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谐音的由来(汉字谐音的由来简介)
关于汉字的谐音有哪些?
关于汉字的谐音有如下:1、瞎子进烟馆----------摩登。
(摸灯)。
2、空中布袋------------装疯。
(装风)。
3、宋江的军师----------无用。
(吴用)。
4、老太婆上鸡窝--------笨蛋。
(奔蛋)。
5、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
(留绳)。
6、哥哥不在家----------少来。
(嫂来)。
7、 外甥打灯笼----------照旧。
(照舅)。
8、雨打黄梅头----------倒霉。
(倒梅)。
9、半两棉花------------免谈。
(免弹)。
10、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
(无发无天)。
11、矮子过渡------------安心。
(淹心)。
12、马店买猪------------没那事。
(没那市)。
13、腊月天气------------动手动脚。
(冻手冻脚)。
汉字谐音的发现和看法
汉字谐音的发现和看法是:谐音就是利用汉字读音特点,替换词语中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汉字,改变词语的含义达到修辞的目的。
汉语由字构词、成句,完成语义表达。
在形成含义的过程中,由于最小的单位“字”的音、义的不同,就会导致最终语义的改变。
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这个现象无疑引起了众多“文字爱好者”的注意和重视,由最初的同音谐音字的出现,到近音谐音字的应用,人们发现谐音字的应用,不仅能更好的引起大家的注意,还能引发更多的联想,帮助阅读者更准确的领会表达者的意思,谐音现象就此不断发展,并形成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谐音的方式:一是同音同字。
比如,中国古代曾有给久别故乡的人送去一些名叫“当归”的中药,就是巧妙借用“当归”的谐音,劝他应当归来。
二是同音异字。
比如,有人说自己的业余爱好是下棋,便借用成语“乐在其中”的“其”字的谐音,故意说成是“乐在棋中”。
更加经典的还有这样一个例子:比如有人形容当今学问渊博的人多为近视眼,于是造出了“今世进士尽是近视”。
意思是说,今天的高学历人群都近视。
三是近音异字。
比如,北京的街道有叫高义伯胡同、小杨家胡同的,其实这两个胡同的原名分别叫“狗尾巴胡同”和“小羊圈胡同”,就是因为原来的名字太粗俗,不文雅,所以才改成近音异字而又比较文雅的名字。
关于谐音的来源
谐音"
是语音与语义发生转用的一种现象,在各民族语言中均有运用,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先民的语言崇拜和巫术祝语.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中有丰富的"
谐音祈福"
事象,其表现载体有实物象征,吉祥数字,意象显现,行为表徵等方式."
谐音"
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它在不同的民族生活中与民间礼仪相互同化,由此促成了人们交往活动的行为规约.谐音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é yīn,意思是利用汉字同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
具体指1.谐协音律,2.谐和的声音,3.字词的声韵相同或相近,4.一种修辞方法。
出自宋宋庠《送上元勾簿吴昌卿》:逢吉旦兼暮,谐音埙且箎。
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
广泛用于谜语之中。
不过,谐音也易引起听讲者之间的误会。
由谐音而衍生的游戏非常多种,著名的有日本的语吕合。
谐音的历史来源
谐音的历史来源于《春秋公羊传》。
谐音最早源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出自《春秋公羊传》。
春秋三传中,左传详于记事,公羊传谷梁传详于诂经,即解释经文本义。
孔子作书时,正值礼崩乐坏、王纲不振、周室蒙羞,所以孔子常有讳言,为尊者讳耻,为亲者讳疾,为贤者讳过是孔子编纂《春秋》的态度和原则。
谐音的作用:1、中华民族具有含蓄、内敛的审美追求,在文学艺术上也崇尚文隐深蔚,余味曲包。
人们会把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蕴含在语言深处,讲究言外之意,重在意深文外。
汉语谐音艺术正好体现了这种含蓄、内敛的审美意趣。
2、通过谐音,可以将看似无关的物象联系起来,间接、委婉地表达某种意愿,满足人们的交际或表达需要。
比如传统婚礼中的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蕴含对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祝福。
谐音最早起源于:我们现在能够查证到的最早的谐音,见于约二千五百年前庄子的文章。
在《庄子_养生主》中,庖丁解牛时,顺应事理使用刀子,一把刀用了“十九年”,仍完好如新。
“十九”的意思就是“时久”,也即天长地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