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的感悟(夷陵之战感悟200字)
夷陵之战的意义
问题一:夷陵之战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三国三大战役 并不仅仅是因为规模大 少胜多 更因为这3大战役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势 简单的说 夷陵之战之前 蜀国占有荆州(已经失去 又畅重新攻下)汉中 西蜀 曹魏占有整个北方 而以三国时期的发达程度 应该是北方>
西南>
西北 以当时天下的形式 而西南又易守难攻 又有汉中这个粮仓支持 基本是一个2强一弱的局面 东吴在夹缝中 很难生存 两强一弱的局面非常难以维持 历史上的诸多史实证明了这一点 而夷陵之战之后 蜀吴两国的力量趋于平均 就是一个一强两弱的局面 这个局面就变得好维持了 就如同一个钝角三角形的平衡性要大于锐角三角形一样 这个局面下 蜀吴只有联手才能对抗东吴 而如果夷陵之战东吴战败 天下将会2分 变成类似于南北朝的状况 所以 夷陵之战才是奠定天下三分最重要的一个战役 问题二:夷陵之战这个结局给我们什么启示 个人觉得,夷陵之战其实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分别来讲: 在刘备这边:1.要顾全大局,不可随意挑起战争,夷陵之战爆发的原因演义上说是因为报关羽被杀之仇,历史上可能原因更实际点,就是刘备不愿放弃荆州,不管是什么原因。
夷陵之战都是刘备主动挑起的,其实孙权本就有修好之意,共同抗曹,但刘备此时就显得有些不识大局,毕竟主要队手尚在,不应该主动打击盟友,将自己处于孤立状态,这点孙权就高明得多了,孙权在确定此战不可避免之后,马上就向魏表示称臣,这就是大智慧的体现。
2.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对手,不可轻视他人。
夷陵之战吴的统帅陆逊,当时虽是籍籍无名,但也颇有军略手段,刘备自视一生戎马,轻视陆逊,认为此战将轻易获胜,这种思想是兵家大忌,无论对手是谁,什么水平,都要重视,不可轻敌。
3.做重大决策之前,必须统一思想,夷陵之战本身在刘备集团之内意见就不统一,加上刘备并没有妥善处理好大臣之间的关系,使得夷陵之战开始就是人心不一,一旦有挫,军心极易涣散。
对比赤壁孙权的做法,又能看出孙权在统一内部思想的问题上的高明手段。
再来看孙权这边:1.要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不可多面受敌。
这点就是孙权最大的智慧,孙权所有的施政方针中,从来不会同时与两面开战,一定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多方面的支持。
具体到夷陵,孙权能够放下架子,向曹丕称臣,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在选择夷陵之战的主将的问题上,吴国内部其实存在极大争议的,毕竟陆逊年轻有没有什么实际的军功,只是靠着孙权女婿的身份上位,这点上看出孙权的魄力,敢用新人,大胆放权,这一直是孙权的一大优点。
3.放权彻底,不加干预,这点非常重要,毕竟陆逊年轻,军中资历不够,不免有些将领自持军功,不服调遣,但孙权给了陆逊极大信任,对于流言蜚语一概不理,给了陆逊极大支持。
4.蛰伏待机,不露锋芒,陆逊为将的最大特点,就是始终保持一种低姿态,谦逊且隐忍不发,隐藏自身实力。
5.把握机会,不是战机。
当机会出现时,不应犹豫,当有极强的行动力,不拖泥带水。
当然,以上都只是个人的浅见,在下才疏学浅,如有不足的地方,还请海涵。
问题三:夷陵之战为什么刘备会失败,如果刘备打胜了历史将会怎么样,此战有何意义和影响 蜀军70万,陆逊的兵力10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
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着烈日行军,这使士兵的士气和身体都慢慢衰弱。
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
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
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
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为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问题四:三国的三大战役的意义 你 发现一个细节了吗,三国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发动者失败,能说明什么问题,易中天老师的分析是,三个雄主都扭不过强大的士族阶级,也就是本地的士子豪强家族实力太强大了,都是当时的 朝廷制度引起的,士族控制做官的人选,社会言论,财政收入,进一步就是军队,最终成为豪强。
统治者都知道谁都不可能统治谁。
两个小的拼一个大的,三个一样大,一 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拼一个小的,最终存活一个。
但是三个都想成为霸主。
问题五:说说官渡、赤壁、夷陵这三场战役中哪场的意义最大,说说原因(100字) 官渡之战,使曹操得以一统北方,赤壁之战,使曹操一统全国希望破灭,三足鼎立开始形成。
夷陵之战,使刘备汉中荆州两面钳击中原计划流产,也使得屡战屡胜的蜀汉受到打击,三足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且疆域自此固定。
三者都有自己的意义吧,对于不同的阵营当然意义也不一样。
对于历史来说,这三次战争都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历史意义前两者是高于后者的。
因为若前两者导致了三足鼎立,而后者是稳定了三足的局面。
当然,从规模上看,赤壁之战伤亡最惨重,规模也最大,曹操83万大军呢。
官渡之战袁绍十万对曹操一二万,夷陵之战蜀国倾全国大部分的兵力,估计是在十几万。
不过个人认为赤壁之战既然规模最大,其意义也更大一些,毕竟三足鼎立的局面是它直接导致的。
问题六:三国演义之夷陵之战读后感 一本《三国演义》使我爱不释手,因为里面塑造了好多栩栩如生的人。
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有重情重义的关羽;
有奸诈狡猾的曹操;
求贤若渴的刘备。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要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主要是由于袁绍不听别人的好心相劝,才打败,而在这场战役中,袁绍的兵力多,占优势,失败是因为袁绍不善于用人的结果。
就连曹操也说过:“如果袁绍善于用人,我对冀州连正眼都不看。
” 问题七:三国时夷陵之战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战役分析 蜀军8万,吴军兵力10万,总共也有将近10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
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着烈日行军,这使士兵的士气和身体都慢慢衰弱。
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
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
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
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为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战役影响 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国。
而且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
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而且由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
关于诸葛亮不参加夷陵之战的原因 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都有过这个疑问,以诸葛亮的军事天才,当初要是让诸葛亮带兵攻打东吴,灭掉东吴后再打魏国,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不让诸葛亮去呢?原因有三:第一,历史上的诸葛亮治国上确实很好,但在军事上才能并不那么突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很大部分都是演义夸张的结果,所以历史上就没有诸葛亮非要参战的必要性了。
第二,当时蜀国需要后方有他看守,辅佐刘禅,提供粮草补给。
第三,根据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系列,诸葛亮和刘备后期的政治目标不同:诸葛亮志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七次北伐可见)。
刘备触在建立政权,割据一方。
所以夷陵之战前,诸葛亮不受信任(所以刘备入川前,出征带庞统。
入川后,带法正)。
战败之后,诸葛亮只说:如果法孝直(法正)在,就不至于如此。
(夷陵之战前法正已死。
)可见这一点。
问题八:刘备打夷陵之战到底是什么意思 按演义,就是要灭东吴为关羽报仇。
按历史,目的是通过对东吴作战,压迫东吴,迫使东吴接受合约,比如说交换荆州等。
问题九:简述夷陵之战 希望对你有帮助:彝陵之战又称V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
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恭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
夷陵之战谁取得了胜利
夷陵之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曹袁之官渡、魏吴之赤壁并称为 三国 三大战役。
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夷陵之战谁取得了胜利,希望你喜欢。
夷陵之战取得了胜利的国家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
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
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
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
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夷陵之战的评价 夷陵之战中,“
火烧连营”
可以认为是重要转折,这既是刘备最大的 军事 失误,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要体现。
当魏文帝曹丕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就对群臣说:“
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
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
,此兵忌也。
孙权上事今至矣。
”
而对于陆逊的出色指挥,晋代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
吴书·
陆逊传》中的评语写到:“
刘备 天下 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
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辨亡论》称赞陆逊说:“
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
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
续以灞须之寇,临川摧锐,蓬笼之战,孑轮不反。
”
西秦高祖乞伏乾归曾对麾下诸将说:“
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陆伯言摧刘玄德于白帝,皆以权略取之。
”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对于夷陵之战,写诗歌三首称赞陆逊,一是:“
坐帐谈兵按六韬,安排香饵钓鲸鳌。
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
”
二是:“
陆逊运良筹,能分吴国忧。
挥毫关将堕,焚铠蜀王羞。
功业昭千载,声名播九州。
至今巫峡地,草木尚添愁。
”
三是:“
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
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
清代学者邓廷罗在《兵镜》中评价说:“
司马懿挑朱然,吴班挑陆逊,皆不得行其计,岂非将之有能有不能哉?”
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
陆逊传》的批语说:“
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
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按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
夷陵之战中东吴的统帅介绍 陆逊的高超军事才能在夷陵之战是展露无遗,面对气势汹汹,志在必得,军威日盛的蜀汉大军,陆逊 决定 采用以逸待劳的对策,避免两军直接接触,这在前期很好的保存了实力,而且面对蜀方的三番四次的营前挑衅,都闭门不战,狠狠的打击了蜀军的军心,双方前期驻扎在长江两岸,分江对峙。
而后,陆逊观察军情,后退江岸二百里,放弃对自己不利的驻守地形,蜀军趁势追击,深入到吴地崇山峻岭安营扎寨,在等待和东吴开战的半年时间内,蜀军的军心已不像刚开始那样自信满满,志在必得,军中纪律开始涣散,人心不稳,而且刘备也不是一个有 经验 的军事将领,他错估了双方的军事实力,盲目自信,更犯军家大忌,把蜀军的战营连绵四百里扎在水溪边,这直接导致了陆逊发现全歼蜀汉大军的突破点,他命人准备火把和茅草,在当时的下风口点燃的蜀军的营寨,大火借助风力,把连绵四百里的战营全烧了,蜀军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刘备只能败逃,而陆逊经此一战,名满天下。
夷陵之战是孙权和谁的战争 是孙权和刘备的战争。
一、势力和实力的错乱 “夷陵之战”既是刘备的谢幕之战,同时也是三国格局的一次重置之战。
一切先要从汉中之战说起。
刘备取得汉中之战胜利后,蜀汉势力急剧膨胀,几乎达到顶峰!但问题是,势力从来都需要实力为后盾,否则就是...。
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夷陵之战是刘备和陆逊打的。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发生于三国时期的一场战役。
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征战东吴,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求和,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与蜀军相持而战,最后于夷陵一带打败蜀军。
该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这三大战役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战役原因:东吴孙权占领了荆州,破坏了诸葛亮的隆中战略(《隆中对》:“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使刘备不具备统一的条件,刘备若想灭曹魏或者灭孙吴,依照《隆中对》,他必须夺回荆州,否则他只能依靠蜀道难割据一方。
刘备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帝业,还是报国仇家恨,他都需要夺回荆州,但由于他过于急切的想夺回荆州,在蜀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刘备就匆忙发兵导致战役失败。
夷陵之战对当时有什么影响呢?你有哪些了解?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夷陵之战都不陌生。
夷陵之战是蜀汉皇帝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借口,发动了攻打东吴的一场战役,实则是想夺回荆州。
然而结果是蜀汉军溃败,东吴军大胜,那么这场战役对当时有什么影响呢?其影响有两点。
首先,奠定了双方联合抗魏的基础。
这场战役使得双方实力大损,尤其是蜀汉,诸多将领阵亡,使得元气大伤,导致诸葛亮后来北伐没有合适的将领,最后在第一次北伐用了马谡导致街亭失守。
吴国方面也有不小的损失,因此两国之间如果不联合就会让魏国有机可乘,于是诸葛亮重启了吴蜀联盟,孙权也同意消除矛盾,重修旧好。
之后40多年,双方再没有发生过矛盾和战争。
其次,给了魏国喘息的机会。
如果吴蜀两国不打仗,联合起来抗魏,应该是可以打败魏国的。
但是吴蜀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就导致了两国的联合只能是与魏国对峙,而无法战胜魏国。
诸葛亮北伐时,孙权率军攻打魏国,结果在合肥一战失败,使得诸葛亮北伐成功的几率就降低了。
而且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没能战胜魏军,原因很明显,就是因为蜀军和吴军是分别与魏军作战,并不是联合作战,那么两军单独作战此时就是无法战胜魏军的,力量分散了,想战胜魏军是很困难的。
吴蜀两国的夷陵之战让魏国坐山观虎斗,他们养精蓄锐增强了实力,而吴蜀削弱了实力,这一进一出,吴蜀的实力就与魏国的实力差距拉大了。
最后魏国占得先机也是很自然的了。
从夷陵之战的影响来看,说明了团结的重要性,不能因为眼前一点小的利益就闹矛盾,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要从长远来看待利益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