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简介,马丁海德格尔简介
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下篇)
现在的我也不是很清楚当时的自己为什么把这篇书评写得想小论文的样子——引言、基本理论、书的内容、结束语。
既然已经写成这样了,那就这样的呈现吧。
再有就是直觉告诉我,我肯定也参考了其它的资料,但是当时没有列出来,现在也难以再去列出。
嗯,就这样将就这样发出来吧。
因为我并不想专业地分析哲学的那些基本概念,而是想从自己对哲学的感悟的角度来谈《存在与时间》,所以这里特意花一节来说说海德格尔其人,这也如同上一节讲到的,我认为有思维的人是任何一项分析中不可缺少的(因为人才是真正的主体)。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生于1889年9月26日,死于1976年5月26日,终年87岁。
海德格尔的一生,假如没有1933年与NZ(纳粹)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学者的一生。
他的生平就是他的思想。
我们在这里讲海德格尔的生平,如果哲学家地下有知,一定不以为然。
因为他一向重思想轻生平。
在他看来,哲学家就象艺术家一样,是存在或天道向世人昭显的“通道”,在这里重要的是思想而不是思想家的生平。
当年海德格尔讲授亚里士多德时,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他只讲了一句话:“他生下来,他工作,后来他死了。
”(插曲一:亚里士多德也是我喜欢的,他的“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与他的祖师爷苏格拉底异曲同工啊,当年他的祖师爷说“我唯一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
这爷孙两对真理的追求,一般人望尘莫及啊,当然中间的柏拉图也是不能不提的,这三位,我想不用我多说,绝对都是天神级的巨星啊)。
据说,海德格尔是哲学史上少数几个真正出身贫寒的哲学家。
他的一生学养深厚,博学多才,而且始终保持着对土地、自然的眷恋之情。
他14岁时到家乡附近的康斯坦兹读中学(三年),又转到弗莱堡的文科中学读了三年。
据海德格尔自己说,他在这六年里学到的一切对他终生都有价值,例如希腊语、拉丁语。
后来除了战争年代,海德格尔每日必读希腊原著。
中学毕业后,海德格尔梦想成为一位教士,他曾经加入耶酥会,成为见习修士,后因身体的原因(先天性心脏病)被解除了会籍。
所以后人戏称,要是海德格尔的身体很好的话,估计历史要少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而多一位教士或神学家。
当然他后来因为一些原因退出了天主教,据说可能婚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插曲二:据说,海德格尔的婚姻遭到当时天主教的反对,因为他的妻子Elfride Pettri不是天主教,所以他的婚礼没有结婚礼服、没有花环和婚纱、没有马车、没有仪式、没有客人、没有双亲参加,只有书面祝福。
硬性插入这个插曲是因为一首歌“the river”,这里面有一段歌词:And for my nineteenth birthday I got a union card and wedding coat;
We went down to the court house and the judge put it all to rest;
No wedding day smiles, no walk on in the aisle, no flowers, no wedding dress... 呵呵,我在想,这或许就是某种交际,前人的经历,后人的旋律。
当然,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首“the river”)。
后来,海德格尔遇到了胡塞尔(插曲三: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或前提,这个问题自然科学自己是不研究的,它也没有能力追问自己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这些基础和前提又是自然科学认识活动的前提条件和所以可能的基础,因而现象学乃是“元认识论”,或者如胡塞尔所说,是“最科学的认识论”。
所以胡塞尔认为,作为真正科学的哲学,其目的就在于寻求超越于一切相对性的绝对、终极的有效真理。
在他看来,以往的哲学之所以不能确立绝对真理,是因为没有找到哲学的真正对象。
哲学的对象既不是自然主义、唯物主义的物质世界,也不是经验主义的感觉经验,前者无法证明,后者则是主观偶然的。
哲学的对象应该是既非物质也非感觉经验的“中性的”“纯粹意识”,先验地存在于纯粹意识之中的纯粹逻辑即纯粹的观念系统,就是绝对真理。
所以,现象学就是关于纯粹意识或意识本身的科学。
胡塞尔是一位富于科学精神的哲学家,他虽然始终不懈地追求将哲学建立成为严密精确的科学的理想,但亦同样致力于对事物的科学分析。
胡塞尔经常教导他的学生不要“大钞票”而要“小零钱”,即不要空谈宏大的理论而要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具体分析。
胡塞尔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他的思想始终处在变化之中。
如果从整体上把握现象学运动,我们可以将现象学看作现象学方法,也可以看作现象学哲学。
当然,试图使现象学乃至哲学成为科学主要是胡塞尔的主张。
就此而论,胡塞尔的问题是十分古典的,他的哲学旨趣也是如此,但是他的研究领域和哲学方法却属于现代哲学。
),他的思想给海德格尔莫大的启发。
其实早在海德格尔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开始思考存在的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后来他得到胡塞尔现象学的启发,才比较好的建立起自己的存在哲学的大厦。
(插曲四:胡塞尔后来是不认同海德格尔的。
他认为海德格尔有使现象学“人类学化”的危险,从而偏离了现象学纯粹意识的认识论道路。
据说,胡塞尔在1929年读过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之后,在扉页上,他写下了一句话,这是当年亚里士多德的话:“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其中滋味,可想而知。
)
就海德格尔本人来说,他的一生虽然一直旅行在存在的哲学天空,但是前期与后期的思想是有变化的,这在他的著作和他个人言说中都有体现。
当然,不管怎么样,《存在与时间》这部为他获得教授席位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还是不可估量的。
(插曲五:《存在与时间》没有按照计划写完,因为后期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
) 前面讲了那么多,现在终于到了《存在与时间》。
不过,不要期待太高哦,因为我还是不会讲太多的具体哲学知识,什么概念与范畴,什么现象与本质,什么假象与真理……这些我一一不作详细探讨。
而我想谈的是,存在与时间的两个核心:一是对存在的理解;
二是对时间的理解。
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最重要的概念,也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夸张点说,西方哲学就是“存在”开始的。
海德格尔也是从青年时代就对存在感兴趣的。
他认为,我们人与万事万物一样也是一种存在者,不过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存在者,其不同之处就在于:人这种存在者不是现成的已成定型的存在物,而是未成定型的开放的存在者。
换言之,人是一种“活”的存在者,因而存在就有可能通过人这种存在者这里“存在出来”,得以显现。
既然如此,人与存在之间就存在着一种亲密的关系:一方面人这种存在者乃是存在得以显现的“境域”,另一方面亦意味着人这种存在者怎样理解或领悟自己的存在,他就怎样存在,而存在也就怎样存在出来。
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我们怎样理解自己的存在,我们就怎样存在。
由此可见,我们怎样理解存在,的确是性命攸关的问题。
关于“存在”的具体理解和由“存在”而论证探讨的一系列的哲学概念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有详细的论述(插曲六:据说,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哲学书籍中少有的论证和叙述比较有条理和逻辑的,虽然中间有很多重复,这可能是因为论证的需要。
),这里我主要想感叹一下,海德格尔以“存在”为切入点,做思维旅行的睿智,和他个人思考魅力以及他的这种思考方式给我的思维思考带来的影响。
首先,海德格尔选择哲学产生的基本问题“存在”的问题作为思考的基础,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因为当时的正是形而上学横行的时候,要知道,形而上学是抛弃了“存在”的,追求的是时间无限的与存在的永恒,这无疑宣告研究“存在”的是无价值的体现。
而海德格尔却以此为切入点,正如他的《存在与时间》一开始就在扉页上引用了柏拉图《智者篇》中的一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了,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存在是一个十分古老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崭新的问题。
这个问题几乎自哲学产生就出现,但却从来没有得到过有效的。
海德格尔正是深入思考了这个问题,并从试图从本质上来这个问题,并且他做得比较好(虽然还是有一些地方搞得不是很清楚)。
接着,撇开哲学问题,咱们来宏观的揣测一下海德格尔的最初想法(当然,这纯属我个人的臆断)。
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没有人类没有思维或者讲意识,也许并不存在哲学了(当然自然界还是客观存在(自然界肯定有客观存在,例如自在的自然),这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是否哲学其实是人类思维的外在表现(当然,我还是唯物主义的,因为思维本身的载体大脑)?那样自然界也就会按照本能的规律在运行。
好,这样再顺过来,就可以想到,那么哲学出现最原始的是否因为人的意识存在?再简洁点,是否因为人的存在?(当然是因为人的存在),而人本身也是一种存在,并且不是上帝或者意念等什么创造的,而是客观的存在。
所以,研究哲学,首要就要研究人这个“存在”,所以很自然地,海德格尔就以此为切入点了。
当然,海德格尔是唯物主义的,虽然在人的问题上,有夸大人的地位,貌似要被怀疑接近唯心的危险,但是他其实还是一个唯物主义。
并且,我个人深深地对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折服。
一个最本质的问题思考研究起,并且比较合理的论证方方面面的相关内容。
当然,他的这种找到问题,确立问题,并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一整套表现都切身的触动了我。
结合活在今天的我来讲,这种思维是多么值得我是思考啊!我现在正在搞所谓的科研,那么,我的科研问题是怎么找到的?怎么确立的?然后要怎么去解决(能从什么地方得到灵感?能结合什么已有的研究?)?这让我想起,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科学家说他的经历,他研究的那个“宇称不守恒”,并不是他一开始就确立的研究方向,而是后来经他慢慢摸索找到的方向。
或许伟大的成功与开始着眼的问题是息息相关的,成功是在一开始就被奠定了,这也正好与海德格尔本人的思维相一致,他本就是这样一个积极时间观的人,我们的存在就是不断展现到时的自己(这在后文讲他的时间观的时候会具体涉及)。
我知道在科研的道路上,我现在还是一只很小很菜的菜鸟,甚至有可能成功的一天还在遥远的将来,但是不管怎么样,当我领悟到这一层的时候,我还是激动不已的,我突然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早在很多年前的海德格尔正用他的经历,穿越时间的隧道来明示我,如此的思考,如此的思维,如此的探索,如此的研究,如此的获得想要的精神境界。
好啦,再回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吧,不晓得我这样肤浅的讲着海德格尔的存在,是否要被你鄙视?不过,我想要是天堂的海德格尔知道了,我还是有辩解的理由的。
一来我不是哲学专业,更细节的专业问题,自会有人在研究,想知道的话一定可以寻到(当然,好好阅读《存在与时间》,理解揣摩每一个哲学词语的概念外延和内涵,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解释,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历练思维的过程,而且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你会发现自己时不时的就想发自肺腑的佩服海德格尔一下,他怎么能这样聪明呢?在这个存在提出之后,余下那些无论是人还是自然界中隐含的规律以及外在的现象原来都是可以论证和解释的,他真是太牛X了);
二来,我是海德格尔的崇拜者,而我崇拜的并仅仅是他的具体成就,而是他的思维,他的思维方式。
恩,存在的问题,告一个段落啦,接着我会谈《存在与时间》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时间。
讲到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这一词,我主要想讲两个大方面,一是,为什么存在会跟时间有关?也就是,为什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必须要讲时间?二是,海德格尔的时间观是什么样的?现在的眼光看这个时间观是什么样的?
额,对了,其实《存在与时间》是一部没有完成的著作,前面也说了,因为海德格尔后期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所以……其中,完成的部分包括两篇:第一篇“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和第二篇“此在与时间性”,对于前者就是关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个就是我前面浅薄的谈到的(faint,我发现我怎么写本文的时候,也有点来去重复的感觉,我这个被海德格尔影响的效果也太明显了吧)。
恩,言归正传,接着说海德格尔为什么要说时间吧(当然,谈“时间”,还是离不开“存在”的)。
这样来说吧,存在的问题,或者海德格尔的问题,其实是对存在的意义问题的探讨。
要知道,海德格尔关注的存在并非是一般的存在,而是存在中的一类最特殊的群体:人。
海德格尔说,人是存在者的存在(这里就涉及到存在于存在者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么人一方面是存在者(生存),另一方面还是存在,当然他用此在来说的。
并且,他在阐述存在部分的时候,还说到此在自始就已经沉沦,即陷入了非本真的状态,而我们要解决存在问题,首要的就是唤醒此在的沉沦迷梦,使之能够本真地在世,不然的话就无法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此在如何回到自身去生存的可能性?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问题是如果从此在的生存活动来解决存在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给出此在之生存的整体之在。
但是,如果此在是能在,如何得到此在的整体能在呢(因为存在的双重性表明,人是自由的存在,亦即“能在”,因而它既可能获得自身,也可能失去自身。
所以,人在世为谁,的确是个问题)?这也就必须要讨论《存在与时间》的第二部分:此在与时间性。
按照海德格尔,存在论探索是“解释”的一种可能的方式,“解释”是对“理解”(领会)的展开,因而“解释”的前提基础是“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掌握”组建起来的“理解”(领会)情境――这就是从整体上作为整体的“解释学处境”。
现在,尽管我们达到了人的存在是此在作为可能之在,乃面对着存在可能性的存在,具有生存(筹划)、实际性(被抛)和沉沦。
但还需要把人作为整体置于“先有”之中,这样此在的可能之在标画的是人存在的整体结构,但我们只是摆明了非本真性,而其中的能在即本真性,还未带到明处,所以还不能说我们已获得了人的生存的源始整体。
换言之,可能之在所标画的是此在存在的整体结构,不过我们也只是摆明了此在的非本真性,其中的能在即本真性,还未被带到明处,因此还不能说我们已经获得了此在生存的源始整体。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将此在作为整体带到明处?此在作为能在始终处在去存在的过程之中,只要它存在一天就是未完成的或不完整的。
因而如果要将此在这种“能在”的在者当作一个整体来把握,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此在因死亡而终结其能在而成为一个整体,即将死亡作为生存的界限,将生存限制为一个有限的整体。
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正是由于此在对自己此在的牵挂,它才会沉沦。
”
粗糙点说,关于此在“日常在世”的生存论分析类似“横向的”分析(结构性分析)它所描述的是当下的现象,然而此在既为能在,它就一定是“纵向的”(动态的过程)所以必须考虑生存论的死亡概念。
这样,好了,时间性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
海德格尔的解决办法是,此在作为能在是指向未来的存在,如果把此在看作是一个整体,那么就非得由死亡入手不可,因为死亡将此在的生存限制为一个整体。
不仅如此,也正是因为“面对死亡”,才能使此在摆脱沉沦状态而本真地在世。
所以,死亡就获得了生存论的意义,而时间性便与存在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为此在的生存状态特征被标画为“可能之在”,而可能之在的结构乃是由“先行”(未来)、“已经”“曾在”和“寓于”(当前)构成的。
这也就是“过去”、“现在”与“将来”,亦即“时间”,也就是时间性,构成了海德格尔存在性的意义。
(插曲七:当然,海德格尔关于死亡的思考是《存在与时间》中最富魅力、最富启发性的章节之一。
人生的所有一切,都应该从“假如明天不再来临”这一思考开始。
)
上面讲了为什么要涉及“时间性”,不晓得你是否乐于看上面的那些有点重口味的文字?因为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晦涩,呵呵。
不过你可以选择跳过上面的文字,直接到达你现正在阅读的这些文字,因为要想真正理解,必须好好阅读揣摩《存在与时间》的原著的(不过,我还是偷偷地力推的,虽然比较晦涩,其实这已经最不晦涩的哲学书了)。
嗯,不管你是什么口味,我决定接下来用文艺的语言来说海德格尔的时间观是什么啦(大家都不容易,轻松点不好吗?)。
在谈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之前,我们先一下什么是时间观。
时间观就是人们对时间概念的科学认识或哲学认识。
从这句话中,你能看出什么?主体的人对时间的认识,也就是时间在不同的人那里的一种规定或者讲理解。
是的,我主要是想阐述海德格尔这个人对时间的认识,也就是我是客观地来描述这种时间观,并主观的评价他的这种时间观。
历史发展到现在其实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来界定这个时间观的问题,东方的,西方的;
天人合一的,天人分离的;
等等。
这里,我想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讲一下三种时间观(其中当然包括海德格尔的时间观)。
第一,牛顿的绝对时间观。
早在19世纪,牛顿在研究运动定律的时候,就建立了一套绝对时间观,也就是经典时间观。
他认为时间是一个具有绝对恒定属性的物理参数,即时间具有不变性。
第二,传统的时间观。
这是人们根据感性最容易接受的时间观,它是以“现在”为时间的核心,时间是线性的流逝。
“过去”是“现在”的消逝,“将来”是未知的“现在”。
这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时间观,好像过去的是消逝不见的,而将来无可预知的,只留下短暂的现在。
这种观点很容易理解,也跟我们日常的习惯很相符,但是其实你仔细一想,这是不完全对的,为什么呢?因为——看下面将的第三种时间吧。
第三,海德格尔的时间观,这是一个三维时间观。
其实无论什么样的时间观,都包含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三者。
但不同的是,在传统的时间观中三者是前后相继的线性结构,而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则是三维的立体结构,关键就在于它是以将来为其核心的。
这是一个积极的时间观。
“将来”不是线性的的“走出去”,而是“收回来”成其为可能之在。
通常人们说,将来是我自己实现的――从潜能到现实,这等于假定,我有某种现成所与的固定本质,然后去实现它,这是在者状态的观点。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作为存在是没有“本质”的,我们是纯然开放的可能之在,因此存在也是“潜能”,但这“潜能”是能在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属性。
那么,“先行”也就是“可能”也就是“将来”,那么我面向我的将来,就不是走向尚未的现在,而正是回到了本真的我自己。
简而言之,按照海德格尔的时间观,“过去”就是客观的存在,“现在”是不断被抛弃的,而“将来”是时间的核心,不断召唤现在的迈进,去实现真正的自我。
呵呵,差不多了,我想分享的,也讲得差不多了。
其实,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表明了其实存在就是时间。
我想这本身就是一个高贵的阐述。
最后,我还想表达我本人对海德格尔的敬佩,一个我之前不了解,但是了解之后就不能不由衷地膜拜的哲学家——一个真正的哲学家。
他和他的《存在与时间》都是“存在”。
读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导论
对形而上学研究的存在即本体论提出质疑,认为存在是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
因为:1、存在不是种的普遍性,存在的普遍性超乎一切种的普遍性。
亚里士多德把这个超越的普遍(者)的统一性视为“类比的统一性”,黑格尔最终把存在规定为“无规定性的直接性”。
2、存在概念的不可定义性。
定义来自最近的种加属差,存在既不能归属于存在并不能使存在得到规定,存在不是某种类似于存在者的东西。
3、存在(是)是自明的概念。
我们向来已生活在一种存在之领悟中,而同时,存在的意义却隐藏在晦暗中。
按康德的话这自明的东西是“通常理性的秘密判断”。
海德格尔一改以往形而上学对存在的研究方式,拒绝本体论对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的追求,把对本体论式的意向性追求聚焦于反思人自身的存在,从而构建了“此在”本体论。
海德格尔关于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此在概念的提出。
存在作为问之所问要求一种本己的展开方式,它这种展开方式本质上有别于对存在者的揭示。
也就是从存在者身上来逼问出它的存在性质,我们问及的东西,意指的东西,这一切都是“存在着”的,因此,彻底解决存在问题就等于说:就某种存在者——即发问的存在者——的存在,使这种存在者透彻可见。
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自己向来所是的存在者,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来称呼这种存在者。
此在就是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存在,也就是人的存在。
把对存在问题的研究归结为对此在的考察,也就是把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归结为关于人的生存的本体论。
进一步阐释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
与实证科学的“存在者状态上的”的发问相比,存在论上的发问要更加原始。
“任何存在论,如果它未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彩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并背离了它最本己的意图”。
分析此在存在论存在与存在论的存在的关系。
此在的存在是随着它的存在并通过它的存在而对它本身开展出来的,即对存在的领悟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规定,此在作为存在者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存在论地存在。
这个存在我们称之为生存,此在总是从它的生存来领会自己本身。
进行对生存活动本身的领悟我们称之为生存状态上的领悟, 又进一步导出此在存在论的优先地位。
此在本质上就是:存在在世界之中。
因此这种属于此在的对存在的领悟就同样原始地关涉到对诸如世界这样的东西的领会以及对在世界之内可通达的存在者的存在的领会了。
这种此在的存在者状态结构包含着先于存在论的存在之领会的规定性。
因而其他一切存在论所源出的基础存在论必须在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来寻找。
以此证明了此在在存在者暨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
这种此在具有从世界方面来领会本己存在的倾向,即世界之领悟从存在论上返照到此在的解释之上。
明确此在的本质结构。
这类方式应当像此在首先与通常所是的那样显示这个存在者,应当在此在的通常的日常生活中显示这个存在者。
我们就日常生活提供出来的东西不应是某些任意的偶然的结构,而应是本质的结构。
接下来海德格尔引出了时间概念。
当确立了此在以存在者的方式领会着存在这样的东西,我们应指出:在未经明言地领会着和解释着存在这样的东西之际,此在所由出发之域就是时间。
流俗的时间概念所指的时间乃是空间。
很久以来,人们把时间性的存在者(自然进程与历史事件)和非时间的存在者(空间关系与数字关系)划分开来。
把时间性的存在者与超时间的永恒之间有一条鸿沟,人们试图为二者搭桥。
所以我们把出自时间的存在的原始意义的规定性以及存在的诸性质与诸样式的原始意义的规定性称为存在的时间状态上的规定性。
因为只有着眼于时间才可能把捉存在。
时间性又涉及到历史性。
此在的存在在时间性中发现其意义,然而时间性也就是历史性之所以可能的条件,而历史性则是此在本身的时间性的存在方式。
此在一向如它已曾是的那样存在并作为它已曾是的东西存在,无论是否明显,此在总是它的过去。
此在的存在向来是从它的将来方面演历的,此在就以它的存在方式“现在正是”它的过去。
此在不仅有一种趋向,就是要沉沦到它所在的它的世界去并依这个世界的反光来解释自身。
这种情况尤其是适应于根植于此在的最本己的存在中的那种领悟(即存在论的领悟)以及可以造就这种领悟的境况。
由上述对存在的探索归结到现象学的方式概念,即走向事情本身。
现象这个名称指正面的和原始的含义,使之有别于假象这种现象。
分析了现象与现像的区别,现像作为某种东西的现像恰恰不是说,显现自身,而是说通过某种显现的东西呈报出某种不显现的东西。
现像是一种不显现。
现象——就其自身显现自身,意味着与某种东西的特具一格的照面方式。
现象学的现象概念与通俗的现象概念的区别,它首先并恰恰不显现,同首先和通常显现着的东西相对,它隐藏不露;
但同时它又从本质上包含在首先和通常显现着的东西中,其情况是:它造就着它的意义与根据。
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是什么?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是什么?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是: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
个体的存在即是世界的存在;
人本来是自由的。
海德格尔思想的整个过程始终围绕“存在”问题而展开,但海德格尔言说的“存在”又不同于以往哲学家所谈论的“存在”,并且其对于“存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各派哲学家从事哲学思考的方法、路径和体系,这样各派哲学家们得出的哲学结论便互有差异。
海德格尔同以往哲学家的思考方式不同,他从哲学家们思考的结论出发,“返回”至思考的存在者,提出“存在者不是存在”的思想主张。
海德格尔以现象学方法和本体解释的步骤描述“存在”的生存状况,并且把“存在者”解释为在“领会”中去存在的“存在”论。
结合此意海德格尔分析了“真理”、“技术”、“语言”等概念本质,最后得出“存在”存在于“天地神人”四重合一家园的哲学结论。
海德格尔贡献影响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
这个问题直到2000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