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志养气的意思(持志养气什么意思)
孟子的浩然之气是指什么
孟子的浩然之气指的是一种正大刚直的精神,指的是一种需要用正义培养的精神,还需要用仁义来配合培养。
浩然之气是一种不用仁义来培养就会衰竭的气,强调人们应该通过不断的德行培养以壮大浩然之气。
孟子的浩然之气的出处孟子的浩然之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的浩然之气的论述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浩然之气需要培养,需要用从仁义礼智四方面扩充善端,最后才可以让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
也只有通过不断地涵养浩然之气才可以达到孟子所称赞的大丈夫的境界。
怎样理解孟子的浩然之气
为什么孟子要把教以人们伦或曰名人论作为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
教育目的——明人伦孟子所提出的“人伦”其实就是五对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明人伦”,就是要求每个人了解、遵守传统宗法关系中的道德准则。
在孟子看来,只有通过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来维系一个个家庭,社会才会稳定,因而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明人伦”,使人人亲其亲,长其长,那么国家就会长治,天下自会太平。
由此可见,其实孟子的“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正是其“仁政”与“性善论”思想所带来的产物。
为什么孟子要把教以人们伦或曰名人论作为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教育目的——明人伦孟子所提出的“人伦”其实就是五对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明人伦”,就是要求每个人了解、遵守传统宗法关系中的道德准则。
在孟子看来,只有通过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来维系一个个家庭,社会才会稳定,因而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明人伦”,使人人亲其亲,长其长,那么国家就会长治,天下自会太平。
由此可见,其实孟子的“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正是其“仁政”与“性善论”思想所带来的产物。
孟子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是否正确?
【正确】孟子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认为,“人伦”是人类 的本质表现,其主要表现为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持志养气,反求诸己,动心隐性”是什么意思?
三个词都是讲人生修炼或修身的,似都与大儒孟子相关。
持志养气,其中的“志”,是指人生志向或抱负,气,指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坚持远大志向,涵养渊深气度。
反求诸己,是儒家的经典修身观点,指凡事应多自我反省,从自身因素上找原因找问题,而不是推责、怨天尤人。
动心隐性,应为“动心忍性”,《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就是说,经历艰难困苦,磨砺身心意志。
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持志养气,反求诸己,动心隐性什么意思
三个词都是讲人生修炼或修身的,似都与大儒孟子相关。
持志养气,其中的“志”,是指人生志向或抱负,气,指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坚持远大志向,涵养渊深气度。
反求诸己,是儒家的经典修身观点,指凡事应多自我反省,从自身因素上找原因找问题,而不是推责、怨天尤人。
动心隐性,应为“动心忍性”,《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就是说,经历艰难困苦,磨砺身心意志。
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