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诗词名句(王国维诗词名句大全)
王国维诗词十大名句
章吧会员中心 投稿赚钱文章吧 经典语录最经典的王国维名句欣赏日期:2018-03-10 作者:王国维 来源:文章吧 阅读:5034550345最经典的王国维名句欣赏 1、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2、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其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教育之事亦可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
3、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人间词话》 4、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
5、春到临春花正妩。
迟日阑干,蜂蝶飞无数。
谁遣一春抛却去,马蹄日日章台路。
几度寻春春不遇。
不见春来,那识春归处?斜日晚风杨柳渚,马头何处无飞絮。
----《前调》 6、君不见、兰亭曲水埋荒烟,当年人物不复还。
7、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2)”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4)”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人间词话》 8、昨夜书中得故纸,今朝随意写新诗。
长捐箧底终无恙,比入怀中便足奇。
黯淡谁能知汝恨,沾涂亦自笑余痴。
书成付与炉中火,了却人间是与非。
----《书古书中故纸》 9、(1)姜夔【杨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3)姜夔【惜红衣】见三六注。
----《人间词话》 10、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
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
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人间词话》 11、(2)薛道衡【昔昔盐】:“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4)姜夔【翠楼吟】“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酉甫〕初赐。
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
层楼高峙。
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
人姝丽。
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
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
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
天涯情味。
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
西山外。
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 ----《人间词话》 12、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
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人间词话》 13、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 14、两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点绛唇》 15、气从意畅,神与境合 16、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17、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人间词话》 18、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文学家。
19、漫言花落早,只是叶生迟。
20、拼取一生肠断 消他几度回眸 ----《清平乐》 21、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
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
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人间词话》 22、美人消息隔重关,川途弯复弯,沉沉空翠压征鞍,马前山复山。
浓泼黛,缓拖鬟,当年看复看。
只余眉样在人间,相逢艰复艰。
----《阮郎归》 23、列炬归来酒未醒,六街人静马蹄轻。
月中薄雾漫漫白,桥外渔灯点点青。
从醉里,忆平生,可怜心事太峥嵘。
更堪此夜西楼梦,摘得星辰满袖行。
----《鹧鸪天》 24、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人间词话》 25、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人间词话》 26、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27、从醉里,忆平生,可怜心事太峥嵘 ----《鹧鸪天》 28、今年花事垂垂过,明岁花开应更亸。
看花终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属我。
劝君莫厌尊罍大,醉倒且拼花底卧。
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 ----《玉楼春》 29、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人间词话》 30、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
----《浣溪沙》。
王国维名言名句
王国维名言名句 1、考古之事,于古代材料,细大均不可放过。
忽其细处,则大处每不得通……又宜由细心苦读以发现问题,不宜悬问题以觅材料。
2、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
3、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4、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
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
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
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5、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未有不越第一境第二境而能邃跻第三境者。
6、起居之不时,饮食之无节,侈于嗜欲,而吝于运动,此数者,致病之大源也。
7、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
8、人品高,则诗格高,心术正,则诗体正。
9、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10、人苟欲为完全之人物,不可无内界后外界之知识,而知识之程度之广狭,应时地不同。
……知识又分为理论与实际二种,溯其发达之次序,则实际之知识常先于理论之知识,然理论之知识发达后,又为实际之知识之根本也。
……理论之识乃人人天性上所要求者,实际上知识则所以供社会之要求,而维持一生之生活;
故知识之教育,实必不可缺者也。
11、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其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教育之事亦可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
12、治科学者,必有待于史学上之材料;
而治史学者,亦不可无科学上之知识。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出处?
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十》:“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意思是以前人们讨论诗词,都会有写景的语言,写感情的语言,殊不知所有的写景的语言都是为了表达情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诗歌中写景、抒情之间的关系,诗词中写景抒情的方式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最终都是情景合一。
清初的王夫之关于“情景互”的观点,叶燮关于“形依情,情附形”的观点,虽然已为境界说中的本质论奠定了基础,但毕竟是王国维最明确,最系统地阐述了艺术境界中“景”与“情”的关系:一切景语皆为情语。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人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问题上颇有创见。
《人间词话》在词论方面超越了浙派和常州派的范围,而其美学观点,一方面受叔本华的影响,一方面又有所突破。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直接承继了叔本华的哲学观点。
而其“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
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这源于叔本华的天才论。
但《人间词话》并没有陷入这种境地而不能自拔。
王国维区分了两种境界,与叔本华不同的是,他没有贬低常人的境界,相反还十分看重,认为“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
”王国维一面推重“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一面又推重”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
“这与叔本华只强调天才具有赤子之心不一样。
此外,叔本华讲天才强调智力,王国维则强调感情。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王国维《谈“景语”与“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谈“景语”与“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国诗歌自古就重视情与景的交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诗歌理论上,无论是“意境说”还是“神韵说”,不管是创作论还是欣赏论,都是以对这一问题的阐述、推演为逻辑起点的。
从笛卡尔开始的近代认识论上的二元论,通过自然与人的对立关系来研究问题,假设一个脱离世界独立存在的主体,造成人与自然世界、主体与社会客体的分裂,这道鸿沟挡住了无数西方哲学家的才思。
然而,中国哲学从开始就基本上以“天人合一”作为精神的最高境界。
中国人认为,自然与人是一体的,大自然赋予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人应当顺应自然的变化。
这种传统后来被上升到认识论和伦理学的高度上,又演化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应当和谐共存的思想。
继而又把自然现象拟人化,为景物赋予了人的属性,把自然界的一切看作是“天”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安排,认为四时更替、草木长荣衰都是天和人一样有意志、有感情的表现。
情志是心灵的通道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
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这种“人心通天”的感应关系是中国传统审美的基础,由此影响到一系列文学思想及其创作实践,刘勰将这种感应关系归纳为心物交融说。
他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是这么说的: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
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大千世界,茫茫万物。
人能够认识物,还能够在客观世界里改造物,同时也能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塑造它们。
心物之间是融汇交流的,同样的外部环境,在不同的人心中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由此创作的作品自然也是不同的。
情感既是个人的,也可以是与社会普遍情感相联系的。
着名的诗人、文学批评家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曾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里提出过非常重要的“非个性化”的论点。
他说:“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脱离;
诗歌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个性的脱离。
”要求诗人“脱离”一己的私情,而当寻找人皆有之的“普通的感情”。
然而个人情感与普遍情感是难以分割清楚的。
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与语言习惯,如男女之情一类的个人情感可称为“情”,而“志”则明显带有关心社会时事的倾向。
不同于与西方文艺理论对形象塑造的强调,我国古文论看重的是情志的抒发,所以评诗论文时看的是内在的气、韵、意,并非能否塑造出典型形象。
最早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是曹丕《典论·论文》。
后来刘勰、钟嵘也以作为评断诗文好坏的标准。
清代诗论家叶燮认为“作诗有性情,必有面目”。
杜甫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 如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与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
我一读之,甫之面目,跃然于前。
杜甫的作品充分说明个人情感与普遍情感并不冲突,他将一己的哀乐升华为悲天悯人的情志,个人情感便成了普遍情感。
“情志”是我国传统文学的出发点,为了表达情志,便以“象”为桥梁,同时又以情志统摄着象,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同“情语”“景语”的区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 由于王国维的解释过于简单,令后人在理解上产生了不少分歧。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叔本华的影响,不少具体观点直接引用了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如艺术的无利害性质、悲剧起于欲望等。
两种境界说与叔本华诗歌理论同样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将两种境界说完全归于叔本华的抒情诗理论,那就未免以偏概全了。
尽管王国维是康德、叔本华美学思想的拥护者,也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学者。
中国传统哲学的熏陶,使他虽受西方理论的影响,但又不被西方理论所束缚。
“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这两种体物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以一己之见观物,以凡人之心观物,为有限之观物,后者是以万物之理观物,以道心观物,为无限之观物。
这两种观物方式的主体都是人,也就是“我”,但前者的“我”没有彻底超越,是为“有我”,后者的“我”彻底超越“自我”而与物合一,是为“无我”。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学说,正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这种“体物”论的基础上的,决不可完全归结为叔本华诗歌理论的影响。
“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创造的境界,“无我之境”是以万物之理观物创造的境界,“有我之境”的情没有超越一己之情,更为主观,“无我之境”的情超越了一己之情,并与普遍之理融合统一,更为客观,所以不可简单地把前者理解为情语,将后者归为景语。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该怎么理解?
王国维说的“入乎其内”,指诗人要深入生活,深刻的观察和理解宇宙人生,获得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增加生活阅历,丰富人生知识。
与此同时,又要“出乎其外”,即是说,诗人深入生活后,必须从现实人生中摆脱出来,不拘泥于所见到的具体事物,才能站在较高的角度看待人生、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论,而不致被现象所淹没。
因此,“出乎其外”者,要求“要有轻视外物之意”,“能以奴仆命风月”,高屋建瓴,对生活素材加以取舍、提炼、加工,掌握创作的主动权,能入能出。
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二者辩证统一,才能创造出有“生气”、有“高致”境界的作品。
王国维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怎么理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入乎其内指入世,即进入而置身其中;
出乎其外指远而观之,超然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