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概括,故都的秋概括每段内容
《故都的秋》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作
《故都的秋》1-2段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指出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3-12段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
具体分为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景,秋花—色;
秋槐—形;
秋蝉—声;
秋雨—味;
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槐树落蕊而知秋 “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13,14段用对比的手法再次总结写出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的秋概括 故都的秋大概内容
1、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景,从故都的“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槐“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品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
2、作品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
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
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的特点:慢、润、淡。
本文是现代散文中描写“秋”的名篇,作者笔下的秋景朴素、真切、动人,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意境,流淌着深沉的艺术魅力。
作者对于所描写的秋景有着十分独到的选择:色、虫鸣、槐树、秋蝉、柿子、天色、牵牛花这些或大或小的景象,令文章异常生动,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浓厚的秋意之中。
在描写秋天的北京城时,作者突出了租住在破屋中人们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一笔带过,从而更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郁达夫的作品,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
在本文中,作者于细腻的描摹中流露出内心对故都的眷恋以及落寞之情,恰恰是他苦闷、孤寂心境的真实反映。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
《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
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
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
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参考资料来源:-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秋花—色;
秋槐—形;
秋蝉—声;
秋雨—味;
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槐树落蕊而知秋 “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