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散文名篇(短篇散文名篇合集)
鲁迅散文有哪10篇
鲁迅先生十篇回忆性散文分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父亲的病》 、《阿长与山海经》、《 琐记》 、《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 、《五猖会》、《范爱农》 、《无常》这10篇回忆性散文收录在《朝花夕拾》中,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
1、《狗·猫·鼠》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
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远因;
最后批判“中庸之道”。
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
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此文运用反语和曲笔,以动物喻人,以议论为线索,夹叙夹议,寓意深厚。
2、《二十四孝图》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
孝"
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新《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另有,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
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
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该散文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4、《范爱农》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全文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5、《无常》是鲁迅在1926年7月撰写的文章,发表在半月刊《莽原》第一卷第十三期。
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后收入文集《朝花夕拾》。
《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鲁迅的散文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鲁迅的散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有关鲁迅的散文一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得上是勇士。
”当然,写出第一首白话新诗和散文诗,也需要过人的勇气。
胡适命名其诗集为《尝试集》,就是尝试如何“吃螃蟹”嘛!沈尹默(1883--1971)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抓起来吞食之,这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创举。
1918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4卷1号上,居然有非绝句、律诗,也不同于词曲的白话诗9首发表了!不歌咏帝王将相、大人先生,却有两个人歌咏人力车夫,岂不斯文扫地!作者有三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
沈尹默的《月夜》,是中国的第一首散文诗!1919年出版的《新诗年选》,在《月夜》诗后,有诗人康白情的评语:“这首诗大约作于1917年的冬天,在中国新诗史上,算是第一首散文诗。
其妙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附录的《诗坛略记》也说:“第一首散文诗而备具新诗的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
”它发表后有赞扬必有打击。
在封建遗老遗少们看来,这“非驴非马”的什么玩意儿呢?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诗,完全是个“怪胎”;
所写内容更不靠谱,简直是“驴鸣狗吠”!其实,这恰是沈尹默这首散文诗的艺术特点。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采用双声叠韵。
“呼呼”象声,“明明”象形(光),一为听觉,一为视觉,视听通感,贴切地描摹出秋夜的意境。
妙在无叙述赘言,用直抒胸臆的率真,不说“我在一个深秋的有月光的夜晚如何如何……”,首句“霜风”两字点出季节,夜晚有月之“明明”而不用“朗朗”,使声音减弱光感增强,更轻而亮些,若换“朗朗”,则如铙钹铿锵,破坏了动静节奏;
出典在曹操的四言诗:“明明如月”句。
第三、四句写我和树并排独立,为什么特别说明我不倚树而立呢?犹如中国画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去想象去解读吧! 包括《月夜》在内,沈尹默总共写了17首新诗,都发表于1918年至1920年间,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三弦》。
三弦是江南特有的伴奏弹词开篇的乐器,常常会拨动我的乡愁。
它的声音是属于河房廊沿的,属于古镇小巷的。
沈尹默的《三弦》,不写弹三弦的人,也不写弹的什么乐曲,时间是沉闷的炎热的中午,长街悄无人迹,一处破败的院落和低低的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此诗分三个自然段,写三段意境,不分行,完全是散文写法,却处处见诗的内核,故可谓标准的散文诗。
沈尹默的散文诗,印证了散文诗这种新生文体的难工,语言并非吐口水似的随意出之,他足足费了一个月的工夫推敲,使这首散文诗不仅具有必须的内在韵律,而且使语言的音韵合古典诗词的规律,取李清照的《声声慢》双声叠韵之先例,又有西方象征派如魏尔伦、瓦雷利、马拉美等拟声的意韵,给后世的诗人戴望舒的《雨巷》营造雨声淅沥的乐感,乃至穆木天的朦胧水声以极大的启发。
说它是中国古典和西方现代散文诗的形式碰撞闪现的火花,也不为过。
据音韵学研究家称:此诗有十一个字是双声,摹写三弦的声响,又将四个阳声字和七个阴声字参错杂用,显出三弦的抑扬鼓荡。
我想指出的尤其是此诗的最后一段:“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他是谁?和三弦有关么?他在听弦声还是不在听?他是破落的江南士子么?他是失去土地的老农民么?他是路过走倦了休息的,还是从院内被逐至门外的?我以为,这位神秘客是诗中忧郁的.上帝!它超越时空的存在,给这章散文诗以无穷的意味。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沈尹默是中国散文诗的拓荒者,他的散文诗必然载入史册,虽然他一生只写了17首。
他的旧诗词倒有《秋明集》《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传世,但还有多少读者认真去读呢?相反,他的散文诗《月夜》《三弦》却久经传诵。
一个人的成就难以预料,青年时代的沈尹默很了得,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出谋划策,积极推荐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
陈办《新青年》,他自然成为编委会的得力干将,成为新诗开路三健将之一,他在主题、题材、形式和风格方面大胆探索和革新,写出中国第一首散文诗。
后来,沈尹默东渡日本游学,停止了新诗的创作。
回国后从事教育,曾任北平大学校长,晚年以书法著名于世。
有关鲁迅的散文二 鲁迅早年与二弟周作人合作写成的《惜花四律》,先前曾被收入十卷本和十六卷本《鲁迅全集》;
后来要出十八卷本的新全集了,这四首诗是否收入,专家们曾经有过不同的意见,有人主张不必再收,因为这一组诗原作者是周作人,有人主张继续收录,因为这些诗是鲁迅大改过的(参见陈福康《〈惜花四律〉不能从〈鲁迅全集〉中删去》,《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31日)——最后还是收入了,列入《集外集拾遗补编》附录之二(《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8页)。
收进来当然是对的,这一组诗鲁迅加工的痕迹很浓,由此能得到很多信息,颇具研究的价值。
关于是否收录此诗,后来还有一些纷争,大抵无关宏旨,可以不去多管;
意气之争尤无必要,充其量也只是出版史的一点花絮罢了。
这四首诗的出处在《周作人日记》辛丑年后所附《柑酒听鹂笔记》中,题作《惜花四律步藏春园主人元(原)韵》,作者署“汉真将军后裔”;
眉批则说:“都六先生(周作人)原本,戛剑生(鲁迅)删改”,又说“圈点悉遵戛剑生改本”(《周作人日记》上册,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第294~295页)。
所谓“汉真将军”,指西汉的著名将领周亚夫。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云,周亚夫驻扎在细柳,天子前来劳军,前驱先到,进不了营门;
稍后文帝本人驾到,还是进不去,于是——上(文帝)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上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 可知“汉真将军后裔”表明姓周,指鲁迅、周作人皆可。
日记中这样署名,恰好表明这四首诗是他们兄弟亲密合作的成果。
在周作人的初稿上鲁迅改得很多,已近于重写,所以周作人后来提到这四首诗时,直接将它们称为鲁迅的作品(详见《旧日记里的鲁迅·辛丑二》,《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页)。
现照定本抄录如下: 鸟啼铃语梦常萦,闲立花阴盼嫩晴。
怵目飞红随蝶舞,关心茸碧绕阶生。
天于绝代偏多妒,时至将离倍有情。
最是令人愁不解,四檐疏雨送秋声。
剧怜常逐柳绵飘,金屋何时贮阿娇?微雨欲来勤插棘,薰风有意不鸣条。
莫教夕照催长篴(笛),且踏春阳过板桥。
祗恐新秋归塞雁,兰艭载酒桨轻摇。
细雨轻寒二月时,不缘红豆始相思。
堕茵印屐增惆怅,插竹编篱好护持。
慰我素心香袭袖,撩人蓝尾酒盈卮。
奈何无赖春风至,深院荼蘼已满枝。
繁英绕甸竞呈妍,叶底闲看蛱蝶眠。
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
文禽共惜春将去,秀野欣逢红欲然。
戏仿唐宫护佳种,金铃轻绾赤阑边。
据周作人眉批,第一首只有第一句和第二联是“原本”,而其中“茸碧”原作“新绿”;
第七句的“不解”,原作“绝处”。
第三首也是只有第一句和第二联出于原稿,其余都是鲁迅改写的。
关于二、四两首无眉批,不知道是并无改动还是全部由鲁迅重新写过,估计是后一种可能性比较大,这里周作人完全未提“原本”如何。
就周作人眉批所说明的情况来看,鲁迅的改订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用词更为讲究,例如“新绿”二字比较一般,而“茸碧”则更为形象直观,与上句中的“飞红”对仗关系也更佳。
可惜我们现在看不到周作人的原稿,否则可以对鲁迅这一系列修改的用心有更多的了解。
《惜花四律》写爱花护花的心情颇为细致动人,这与他早年喜欢种花关系很大。
三弟周建人先生回忆说,鲁迅早年“空闲时也种花,有若干种月季,及石竹,文竹,郁李,映山红等等,因此又看或抄讲种花的书,如《花镜》,便是他常看的。
他不单是知道种法,大部分还要知道花的名称,因为他得到一种花时,喜欢盆上插一条短竹签,写上植物的名字。
”(《鲁迅先生小的时候》,《回忆大哥鲁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鲁迅对花草的兴趣维持了很长时间,在南京读书期间曾写过若干关于花木方面的札记,至今还可以看到两则《莳花杂志》(现亦已编入《集外集拾遗补编》附录二)。
他从日本回国以后,又恢复了对于植物学的爱好,抄录和校勘了不少有关的古书,如《南方草木状》、《园林草木疏》、《洛阳花木记》、《何首乌录》、《金漳兰谱》等等(参见顾农《早年鲁迅与草木虫鱼》,《上海鲁迅研究》2008年秋季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这些可以说都是《惜花四律》的延伸和发展。
从鲁迅早年与周作人合作的这四首七律还可以看出鲁迅青年时代的旧体诗功夫,对偶的句子安排得很是工整到位。
鲁迅后来在《南腔北调集》的《题记》里提到这个书名的由来,又说用这名目也有“准备和还未成书的将来的《五讲三嘘集》配对”的意思,接下去又道: 我在私塾里读书时,对过对,这积习至今没有洗干净,题目上有时就玩些什么《偶成》,《漫与》,《文章秘诀》,《捣鬼心传》,这回却闹到书名上来了。
这是不足为训的。
这样的积习,现在绝大部分知识分子乃至作家、诗人已经不再有了。
能对对子或写几首旧体诗的人往往很自豪,尽管对得如何写得如何又是另一个问题。
这正如现在的高考作文,偶有学生用文言文来写,往往能拿到高分;
至于他那文言文是否真的上路,又是另一个问题一样。
鲁迅说的“不足为训”,颇堪深长思之,这不能单纯地看成只是他的谦词,对对子能学会固然很好,而普遍提倡已无必要。
麻烦介绍几篇名家的散文,短篇小说之类的,不要很长的,谢谢···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 荷塘月色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
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宁静;
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铃(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àn)女,荡舟心许;
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
棹(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
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州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散文有哪些作品呢?
散文作品有如下:1、《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2、《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3、《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1898-1948)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4、《绿》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于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颂扬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写得清新细腻,漂亮缜密,精致玲珑,诗意盎然。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和追求。
5、《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著名散文作品有哪些?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2、《背影》朱自清《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3、《阿长与山海经》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
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4、巴金的《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是现代作家巴金于1933年创作的散文。
此文讲的是作者与朋友们在“鸟的天堂”,看了数不清的鸟,心里恋恋不舍,在此文中,作者以清新流畅之笔,发掘和描绘了自然胜景之美,寄托了自己美好的情思,创造出一种清丽悠远的意境。
同时,作者不是孤立地描绘这“鸟的天堂”,而是把它放在南国初夏水乡的夕照、青山、塔影、波光、田畴、朝暾的联系、烘托下加以凸显的。
全文虽用语简朴无华,平铺直叙,却到处呈现出如诗似画的美趣,流贯着一种祥和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田园牧歌情调。
5、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