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情节(弗洛伊德情节理论)

2023-06-13
61 阅读

弗洛伊德把"弑父娶母"的情结称之为什么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缘自古希腊故事:俄狄浦斯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

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与恋父情结根源于何处

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与“恋父情结”根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

一、恋母情结的成因: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作为选择对象。

恋母情结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

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

通常来说,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强化了这种倾向,也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二、恋父情结的成因:恋父情结的关键诱因,是成长中父亲的缺失(father absent)。

有恋父情结的人会觉得当自己需要父亲的时候,父亲总是缺席。

比如,他可能觉得生活中好像父亲常常不在身边。

在那些“丧偶式育儿”的家庭里,父亲将养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了母亲,也很少参与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事件,久而久之,孩子感到生命中缺乏父亲的陪伴。

弗洛伊德指出恋母情结的本质是什么

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

恋母情结最早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概念,其本质是相似和互补,它源自于男孩对父亲的模仿,再加上人潜意识中两性互补的观念,因此一般男孩子在小时候就会对母亲展现出更多的依赖。

这是几乎每个男性都会有的一种情结,但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情结的影响会慢慢减弱,直至消失,但也存在个例,他们就算长大,恋母情结对他们的影响也不会减弱,甚至还会有所加深,而这一般表现为他们对比自己年龄大很多的女性会有一种莫名的依赖。

孩子的恋母情结怎么消除1、家长要正确教导孩子孩子在这一时期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但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不用过于严厉地管教,就随他去,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如果孩子的行为已经越界,比如频繁亲吻异性父母的嘴唇或者触摸隐私部位,家长就要及时制止并正确教导孩子,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建立正常的伦理观念。

2、父母要注意自己在家中的举止有的年轻父母比较开放,平时夫妻之间会有一些亲密的举动,适当在孩子的面前流露爱意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但在孩子面前还是要收敛一点,不能过于奔放,同时还应该多鼓励同性亲子关系的发展,避免出现孩子对某一方太过依赖的情况。

弗洛伊德式爱情的解释是什么?

弗洛伊德式爱情,是一个网络热词,对标柏拉图式爱情,指和肉体亲密接触(性行为)分不开的恋爱。

弗洛伊德是个精神分析大师,而他的很多理论都最终归因到人类的原始性冲动上,所以弗洛伊德有时也成了“世俗欲望”的代名词。

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著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

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是决定论的论调,他认为,人类行为受控于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与生物本能驱力(drives),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事实上,思想虽然是受控的,但不是依简单的直线方式就能解释清楚,精神分析论认为,人的行为远超出我们想象中的复杂。

事实上,精神分析教了我们一课,就是一个人可以透过洞察,把自己从受到过去经验的暴力统治下解救出来。

当潜意识里的东西浮上意识层面而被察觉,过去盲目的习惯就可以由自己的选择来取代。

这是决定论中一种不寻常的解脱形式。

弗洛伊德式爱情的解释是什么?

亲~弗洛伊德式爱情指的是看重肉体的爱情观,恋爱和性是分不开的,和柏拉图式爱情是相反的。

由于弗洛伊德认为很多行为都跟人的原始性冲动分不开,所以他成为了世俗欲望的代名词弗洛伊德式爱情的解释是什么?亲~弗洛伊德式爱情指的是看重肉体的爱情观,恋爱和性是分不开的,和柏拉图式爱情是相反的。

由于弗洛伊德认为很多行为都跟人的原始性冲动分不开,所以他成为了世俗欲望的代名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人,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1856年5月6日出生,1939年9月23日逝世,毕业于维也纳大学。

1895年,他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
1919年,他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
1930年,他被授予歌德奖;
1936年,他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有“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力比多”、“心理防卫机制”等等。

尽管他的精神分析学后来被认为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激发了各种精神病理学理论的提出。

他的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等;
他被誉为“精神分析之父”,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柏拉图式爱情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马尔西利奥·费奇诺在15世纪提出的,指的是追求心灵上的沟通,排斥性生活和肉欲,一种理性的纯洁的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在当时希腊主要指的是同性之间的爱情;
而现在的柏拉图式爱情被认为是用来形容异性之间的精神恋爱。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