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名人故事(5个名人故事简短)

2023-06-14
65 阅读

5个爱国名人故事,要有六要素。

4、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

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

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

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5、华罗庚回国:1950年,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

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
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
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5个爱国名人故事,要有六要素。

[开心],亲,为您服务,通过官方查询显示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2、华罗庚毅然回国、3、郑成功收复台湾、4、爱国英雄杨靖宇、5、华罗庚回国哟,亲[鲜花]。

6、 抗日名将张自忠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

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

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

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

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

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3、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

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

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4、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

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

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

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5、华罗庚回国:1950年,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

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
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
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读书的故事有:1、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伽利略好奇善问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

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

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3、侯宝林抄书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

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4、闻一多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5、欧阳修借阅典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

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

1、鲁迅读书: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伽利略读书:好奇善问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

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

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

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

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3、闻一多读书: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4、华罗庚读书:猜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

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

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

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5、高尔基读书: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

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

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

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

名人的故事精选5篇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天生聪明的,我们需要靠自己的勤奋去赢得属于自己的荣誉。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名人的 故事 ,方便大家学习。

  名人的故事1 小时候,我的家乡很穷,没有地方可以买书。

即便有买书的地方,我也没有钱,所以,借书成了我主要的阅读方式。

我像一只警觉的猎犬一样,无论大人和孩子,只要我能闻到那股特有的书香味道,我一定会软磨硬泡把人家的书借来不可。

因为别人催得紧,所以我看书速度很快,差不多是一目十行,估计我的 快速阅读 法就是借书养成的。

有一次,我到一个同学家里,看到他正坐在苹果树下的小桌子上读书,那是一本发黄的很厚很厚的书。

什么书,我看看!不容分说,我就从他的双肘之下将书抽了出来。

同学很不高兴地说:我正看得带劲呐,是《红日》。

很好看。

我说:我先看,我看得很快的。

他说:不行不行,我也是借来的。

再说,我正看到精彩处,不看,难受。

我说:我家里正炸麻花,我带你去吃。

先借我看吧! 我这么一说,他就动心了。

毕竟,物质的诱惑远远大于精神诱惑,我看他很贪婪地咽了一下口水,喉结那里一动。

我们谈妥了,三根麻花换三天先看书的权力。

《红日》这本书,差不多像砖头一样厚。

发黄以后,就像发酵的馒头一样,膨胀了许多,就显得更厚了。

我不分白天黑夜玩命地看起来了。

而那个同学,差不多每天都要问我看了多少页,催命鬼似的。

我从小和爷爷、奶奶、弟弟睡在一张炕上。

电灯的绳子被爷爷接了一根布条,长到可以放在爷爷的枕头边上。

爷爷每天晚上负责熄灯,催促和监督我们睡觉。

那天夜里,我看得入迷,爷爷说:快睡,我要关灯了。

我说:等等,还有几页,马上就好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吧嗒一声,爷爷把灯关了。

屋子里黑乎乎的,我没脱衣服,就钻进了被窝,但是,那看过的故事情节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闪现,而故事的发展又牵动着我的神经。

我睁着眼睛,注视着窗外的夜色,直到听见爷爷的鼾声,我又悄悄地拉亮了点灯。

明天还上不上学啊,啊!突然,爷爷大喝一声,吓得我一哆嗦,不知道他什么时候醒的。

他的声音很大,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显得格外响亮。

我赶紧又钻进被窝,脱掉衣服,这一次,假装真的要睡的样子。

灯熄灭了。

爷爷的鼾声像摩托车发动机的声一样响起来了。

我突然感到腿边有个冰凉的东西,顺手一摸,呀,手电筒。

我欣喜若狂,看来可以继续阅读了。

我用被子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缩作一团,开始看书。

我不时要掖掖被角什么的,怕手电筒的光亮暴露我的秘密。

但这样的小心,总不能持久,因为故事太迷人,书太好看,所以警惕性就渐渐放松了。

突然,我发现自己的被子被人揭开了,很冷。

爷爷哈哈大笑几声说:你跟我玩捉迷藏呀。

我说:我睡不着啊。

这一次,爷爷没有生气,而是慈祥而又关切地说:天都快亮了,你睡一会儿吧。

啊,天快亮了?可不是吗,窗外天空中的黑色像海水退潮一样慢慢远去。

我赶紧丢掉手里的书,合上了眼睛。

多年后,我一直保持着躺在被窝里看书的习惯。

看书累了,睡梦会格外香甜。

  名人的故事2 在举世闻名的北京颐和园万寿山脚下,有一座古朴的祠堂。

它是为纪念耶律楚材而建立的。

耶律楚材是蒙古汗国的一代名臣。

他字晋卿,契丹族,是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世居金中都(今北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历法。

1215年,成吉思汗(元太祖)夺取燕地后,召用耶律楚材,十分信任他。

成吉思汗去世后,拖雷监国时期和窝阔台即位后,他越来越受重用。

他建议设置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
反对改中原地区为牧场的错误主张,建立赋税制度。

蒙古军队攻陷金国汴京时,耶律楚材力谏废除野蛮的屠城旧制,召用儒者,设置经籍所、编修所,文教事业逐步兴起。

耶律楚材从成吉思汗至窝阔台,受重用三十多年,官至中书令,国家的典章制度大都是由他奠定的。

1236年春天,蒙古大汗窝阔台(元太宗)宴请群臣。

他亲自端着酒杯为耶律楚材敬酒,并且说:“我之所以诚心诚意地信任你,是遵照先帝的遗命。

如果没有你,中原地区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安定局面。

我能够高枕无忧,全靠你的努力。

” 窝阔台去世后,皇后乃马真氏执掌政权。

她崇信奸臣,扰乱朝政。

有一个叫奥都剌合蛮的人,他用重金贿赂皇后乃马真氏,得到权柄,满朝文武百官都奉迎他,只有耶律楚材敢与他面折廷争。

有一次,皇后乃马真氏将起草诏书使用的印玺和白纸,都交给奥都剌合蛮,让他办事自己填写用印就行了,不必启奏她。

耶律楚材认为不妥当,立刻上奏皇后乃马真氏,说:“天下者,先帝之天下。

朝廷有宪章规矩,现在您要破坏它,老臣不敢接受这个指示。

”皇后乃马真氏自知理亏,只得将交给奥都剌合蛮的印玺和白纸收回去。

过了不久,皇后乃马真氏又降旨,说:“凡是奥都剌合蛮提出的建议,想要办的事情,各部门的官吏们都要按照他的意见起草命令,不照办者,就把他的手剁下来。

”耶律楚材接到皇后乃马真氏的旨意后,再一次上殿抗争。

他对皇后乃马真氏说:“国家的典章制度,先帝都交给老臣我负责,与各部门的官吏们没关系。

奥都剌合蛮的建议如果合理,我自当按照他的意见办理,如果建议不合理,就不能办。

老臣死且不避,何况剁手呢!”皇后乃马真氏听后很不高兴,不接受耶律楚材的意见。

耶律楚材滔滔不绝,争辩不已,最后大声说:“老臣侍奉太祖、太宗皇帝三十余年,没有辜负国家,皇后难道能以无罪杀害老臣吗?”皇后乃马真氏虽然很生气,但在忠诚刚直的三朝元老重臣耶律楚材面前,不得不深深地表示敬畏,宣布所降旨意作废。

  名人的故事3 屈原出身楚国没落贵族家庭,虽然家境不比鼎盛时期,但也衣食无忧生活优渥。

家中长辈满腹经纶,对屈原的 家庭 教育 很是重视。

屈原深知自己身上流淌着楚国王室血脉,从小对待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离他们家不远处有一座山,山中环境空幽寂静,除了猎户到此打猎,平时里鲜有人迹。

屈原在家中读书,冬日里火盆烧的很旺盛,屋子里非常暖和,不一会儿屈原就感觉昏昏欲睡。

他想起古籍中记载读书人吃苦学习的故事,便想到去家后面的山洞里读书,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心智,还能不打盹把书读下去。

他把想法告诉家里人后,遭到了家里人的一致反对。

但是屈原不顾家人阻拦,带着书本只身来到山里,找了一处背风的山洞,开始读书。

山中气温本来就低,洞中更是寒冷潮湿,没过多久就把屈原的手脚冻肿了。

他起身跺跺脚搓搓手待身体暖和过来就又开始坐在地上读书。

家人看到屈原这么小就能吃苦也就不再阻拦了。

屈原在山洞里坚持了三年,终于把《诗经》读懂读透了。

这也为后来他开创楚辞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名人的故事4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

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

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

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

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

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

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

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

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

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名人的故事5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北宋第八代皇帝,河北琢县人,是着名的书画家。

他的书与画均可彪炳史册,其书,首创“瘦金书”体;
其画尤好花鸟,并自成“院体”,充满盎然富贵之气。

赵佶倡导文艺,使承继五代旧制的“翰林图画院”又营运了一百多年。

在政治上赵佶昏庸无能,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

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今浙江省绍兴县永佑陵。

1104年7月10日,宋徽宗按照蔡京的提议,将司马光为首的反对王安石变法者共309人重定党籍,刻石于朝堂,即“元佑党人碑”。

宋徽宗赵佶元符三年正月,年仅25岁的哲宗驾崩,没留下子嗣。

显然,皇帝只能从哲宗的兄弟中选择。

神宗共有14子,当时在世的有包括端王赵佶在内的五人。

赵佶虽为神宗之子,却非嫡出,按照宗法制度,他并无资格继承皇位。

哲宗去世当天,向太后垂帘,哭着对执政大臣们说:“国家不幸,哲宗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

”宰相章惇当即提出,按照嫡庶礼法,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

不料向太后不同意。

章惇只好改口说,若论长幼,那么当立年长的申王赵佖(bì)为帝。

这两个建议都排除了端王赵佶。

然而,向太后看中的恰恰是赵佶。

赵佶并非向太后所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向太后坚持立赵佶为帝,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可能与赵佶在向太后心目中良好的印象有关。

赵佶每天都到向太后住处请安,称得上是又聪明又孝顺的孩子,因此向太后偏爱他。

哲宗病重期间,向太后对谁继承皇位,早已胸有成竹,故她并不接受章惇的意见。

她语气坚决地说:“老身无子,所有的皇子都是神宗的庶子,不应再有区别,简王排行十三,不可排在诸兄之前,而申王眼有疾病,不便为君,所以还是立端王为好!”表面上看,向太后办事公平,但在这些冠冕堂皇的言辞背后,显然是在偏袒赵佶,为其继承皇位找到合情合理的借口。

章惇是反对端王即位的,他认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这是将攻击的矛头直接转向了赵佶的人品,而向太后却不以为然。

双方为此僵持不下,互不相让。

关键时刻,知枢密院曾布首先附和太后之议,尚书左丞蔡卞、中书门下侍郎许将也相继表示赞同。

章惇势单力薄,不再争辩。

赵佶就这样被向太后、曾布、蔡卞等人推上了皇帝宝座,他就是徽宗。

名人的故事精选5篇相关 文章 : ★ 【写作素材】名人励志故事5篇 ★ 关于名人励志小故事4篇 ★ 初中写作素材:名人励志故事精选3篇 ★ 2019名人励志文章5篇 ★ 有关名人的励志故事大全 ★ 超励志的名人经典故事 ★ 名人创业故事 ★ 小学作文素材:名人励志故事精选3篇 ★ 古今中外名人故事大全 ★ 正能量人物事迹名人故事 。

名人故事4篇

  下面是我提供的4名人故事,作为作文素材,供大家参阅   篇一: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
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篇二:欧阳修苦练字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

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篇三:沈括上山看桃花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
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

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篇四:最善良的人   1942年3月,希特勒下令搜捕德国所有的犹太人,68岁的贾迪·
波德默召集全家商讨对策,最后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向德国的非犹太人求助,争取他们的保护。

办法定下来之后,接下来是选择求生的对象。

两个儿子认为,应该向银行家金·
奥尼尔求助,因为他一直把波德默家族视为他的恩人。

在不同的场合,他也曾多次表示,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找他。

  波德默家族拥有潘沙森林的采伐权,在欧洲是数得着的木材供应商。

金·
奥尼尔是一家银行的小股东,他是在波德默家族的资助下发家的。

40年来,为了支持他打败竞争对手,波德默家族的钱,从来都没有存入过其他的银行,就是到事发的时候,他的银行里还存有波德默家族的54万马克。

现在波德默家族遇到了灭顶之灾,向他求助,他怎会袖手旁观?   68岁的老人却不是这种意见,他认为应该向木材商本内特求助,波德默家族的人是跟他打工起家的,后来是经过他的资助,波德默才有了今天的家业。

现在虽然很少往来,但心理上从没断绝过感激和思念。

  最后,老人说,你们还是去求助本内特先生吧!虽然我们欠他的很多。

  第二天一早,两个儿子出发了。

在路上,二儿子说,我们不能去本内特先生那儿,上次我见他时,他还提那700吨木材的事。

要去,你去吧!我要去求奥尼尔。

最后,二儿子去了银行家那儿,大儿子去了木材商的家。

  1948年7月,一个叫艾森·
波德默的人,从日本辗转回到德国,去寻找他的家人,最后一无所获。

后来,他从纳粹档案中查到这么一条记录:银行家金·
奥尼尔来电,家中闯入一年轻男子,疑是犹太人。

一年后,他又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死亡档案中,查到他父亲、母亲、妻子、弟媳及6个孩子的名字,他们是在他和弟弟分手后第四天被捕的。

  1950年1月,艾森·
波德默定居美国,2003年12月4日去世,终年83岁,留下一部回忆录、2个儿子、3个女儿和9个孙子、孙女。

他的回忆录主要讲述了他在木材商本内特的帮助之下,怎样偷渡日本,保全性命的。

该书的封面上写着:献给父亲贾迪·
波德默先生!封底写着:许多人认为,要赢得他人的善报,最好的办法是给其恩惠。

其实,这是对人性的误解,在现实中真正对你有善举的,大多都是曾经给过你恩惠的人。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