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吴国名句(春秋 名句)
名人名句
名人名句如下:1、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2、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奥斯特洛夫斯基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4、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黑格尔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歌德6、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
——卡莱尔7、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8、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9、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鲁巴金10、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11、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12、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莎士比亚13、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叔本华。
名人名句
1、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
——希腊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3、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
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
——卢梭4、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
——笛卡儿5、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
——爱尔兰6、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
——赫尔普斯7、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雷锋8、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
登岳阳楼赏析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
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_赞为“雄跨今古”。
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
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
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
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
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
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登岳阳楼》赏析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词句注释 ⑴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⑵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中国东南。
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或廊上的栏杆。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白话译文 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赏析 整体赏析 此诗为登楼抒怀之作。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
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
但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他高兴不起来。
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
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水,第二句才写岳阳楼。
这个“水”字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
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
“坼”字用得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
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
“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
“浮”字也有动态感,仿佛整个苍穹是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
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
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
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
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
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
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
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
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
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
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
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
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
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
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高远。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
“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
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
“孤舟”,写出了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
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
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
这两句是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
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
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
这两联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内涵是一脉相通的。
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
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
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
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
从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
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
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
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
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
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
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
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
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
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
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
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
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
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
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
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
“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的精神痛苦。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丽,表现手法变化多样。
首联叙述,交代登楼缘由;
颔联描写,绘制宏阔壮观图景,又运用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
尾联又运用了抒情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同时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都有大跨度的跳跃。
从内容方面说,首联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并由写自己推进到颔联写洞庭湖,又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
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
颈联转回自身的描写,又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
尾联扩展到国事的描写,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
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到诗人感情的跳跃。
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
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
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
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
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管仲的名人名句
管仲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先秦诸子中法家的代表人物。
以下语文迷网为大家整理了管仲的语录,欢迎参考。
1. 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
2.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3. 圣人畏微,而愚者畏明。
4. 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
5. 务为不久,盖虚不长。
6. 钓名之士,无贤士焉。
7. 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
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8. 兵者外以除暴,内以禁邪。
9. 忧郁生疾,疾困乃死。
10. 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11. 信不足,安有信。
12. 凡将举事,令必先出。
13. 俭则伤事,侈则伤货。
14. 草茅弗去,择害禾谷;
盗赋弗诛,则仿良民。
15. 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
16.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17. 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
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18. 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19. 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20. 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21.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22. 微邪,大邪之所生也。
23. 誉不直出,而患不独生。
24.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25. 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
26. 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
法重于民,威权贵干爵禄。
27. 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
28. 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29. 金与粟争贵,乡与朝争治。
30.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
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31. 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
32. 善用兵着无沟垒而有耳目。
33. 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
34. 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35.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36.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37. 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38. 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39. 邪气袭内,正色乃衰。
40.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41. 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
42. 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乘瑕则神。
43. 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
44. 量力而知攻。
45. 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
46. 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47. 独王之国,劳而多祸。
48. 圣人若天然,无私覆,若地然,无私载也。
49. 福不择家,祸不索人。
50. 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51. 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
52. 小谨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体。
53. 知子莫若父。
54. 利莫大于治。
害莫大于乱。
55.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56. 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57. 不言之言,闻于雷鼓。
58. 善人者,人亦善之。
59. 众寡同力,则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
60.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61. 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
智者善谋,不如当时。
62. 今日不为,明日亡货。
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
63.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
64.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65. 法者,天下之仪也。
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具命也。
66.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67. 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
刑杀不赦,则民不偷于为善;
爵禄毋假,则下不乱其上。
68.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
万家之都,不可平以准。
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立之谓贤。
69. 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
深源之下,无所不人焉。
70. 闻贤而不举,殆;
闻善而不索,殆;
见健而不使,殆。
71. 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72. 黄金者用之量也,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岱侈俭则百用节矣。
73.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74.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
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75. 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
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
76.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77. 不能知人,害霸也;
知而不能任,害霸也;
任而不能信,害霸也;
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有哪些名言名句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先驱、政治人物。
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华夏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改革家、道家,被誉为"
圣人之师"
和"
华夏文明的保护者"
。
管仲名人名言: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
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法者,天下之仪也。
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具命也。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善人者,人亦善之。
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
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众寡同力,则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
兵者外以除暴,内以禁邪。
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
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
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钓名之士,无贤士焉。
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
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
今日不为,明日亡货。
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
圣人若天然,无私覆,若地然,无私载也。
圣人畏微,而愚者畏明。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
信不足,安有信。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忧郁生疾,疾困乃死。
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
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独王之国,劳而多祸。
闻贤而不举,殆;
闻善而不索,殆;
见健而不使,殆。
黄金者用之量也,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岱侈俭则百用节矣。
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
深源之下,无所不人焉。
金与粟争贵,乡与朝争治。
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
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
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
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善用兵着无沟垒而有耳目。
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乘瑕则神。
量力而知攻。
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
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
法重于民,威权贵干爵禄。
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
刑杀不赦,则民不偷于为善;
爵禄毋假,则下不乱其上。
凡将举事,令必先出。
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
草茅弗去,择害禾谷;
盗赋弗诛,则仿良民。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誉不直出,而患不独生。
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小谨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体。
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福不择家,祸不索人。
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邪气袭内,正色乃衰。
知子莫若父。
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
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微邪,大邪之所生也。
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务为不久,盖虚不长。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
万家之都,不可平以准。
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立之谓贤。
不言之言,闻于雷鼓。
不能知人,害霸也;
知而不能任,害霸也;
任而不能信,害霸也;
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
智者善谋,不如当时。
俭则伤事,侈则伤货。
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