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赛宁的简介(白桦作者叶赛宁的简介)

2023-06-17
75 阅读

叶赛宁的生平简介

分类: 资源共享 问题描述: 我是新手(12岁),请各位大哥哥大姐姐配合我,鄙人感激不尽 解析: 叶赛宁 (1895-1925)是俄国诗人。

他出生在梁赞省的一个农民家庭。

早年在教会师范学校读书时开始写诗。

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并开始文学创作。

1915年,叶赛宁去彼得堡会见了著名诗人勃洛克,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1916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扫墓日》。

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

1917年的十月革命在叶赛宁的诗作中迅速得到了反映,他写了长诗《同志》(1917)、《变容节》(1918)、《约旦河的鸽子》(1918)等著名诗作。

1919年,叶赛宁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代表人物,写出《四十日祭》(1920)等诗篇。

1921年,他离开意象派。

同年与美国舞蹈家邓肯热恋成婚,并与之出游欧美诸国,不久两人因关系破裂而离异。

1924年,叶赛宁出版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而后又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 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 (1925)等著名作品。

1925年9月,叶赛宁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结婚。

11月因精神病住院,并完成长诗《黑人》和最后的诗篇《再见了我的朋友,再见……》。

12月28日,叶赛宁在列宁格勒一家旅馆悲剧性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叶赛宁是哪国诗人?

叶赛宁是俄罗斯田园派诗人,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一名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

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1925年12月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主要作品: 1919年参与发表意象派《宣言》,后来又写了《生活与艺术》,批判意象派,表明了他向现实生活的回归,1921年与邓肯结婚,第二年出游欧美各国,1923年返回苏联,并发表文章批判美国的生活方式。

 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长诗《安娜·斯涅金娜》、诗集《苏维埃俄罗斯》等。

请问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成分的外祖父养育。

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只身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

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

1916年春应征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

1919年参与发表意象派《宣言》,后来又写了《生活与艺术》(1921)批判意象派,表明了他向现实生活的回归。

1921年与邓肯结婚,第二年出游欧美各国,1923年返回苏联,并发表文章批判美国的生活方式。

1925年9月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托尔斯塔娅结婚,11月住院治疗精神病。

12月26日用血写了绝命诗:“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
亲爱的,你永远铭记我心间。

/
命中注定的分离,/
预示着来世的重逢。

/
/
再见吧,我的朋友,不必话别无须握手,/
别难过,莫悲戚——/
这世间,死去并不新鲜/
活下去,当然更不希罕。

”28日拂晓前自缢于列宁格勒一家旅馆,时年三十岁,正是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

一年之后的冬天,他的坟头一声枪响,对他无限钟情而又被他一再错过的别妮斯拉夫斯卡娅为他殉情而死,据说叶赛宁绝命诗中“我的朋友”指的就是她。

十月革命使他的创作发生了根本转变,他歌颂革命,赞扬工人阶级,但从根本上他并不理解革命和苏维埃制度。

因而流露出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叶赛宁气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组诗《莫斯科酒馆之音》(1921——1923)。

“叶赛宁气质”很容易让人想起浪漫主义时代包孕两面性的“浮士德精神”,特别是“拜伦式英雄”,它们大致可以看作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代的表现。

“叶赛宁气质”其实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在时代变迁中发现自己站在时代发展的对立面的独特表现。

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认为:“叶赛宁对待自己的生命如同对待一个童话,他像王子伊万骑着灰狼漂洋过海,一把抓住了伊莎多拉·邓肯,如同抓住了火鸟的尾巴。

他的诗也是用童话的手法写成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摆开文字阵,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记录下来。

他诗中最珍贵的东西是家乡的风光,那是俄罗斯中部地带,梁赞省,处处是森林,他像儿时那样,用使人眩晕的清新把它描绘了出来。

” 叶夫图申科(1933—— )则把他称为“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诗歌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现象。

叶赛宁的音韵放射着俄罗斯土地结构中所特有的那种矿物的神奇光彩。

叶赛宁的诗歌是俄罗斯大自然,俄罗斯语言(包括童话、歌谣、乡村民歌、谚语和俗语、远古时代部分流传下来的咒语、哀歌、仪式歌曲)所独有的产儿。

” 他们对叶赛宁的把握无疑是极其精到的。

“忽而像玩牌似的摆开文字阵,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记录下来”正是“叶赛宁气质”在其诗歌创作的两种不同表现。

而他之所以被称为“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正是由于叶夫图申科从深层次上把握住了导致“叶赛宁气质”的成因:出于对俄罗斯乡村的执着眷恋而不能认同现代文明的强大推进及其对乡村的破坏。

如果说普希金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为争取民族自由鼓与呼的诗人,那么叶赛宁无疑在有意无意之中充当了一个时代的“反面角色”,他强烈渴望保留的是特定时代的地域文化,高尔基在分析他的死因时就认为他死于城乡文明的冲突,这个判断是相当深刻的。

叶赛宁与白银时代的其他诗人不同的一点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他没有流亡国外,象吉皮乌斯等人那样发誓与十月革命势不两立。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的个人作品

夜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此诗已被选入《外国名诗三百首》(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并已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  狗之歌 (刘湛秋、茹香雪 译)清晨,在黑麦秆搭的狗窝里,在草席闪着金光的地方,一条母狗下了七只狗崽,七只小狗啊,毛色都一样棕黄。

母狗从早到晚抚爱着它的小狗,用舌头舔梳它们身上的茸毛,雪花融化成一滴滴的水,在它温暖的肚皮下流过。

傍晚,当一群公鸡,栖落在暖和的炉台,主人愁眉不展地走过来,一股脑把七只小狗装进麻袋。

母狗沿着雪堆奔跑,跟着主人的脚迹追踪;
而那没有结冻的水面,长久地,长久地颤动。

当它踉跄往回返时已无精打采,边走边舔着两肋的汗水,那牛栏上空悬挂的月牙,好像是它的一个小宝贝。

它望着蓝色的天空,悲伤地大声哀叫,纤细的月牙滑过去了,隐入小丘后田野的怀抱。

当人们嘲笑地向它扔掷石块,像是扔过一串串赏钱,只有两只狗眼在无声地滚动,宛若闪亮的金星跌落雪面。

(此诗已被选入长春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外国诗歌两首》中)  我记得我记得,亲爱的,记得你那柔发的闪光;
命运使我离开了你,我的心沉重而悲伤。

我记得那些秋夜,白桦树叶簌簌响;
愿白昼变得短暂,愿月光光照得时间更长。

我记得你对我说过:“美好的年华就要变成以往,你会忘记我,亲爱的,和别的女友成对成双。

”今天菩提树又开花了,引起我心中无限惆怅;
那时我是何等的温柔,把花瓣撒落到你的鬈发上。

啊,爱恋别人心中愁烦,我的心不会变凉,它会从别人身上想起你,像读本心爱的小说那样欢畅。

  失去的东西永不复归我无法召回那凉爽之夜,我无法重见女友的倩影,我无法听到那只夜莺在花园里唱出快乐的歌声。

那迷人的春夜飞逝而去你无法叫它再度降临。

萧瑟的秋天已经来到,愁雨绵绵,无止无境。

坟墓中的女友正在酣睡,把爱情的火焰埋葬在内心,秋天的暴雨惊不醒她的梦幻,也无法使她的血液重新沸腾。

那支夜莺的歌儿已经沉寂,因为夜莺已经飞向海外,响彻在清凉夜空的动听的歌声,也已永远地平静了下来。

昔日在生活中体验的欢欣,早就已经不冀而飞,心中只剩下冷却的感情,失去的东西.永不复归。

  拉起红色的手风琴拉起来,拉起红色的手风琴。

美丽的姑娘到牧场上会情人。

燃烧在心中的苹果,闪出矢车菊的光色我拉起手风琴,歌唱那双蓝色的眼睛。

闪动在湖中的缕缕波纹不是霞光,那是山坡后面你那绣花的围巾。

拉起来,拉起红色的手风琴。

让美丽的姑娘能听出情人的喉音。

  可爱的家乡啊可爱的家乡啊!心儿梦见了江河摇曳看草垛似的众阳。

我真想藏身在绿荫深处.藏到你百鸟争鸣的地方。

三叶草身上披着金袍,和木樨草一道在田边生长。

柳树像一群温和的修女——念珠发出清脆的音响。

沼泽的烟斗冒着烟云,黑色的友烬飘在苍穹。

我悄悄地把一个人儿怀念,将隐秘的思绪藏在我心中。

我欢迎一切.忍受一切,历尽折磨也满杯欢悦。

我匆勿来到这片大地啊——就为了更快地与它离别。

  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屋子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屋子,离开了天蓝的俄罗斯。

白桦林像三颗星临照水池温暖着老母亲的愁思。

月亮像一只金色的蛙扁扁地趴在安静的水面。

恰似那流云般的苹果花——老父的胡须已花白一片。

我的归来呀,遥遥无期.风雪将久久地歌唱不止,唯有老枫树单脚独立,守护着天蓝色的俄罗斯。

凡是爱吻落叶之雨的人,见到那棵树肯定喜欢,就因为那棵老枫树啊 ——它的容颜像我的容颜。

  我不叹惋、呼唤和哭泣我不叹惋、呼唤和哭泣,一切会消逝,如白苹果树的烟花,金秋的衰色在笼盖着我,我再也不会有芳春的年华。

我的被一股寒气袭过的心,你如今不会再激越地跳荡,白桦图案花布一般的国家,你不复吸引我赤着脚游逛。

流浪汉的心魂,你越来越少点然起我口中语言的烈焰。

啊,我的失却了的朝气、狂暴的眼神、潮样的情感!生活,如今我已倦于希冀了?莫非你只是我的一场春梦?仿佛在那空音犹响的春晨,我骑着玫魂色的骏马驰骋。

在世上我们都难免枯朽,黄铜色败叶悄然落下枫树……生生不息的天下万物啊,但愿你永远地美好幸福。

  白桦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此诗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再见吧 我的朋友 再见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亲爱的,你永在我心间。

命中注定的互相离别许诺我们在前方相见。

再见.朋友.不必握手诀别,不必悲伤,不必愁容满面,——人世间,死不算什么新鲜事,可活着,也并不更为新鲜。

  我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我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简朴的木桥写进了我的歌声,我伫立做告别的弥撒,用白桦树叶来焚香拜灵。

点的蜡烛是肉体做的,已在金色的火焰上渐渐耗尽。

月亮这座木制的挂钟,使我的午夜发出嘶哑的声音。

在蔚蓝色田野的小径上,很快会出现钢铁的客人。

朝霞浸染的燕麦,只剩下一些干瘪的籽粒。

陌生的死气沉沉的打谷场,给你唱的歌不会使你获得生命!只有那些马匹和燕麦,将为年老的主人忧伤。

风将吮吸尽马匹的嘶鸣,像举办一次追悼性的跳舞。

啊,快了,快了,木制的挂钟就要使我的午夜发出嘶哑的声音。

1919年。

叶赛宁的生平简介

分类: 资源共享 问题描述: 我是新手(12岁),请各位大哥哥大姐姐配合我,鄙人感激不尽 解析: 叶赛宁 (1895-1925)是俄国诗人。

他出生在梁赞省的一个农民家庭。

早年在教会师范学校读书时开始写诗。

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并开始文学创作。

1915年,叶赛宁去彼得堡会见了著名诗人勃洛克,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1916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扫墓日》。

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

1917年的十月革命在叶赛宁的诗作中迅速得到了反映,他写了长诗《同志》(1917)、《变容节》(1918)、《约旦河的鸽子》(1918)等著名诗作。

1919年,叶赛宁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代表人物,写出《四十日祭》(1920)等诗篇。

1921年,他离开意象派。

同年与美国舞蹈家邓肯热恋成婚,并与之出游欧美诸国,不久两人因关系破裂而离异。

1924年,叶赛宁出版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而后又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 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 (1925)等著名作品。

1925年9月,叶赛宁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结婚。

11月因精神病住院,并完成长诗《黑人》和最后的诗篇《再见了我的朋友,再见……》。

12月28日,叶赛宁在列宁格勒一家旅馆悲剧性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叶赛宁是哪国诗人?

叶赛宁是俄罗斯田园派诗人,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一名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

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1925年12月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主要作品: 1919年参与发表意象派《宣言》,后来又写了《生活与艺术》,批判意象派,表明了他向现实生活的回归,1921年与邓肯结婚,第二年出游欧美各国,1923年返回苏联,并发表文章批判美国的生活方式。

 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长诗《安娜·斯涅金娜》、诗集《苏维埃俄罗斯》等。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