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谁说的(一言九鼎谁说的名言)
什么是一言九鼎?
敢作敢为,言而有信,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九鼎,言出必行,表里如一,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1.花说柳说 形容说虚假而动听的话哄人。
2.胡说八道 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
3.好说歹说 形容用各种理由或方式请求或劝说。
4.讲经说法 讲传宗教经典,宣扬宗教教义。
亦指引经据典地谈说议论。
5.梦中说梦 原为佛家语,比喻虚幻无凭。
后也比喻胡言乱语。
6.善为说辞 说辞:讲话。
形容很会讲话。
后指替人说好话。
7.说嘴郎中 比喻喜欢说空话、大话而没有本事的人。
8.自圆其说 圆:圆满,周全。
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9.长话短说 要说的话很多,一时不能说清,只用扼要的几句话表明主要意思。
10.成事不说 说:解说。
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
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
11.说地谈天 天上地下,无所不谈。
形容话题广泛或巧于言辞。
一言九鼎是什么意思啊
一言九鼎是什么意思啊如下:一言九鼎的意思是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清·冯桂芬《致曾侯相书》:执事一言九鼎,或有以息其议,甚善。
人们在别人面前为了表示谦虚,往往会说自己人微言轻,而与人微言轻相对应,表示对别人的尊敬的成语就是一言九鼎。
一言九鼎也就是说,说话人的地位很高,说话力量大,能有很大作用。
寓意做人应做到言出必行,慎重许诺,忠实履行,才能为人所信服。
成语故事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君打算带领二十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毛遂对楚王说:我们如今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
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一言九鼎出自什么典故
一言九鼎出自毛遂典故。
在现代来说,一言九鼎就是说人要诚信,言出必行。
而在古代,一言九鼎是有典故的,这个典故是出自于毛遂,当时赵国的平原君要带着二十个门客去楚国请求援助,但是平原君在众多门客中挑选来挑选去,只挑出了十九位。
后来,一个叫毛遂的自己推荐自己,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毛遂自荐,平原君觉得他勇气可嘉,但是也对他的能力抱有怀疑,后来,毛遂只用一席话就成功让楚王派兵援助,楚王夸赞毛遂的话如同九鼎大吕一样很有分量,鞭辟入里。
毛遂自荐在历史上都是非常有名气的,当时,平原君想要挑选门客,但是迟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毛遂当时是刚刚进了平原君的府邸,做了门客,所以平原君对他根本不熟识,但是毛遂非常勇敢,在众人面前,自己推荐自己,也成为了当时的一段佳话。
当时赵国派平原君去楚国,就是因为他们不堪秦国的侵犯,所以赵国才会去找帮手,也就是楚国帮忙,当时,平原君带着一行二十人到了楚国,很多人的劝服都没有起到作用,直到毛遂的一席话,才让楚王出兵援助。
毛遂对楚王说,其实我们都是半斤八两,据他所知,楚国和赵国一样,都经常受到秦国的侵扰,如果两国联合,也是为楚国除去了心头大患。
谁知道一言九鼎的典故?
在现代来说,一言九鼎就是说人要诚信,言出必行。
而在古代,一言九鼎是有典故的,这个典故是出自于毛遂,当时赵国的平原君要带着二十个门客去楚国请求援助,但是平原君在众多门客中挑选来挑选去,只挑出了十九位,后来,一个叫毛遂的自己推荐自己,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毛遂自荐,平原君觉得他勇气可嘉,但是也对他的能力抱有怀疑,后来,毛遂只用一席话就成功让楚王派兵援助,楚王夸赞毛遂的话如同九鼎大吕一样很有分量,鞭辟入里。
一、毛遂非常有勇气,非常自信的自荐毛遂自荐在历史上都是非常有名气的,当时,平原君想要挑选门客,但是迟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毛遂当时是刚刚进了平原君的府邸,做了门客,所以平原君对他根本不熟识,但是毛遂非常勇敢,在众人面前,自己推荐自己,也成为了当时的一段佳话。
二、毛遂非常有胆识智慧,成功说服楚王当时赵国派平原君去楚国,就是因为他们不堪秦国的侵犯,所以赵国才会去找帮手,也就是楚国帮忙,当时,平原君带着一行二十人到了楚国,很多人的劝服都没有起到作用,直到毛遂的一席话,才让楚王出兵援助,毛遂对楚王说,其实我们都是半斤八两,据他所知,楚国和赵国一样,都经常受到秦国的侵扰,如果两国联合,也是为楚国除去了心头大患。
毛遂站在楚王的角度,说出了楚王的心里话,所以楚王认为毛遂非常聪慧,他说毛遂的话如同九鼎大吕一样很有分量,字字精髓,鞭辟入里。
一言九鼎就这样由来,而现在,一言九鼎不仅指的是这个人说话有分量,更多的是再说人们说话要敢说敢做,言行合一,认真负责讲究诚信。
一言九鼎出处谁之口
作者不详。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东周》,卷一 东周。
小编补充:1 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
《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后世有校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
“《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
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2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毛遂自荐”历史典故)原文: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
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遂以为上客。
翻译: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
赵胜(我)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
今天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
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
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
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
”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一言九鼎的出处和释义
一言九鼎的出处和释义如下:一言九鼎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一言九鼎”。
一言九鼎(拼音:yī yán jiǔ dǐ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一言九鼎( 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指一句话重于九鼎;
形容说话极有分量。
含褒义;
在句中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
造句:1、他在商界一言九鼎,所以大家有什么困难都找他帮忙。
2、诚信就是说话算话,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3、你想受人尊重,就得做到一言九鼎。
成语故事:战国时,秦国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被围,情况相当危急。
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想联合楚国来抵抗秦国。
平原君要从门下食客选二十个人一起去楚国,但挑来挑去只挑到十九人,还剩一个人挑不出来,有个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荐,平原君就接纳他。
到了楚国,平原君一直不能说服楚王援助赵国。
毛遂仗剑向前,向楚王分析情势,义正词严,气势凌人,楚王便答应与赵国订立盟约。
平原君完成任务回到赵国后,赞赏毛遂说: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我们赵国的地位大大提升,比九鼎大吕还要有份量。
毛先生的口才,真是比百万军力还要强大。
自此便一直将毛遂奉为上宾。
后来一言九鼎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说话很有分量。
后亦用于形容说话很有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