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历史,清明节的历史由来

2023-06-27
29 阅读

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

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

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

古时中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中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

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唐代以前中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代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

唐代是中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

宋元时期,清明节在全国各地地位上升,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
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明节,中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2009年,清明节假期包括调休又改为3天。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清明节的节气涵义清明节气点:斗指乙;
太阳黄经为15°;
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最初便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天象进入清明节气。

汉代至清初采用“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
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

以上内容参考 -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

“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
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扩展资料: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

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

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

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

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清明节的起源和由来是什么?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起初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祖扫墓。

清明节的特点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清明节融合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礼俗内容的清明节是一个充满怀念的节日,同时因为清明节气的原因,清明节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节日。

应该说清明节既有祭奠亲人的哀思,又有踏青郊游的欢笑,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是什么?

清明节源自周朝、与寒食节有关联。

一、清明节与寒食节关系周朝时,人们在寒食节会灭火两天,寒食节之后一天被称为清明节,所以逐渐形成了寒食节禁火、清明节生新火的习俗。

而到了唐朝,民间扫墓祭祀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但是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在文化内涵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外部客观因素时间上也紧密相连,所以扫墓祭祀的风俗也就从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之后到了宋朝,寒食节与清明节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并在拜祖祭祀的基础上增加了踏青赏旅的活动,到明清之时,寒食节的概念已经模糊殆尽,人们开始把清明节作为正统的祭祀节日。

二、清明节习俗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

而在寒食节众多习俗中,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禁烟冷食,在这个习俗上衍生出来各种美食,其中有寒食粥、寒食面、枣饼、春酒等等。

清明节还有一重要习俗,便是拜扫祭祖。

祭祖在唐朝之前,被视为“
野祭”
,是有百姓自发组织起来的,并不被国家认可。

直至唐朝时才被上层阶级承认,后又逐渐演变成官府祭拜孔庙,百姓祭拜祖先的大型活动。

三、清明节与农业的关系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