备遇到法阵之后,基本没有打过败仗,占据益州和汉中,成就自己的霸业。
二、那么法正,为什么没有一直帮助到刘备?最开始的时候,法正善于识人,刘备对其言听计从。
然而在公元的219年的时候,刘备在做人的辅助下击败了曹军,成为汉中王法,正成为蜀郡的太守,可惜在法正成为蜀郡太守的第2年就去世了,刘备悲痛不已,哭泣数天之后,法正被追谥为翼侯,这是刘备一生当中唯一一个有谥号的大臣。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备就面临了连续的失败。
三、刘备东征在公元20年的时候,刘备遇到了关羽被杀,丢失荆州刘备大陆决定率军征讨孙权,此时的刘备刚刚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登基之后的第1件事情就是去征讨东吴,但是赵云和诸葛亮都告诉刘备应该养精蓄锐不可东征,可惜此时没有人再劝阻刘备了,刘备在因为愤怒冲昏头脑的情况下,选择了东征,不久就蜀军大败。
当时诸葛就认为,如果法正还活着,不但可以阻止刘备东征就算阻止不了,反正也可以帮助刘备制定计谋击败敌军。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究竟有多恐怖?
法正是一个深谋远虑,能办事,能办成事,对刘备有影响的谋士。
法正辅佐刘备不到两年的时间,却让刘备的事业如日中天。
刘备刚进入益州的时候,刘璋的谋士郑度建议刘璋“
焦土抗战”
。
郑度的意思就是让刘章迁移巴西、梓潼附近的百姓,将能吃的东西全部运走,不能搬走的全部烧掉,连原野上能吃的东西也全部烧毁。
这样,刘备就因为没有粮草,落荒而逃,于是我们趁机追击,刘备一定会死无葬身之地。
刘备听到这个消息,惶惶不可终日。
法正说:“
这个计策虽然毒辣,但是刘璋不会采纳!”
刘璋听了郑度的建议说:“
我只听说保境安民,怎么能扰民呢?”
刘璋不但没有采纳郑度的建议,而且还将郑度撤职。
法正这是有知人之明。
刘备占领益州后,许靖来投奔,刘备不理睬许靖。
刘备不用许靖,是因为刘备进攻益州的时候,许靖主动翻越城墙投奔刘备。
刘备认为许靖这样做是对主人不忠。
法正劝谏刘备说:“
许靖名声很好,如果主公不用许靖,狐疑让社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主公不能礼贤下士,那么天下有能力的人就会对主公远而敬之。
”
刘备采纳了法正的建议,重用许靖。
由此投奔刘备的有识之士络绎不绝。
这是法正对人情世故洞若观火。
刘备占领益州不久,法正建议刘备攻占汉中。
当时,曹操在汉中有夏侯渊与张郃等带着重兵驻守,而且相对于刘备处于优势。
刘备有些迟疑,法正说:“
曹操打败张鲁,占领汉中后,突然撤兵。
说明曹操后方有事,我们趁机进攻汉中,会让曹操措手不及。
”
结果如法正所料,刘备迅速占领了汉中。
曹操后来感叹说:“
刘备能趁机进攻汉中,身边一定有高人指点。
没有高人指点,刘邦就没有这个能力。
”
这是法正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料事如神。
刘备安定益州后,法正建议刘备娶刘璋的兄长刘瑁的老婆为妻。
对于这一点,很多人不理解。
从宗族上看刘瑁与刘备同宗,而且刘瑁亡故,刘瑁的老婆成了寡妇。
刘瑁的老婆是刘璋手下将军吴壹的妹妹。
对于这样一件事情,刘备不反对,同意了法正的建议。
实践证明,法正具有远见。
刘备死后,后宫有吴氏坐镇,国家很平稳。
这件事情,证明了法正的眼光,深谋远虑。
基于此,所以有传说“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
如果 庞统不死 刘备是否可以统一天下?
如果庞统没死,刘备要想统一三国也很难。
首先曹魏政权并不是纸老虎,曹魏政权当时占据中原地区,人才济济,最重要的是曹操依然健在,并且包括司马懿、荀攸、荀彧在内的谋士都还活着,整个曹魏的谋士团队依然为曹操出谋划策。
试想,即使庞统没死,加上诸葛亮两个人也不可能抵得上整个曹魏政权的智囊团,要知道三国时期曹魏所在的中原地区才是士大夫贵族阶层的聚集地,蜀汉所在的四川地势偏远,人才稀少。
中原地区一个州培养的人才基本上可以和整个蜀汉的人才持衡,所以人才不足制约着刘备难以统一三国。
再次,曹魏拥有当时最强的军事力量,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兵,曹魏政权都完胜蜀汉。
曹魏政权军队人数大约为45万左右,而蜀汉只有区区8万多。
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决定这个国家的战争实力,人口越多,能够打仗的壮丁也越多。
从人口来看,曹魏政权当时人口数多达400万,而整个蜀汉只有区区的90万,人口比例接近4:1,完全没有可比性。
此外,曹魏所在地是当时的中原地区,当时的中原不像现在那样都是黄土高原,反而是魏、蜀、吴三个国家中地势最为平坦、土地嘴肥沃的地方,蜀汉属于境内大部分都是丘陵、高山地带,不适合种植。
从这方面来说后勤物质方面蜀汉完全比不了曹魏政权。
所以说,即使庞统没死,刘备也很难一统三国。
不知道你是怎样认为的的呢?。
三国。如果庞统不死,刘备能统一江山吗?
不能。
从三国演义上来看,庞统虽然名气大,但是能力明显不行。
指挥小型战役还可以,但是在蜀国真正有能力还是只有诸葛亮。
庞统的死从侧面来看好像是战术失误,但是总体来说是因为当时刘备入川的实力还不如刘璋的强大。
所以刘备当时更需要这种有大能力的人来平定和占领益州。
刘备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不在庞统而在关羽。
如果当时关羽能再守住荆州3-5年。
那刘备就有的机会统一天下。
但是可能性都不 是太大。
必竟天时、地利、人和都被曹操占完了。
国力上的差据不是一个庞统能比的。
你想一想就连诸葛亮都没有能力完成的事,庞统何得何能,他能比诸葛亮更牛?》那是不可能的。
看实力对比你就知道了。
曹操=袁绍+袁术+吕布+韩复+马腾+公孙赞+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就是说曹操想打谁都是名正言顺)刘备=刘璋+张鲁+半个刘表孙权更不用说,就一个富二代。
而且在当时江南尚未开发,大多数是不毛之地。
人口最密集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是全被曹操占领的中原地区。
益州也是在刘备占领之后才用诸葛亮初步开发的。
再加上南强北弱是历史上的必然现像。
也就是说当时曹操的实力比刘备和孙权加起来还强大。
如果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都只能说是基本勉强能顶住曹操的进攻。
历史上诸葛亮能做成那样让蜀国坚持那么久才灭亡已经很了不起了。
虽然很多人对他看法不一样,但是这就是事实,他能力确实够强。
换成其它人是不行的,庞统更不行。
庞统顶天就是比杨修强一点点,当个文秘或者普通军师还行。
他不可能做到诸葛亮那样。
和诸葛亮联手就更不需要了。
猪哥在历史上谁都不信任,能信任庞统么?所以庞统死不死和蜀国兴衰的关系不大。
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把庞统拿去守荆州,他也未必能比关羽做得更好。
诸葛亮其实当时已经很明白的看清了当时的情况,蜀国统一天下已经是不可能了。
所以在后期对魏国的战争当中没有采取魏延的那种激进战术偷袭长安之类的。
那种做法很有可能成功,但是必然会导致魏国统治者的恐慌,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魏国倾全国之力,甚至抽调江南防御孙权的兵力全部压向蜀国,以当时蜀国的国力根本挡不住。
所以诸葛亮才会这样不停的打一些不大不小的战争来牵制魏国,他的做法他自己心理是很清楚的,只是在拖蜀国灭亡的时间而已。
只是想让蜀国不在他的手里灭亡就行。
这样就算是对得起蜀国了。
三国时期的战争并不只是军事的较量,更多的是国力的比拼。
楼上只看到三国演义中写得大气磅薄的各种战役,但是忽略的三国中各自的实力和政治、经济、文化等。
诸葛亮打孟获不只是防止孟获,更多的作用就是当时益州实在太小,他需要更大的地盘来开发,提升蜀国的综合国力。
三国里的徐庶如果不投降曹操,庞统、法正不死,刘备是否有机会统一中原呢?
绝对没有。
不但没有,刘备所建立的蜀汉能否在第二代延续都很难说。
(谋略家)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当然啦,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庞统、法正、徐庶,都是当时一等一的谋略家。
我这里用的是谋略家,而不是政治家、军事家,是因为他们实际上还没来得及体现出政治军事才干,但是他们肯定是当时最聪明的几个人。
谋略家对于一个王朝的建立,作用是非常大的。
比如说,刘邦不是一个聪明人,但是刘邦身边有张良、陈平、郦食其等一大波谋略家,他们在刘邦建立汉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这些人的作用虽然很大,打仗还得靠将军靠士兵去打。
如果没有韩信、曹参、周勃等人,以及他们所带领的军队,刘邦要取得胜利也是很难的。
同时,就算韩信、曹参、周勃等人能打,如果没有萧何夜以继日的准备粮草,做好后勤保障,那么,这些大将们也打不了胜仗。
咱们回过头来再看蜀汉,蜀汉之所以最后没有取得北伐中原的成功,并不是没有聪明人,没有谋略家。
根本的原因是,第一没有将才。
在蜀汉刚兴起的那时候,刘备有五虎上将,但仅此而已。
和曹魏那边战将如云比较起来,蜀汉的将才,实在是太少了。
将才少,一是投奔刘备的少,二是刘备只知道和关羽张飞这些人玩儿,不太重视人才的培养。
(刘备的五虎上将)蜀汉没有取得北伐中原成功的第二个原因,是物质储备的不丰富。
虽然四川号称天府之国,但是和中原地区比较起来,那时候还是差了不少。
而且蜀道艰难,诸葛亮先是南征,七擒孟获,平定少数民族地区。
接着又劳师远征,多次北伐。
可以说,这样对蜀国的财力的消耗是相当大的。
没有了财力保证,仗就根本没办法打下去,所以最终打不赢。
那么我为什么说这几个聪明人不早死的话,刘备的江山会提早灭呢?这是因为当谋略用在政治上的时候,往往不是正向的作用,而是内耗。
当刘备还活着的时候,这些人肯定都会很听刘备的话。
但是当刘备去世以后,这些聪明人,他们想获得更大的权力,势必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同时又没有一个可以镇住他们的人,大家说那样的朝廷会是什么样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个诸葛亮,世界就要变样。
当然了,我并不是说这些人一定就会内耗,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尤其是聪明人,他们必然想掌权。
一旦有了权力欲望,整个国家就折腾起来了,也就不会长久了。
如果法正庞统不死,刘备会不会一统三国?
庞统是刘备夺取益州的最大功臣.《评点本》第六十三回总评中写道:“历史上的庞统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作为刘备的主要助手,协助指挥全军,取白水,袭涪城,夺绵竹,节节胜利,进围雒城,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直到建安十九年(214),他在率兵攻城时不幸中流矢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此后不久,刘备便夺得雒城,进逼成都。
而诸葛亮则是在这年初统兵人蜀,与张飞、赵云等‘分定郡县’,然后‘与先主共围成都’。
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作用,在《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虚构了庞统在‘落凤坡’遭到埋伏,被乱箭射死的情节,有意将庞统之死提前,以便诸葛亮尽早入蜀。
这样,庞统所起的关键作用被降低,诸葛亮则被写成了夺取益州的主要指挥者。
这对庞统来说不够公平。
”刘备夺取益州,顺利实现了“跨有荆益”的第一步战略目标;
后又以益州为根据地,夺取汉中,达到其一生事业的顶峰,庞统对此功莫大焉。
而庞统的不幸牺牲,则使刘备失去一臂,是刘蜀集团的巨大损失。
如果庞统不早死,诸葛亮要么可以晚几年入蜀,要么可在刘备定蜀后与庞统互相置换(诸葛亮到成都辅佐刘备,庞统则去镇守荆州);
果真如此的话,荆州或许不会失守,三分天下的格局可能会大不一样。
(蜀国即使有诸葛亮和庞统也难统一全国)尽管史实已无法改变,但英才早逝却不能不令人扼腕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