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的典故(兵不血刃的典故和谁有关)

2023-07-04
36 阅读

5、【一毛不拔】形容十分自私吝啬。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二、《荀子》中的成语 1、【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

兵器上没有沾上血。

形容...。

兵不血刃的意思是什么

兵不血刃的意思是指兵器上没有沾血,指不战而胜。

成语寓意:孙武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既讲述了兵不血刃的原因,也讲到了做法。

但凡战争,总逃不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生灵涂炭。

如果国家内部,国家之间的矛盾,都能够以非武力的方式解决的话,那将是苍生之福。

成语告诉人们,解决问题,消除矛盾的最佳方法是想出计谋,或者使用外交手段谈判,这才是兵不血刃的好办法。

兵不血刃的意思

意思:兵不血刃指兵器上没有沾上血;
比喻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含褒义;
在句中一般作定语、状语。

拼音见上图。

成语寓意孙武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既讲述了兵不血刃的原因,也讲到了做法。

但凡战争,总逃不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生灵涂炭。

如果国家内部,国家之间的矛盾,都能够以非武力的方式解决的话,那将是苍生之福。

成语告诉人们,解决问题,消除矛盾的最佳方法是想出计谋,或者使用外交手段谈判,这才是兵不血刃的好办法;
如果要动用到兵将,攻城掠地的话,那是不得已而为之了。

成语典故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实用的成语典故300字(通用2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典故1 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
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

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
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
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 【释读】以:根据;
貌:外貌;
取:衡量。

根据外貌来判别人的品质才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成语典故2 有备无患 【拼音】:yǒu bèi wú huàn 【解释】:患:祸患,灾难。

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成语故事】: 有一次,宋、齐等十二个国家联合攻打郑国,眼看自己国家的兵力不足,郑国的国君急忙请晋国调停,晋国也很爽快答应,于是赶紧与十二个国家商量,请他们停止攻打郑国。

十二国家因为惧怕强大的晋国,虽然心里非常不愿意,但是也只好乖乖退兵。

为了答谢晋国,郑国的国君派使者送给晋国许多美女、乐器、乐师等。

收到这些礼物,晋悼公十分高兴,并且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功臣魏绛。

没想到而魏绛不但一口拒绝,并且还劝晋悼公在国家强盛时不能大意,而忘了自己也身处于危险之中,在享乐时应该想到国家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危险,这样才能随时做好应付的准备。

晋悼公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也就接受了他的意见。

成语典故3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
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

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队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队伍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队伍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之一。

成语典故4 我有一本书,它的名字是《成语典故故事》。

它长二十五厘米,宽十厘米,高三厘米,呈长方体形状。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个古代官员,坐在地毯上,头戴镶金官帽,留着长长的白胡子,穿着橙官裙,披着紫官衣,手拿竹简,这个人就是著名军事家——孙武。

他的背后有一个骑兵队,个个横刀立马,举弓拉拏。

骑兵队旁边还有一个步兵团,个个拿盾举矛,好不壮观!翻开书,你会被里面的人物、故事吸引住的。

这本书内容丰富,分为古代战争故事和哲语两大类。

《背水一战》中的韩信用两千士兵将赵国军旗一换,让其余一万人引赵而出,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了后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结果赵军四处逃散,二十万赵军就这样白白地被一万多的汉兵打败了。

这本书还有二个部分,是解释和出处,并含有古文,插图和一些珍贵字画。

这本书也很实惠,全国统一定价才三十六元。

这本书是我的朋友,它教给我了许多知识,我把它介绍给你们,希望它也成为你们的朋友。

成语典故5 孔子有两个得意的学生,一个叫子贡,另一个叫颜回。

有一次,鲁国受到齐国的武力威胁。

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想去游说齐国,想劝说他不要攻打鲁国。

最后孔子只同意了子贡的请求。

子贡不但去了齐国,还到了南方的吴国,越国、和北方的晋国。

子贡“挑唆”起这几个大国间的混战,小小的'
鲁国就免去了一场浩劫。

虽然子贡这么能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比颜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

”孔子点头说:“是不如他,我同意。

”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论而知道十件,叫做“闻一知十”。

【出处】 《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 【释读】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

形容善于类推。

成语典故6 【成语】生花妙笔 【拼音】shēng huā miao bǐ 【解释】生花:长出花朵。

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

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

【出处】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唐;
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典故】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传说他有一天在油灯下读书写字,一连三个时辰没动地方。

后来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地趴在桌上睡着了。

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还在写字,写着写着,笔杆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花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

后来又从空中飞来了一张张白纸,雪白雪白的,直落笔下。

李白高兴极了,紧握那支妙笔,飞快地写着,写了一张又一张。

不一会儿,李白身边开满了鲜花,原来这些花都是落在纸上的字变的。

成语典故7 【成语】当头棒喝 【拼音】dāng tou bang he 【解释】当头:迎头;
棒:指用棒子打。

喝:大声喊叫。

佛教语,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的仪式。

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黄檗运禅师法嗣;
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

【典故】古代,有一个叫黄檗的传佛禅师,身边有许多弟子。

他接纳新弟子时,有一套规矩,即不问情由地给对方当头一棒,或者大喝一声,而后提出问题,要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

而且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都要当头棒喝。

黄檗禅师的目的,是考验对方对佛教的虔诚和领悟程度,告诫对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读深究,弄清佛法的奥妙。

黄檗禅师的这种古怪的传教方法,后来便被佛门采用流传。

【近义词】晨钟暮鼓、当头一棒 成语典故8 【成语】割席绝交 【注音】gē xi jue jiāo 【解义】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典故】东汉灵帝时,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把金子看做与瓦石没有区别,照常干活;
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

他们经常同席读书,几乎形影不离。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又同席读书的时候,忽然有坐轿子的官员从门前过去。

管宁仍然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

管宁看他这样不专心读书,又羡慕做官的人,便割断席子,彼此分开坐位,面色严肃地对华歆说:从现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成语典故9 典源出处 《乐府诗集》卷二十四:“《乐府解题》曰:‘刘生不知何代人,齐梁已来为《刘生》辞者,皆称其任侠豪放,周游五陵三秦之地。

或云抱剑专征为符节官,所未详也。

’按《古今乐录》曰:‘梁鼓角横吹曲,有《东平刘生歌》,疑即此《刘生》也。

’” 释义用法 古代有以《刘生》为题的歌曲,传说刘生是一位任侠豪放,四处周游的侠义的人。

后用此典称任侠豪放的人。

用典形式 【刘生】南朝陈·徐陵:“刘生殊倜傥,任侠遍京华。

”南朝陈·张正见:“刘生绝名价,豪侠恣游陪。

”唐·卢照邻:“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

” 【东平公】宋·陆游:“不知东平公,一剑隐红尘。

” 【刘生剑】明·高启:“聊持毛子檄,暂脱刘生剑。

” 【任侠刘生】南朝梁·元帝:“任侠有刘生,然诺重西京。

” 成语典故10 典源出处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其亡也,回禄信于聆(qin)隧。

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
其亡也,夷羊在牧。

周之兴也,鸑鷟(yue zhuo)鸣于岐山;
其衰也,杜伯射王于。

” 释义用法 鸑鷟,凤凰一类的鸟。

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周古公亶父把部落从豳迁到岐山脚下建邑,相传有凤凰出现,飞舞鸣叫。

后以此典表现盛世将出的祥瑞吉征。

用典形式 【鸣凤】明·陈子龙:“玉京春暖多鸣凤,大泽天寒独饭牛。

” 【鸟鸣高冈】唐·韩愈:“昔周有盛德,此鸟鸣高冈。

” 【岐山闻凤】元·萨都拉:“岐山过马应闻凤,陈室停辀莫信鸡。

” 【鸣凤有岐】明·李东阳:“鸣凤有岐还盛世,神龟出洛自何年。

” 【岐山出凤凰】元·萨都拉:“汉水浮神马,岐山出凤凰。

” 成语典故11 典源出处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

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又《汉书·公孙弘传》:“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 释义用法 公孙弘虽身为丞相却生活俭朴,盖布被,每餐只有一个肉菜,吃粗粮,而对宾客和故旧却供给衣食。

后以此典称颂官员清廉俭朴。

用典形式 【布被】宋·陆游:“公孙分布被,范叔共绨袍。

” 【平津肉】宋·王安石:“虽无北海酒,乃有平津肉。

” 【孙弘被】明·陈子龙:“独指孙弘被,仍污庾亮尘。

” 【餐脱粟】宋·苏轼:“未暇餐脱粟,苦心学平津。

” 【公孙布被】宋·苏辙:“京兆牛衣聊可籍,公孙布被旋须缝。

”宋·陆游:“公孙布被久有味,子敬青毡暖无匹。

” 成语典故12 典源出处 《淮南子·俶真训》:“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则至德天地之精也。

” 释义用法 钟山即昆仑山的别名,昆仑山的玉,火烧三天三夜而色泽不变,是真正的良玉。

后以此典形容真正英雄志士,不怕磨难,愈经磨折,反更显其英雄本色。

用典形式 【火辨良玉】唐·白居易:“在火辨良玉,经霜识真松。

” 【良玉猛火】宋·苏轼:“莫嗟天骥逐羸牛,欲试良玉须猛火。

” 【久炊为真玉】清·黄鷟来:“久炊始觉为真玉,未涅何因见不淄。

” 【试玉烧三日】唐·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美玉经三火】宋·苏轼:“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 【真玉烧不热】唐·顾况:“真玉烧不热,宝剑拗不折。

” 成语典故13 典源出处 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唐)玄宗善八分书,凡命相,皆先以御笔书其姓名置案上,会太子入侍,上举金瓯覆其名,以告之曰:‘此宰相名也,汝庸知其谁也?即射中,赐尔卮酒。

’肃宗拜而称曰:‘非崔琳、卢从愿乎?’上曰:‘然。

”因举瓯以示之,乃赐卮酒。

”《新唐书·崔琳传》亦载。

释义用法 唐玄宗每当任命宰相,先亲笔写好名字,一次正好太子来,玄宗以金瓯将名字盖住,命太子来猜,太子猜中是崔琳、卢从愿,即赐以杯酒。

后用此典指人名高望重,堪为将相之材。

用典形式 【动金瓯】宋·辛弃疾:“快上星辰去,名姓动金瓯。

” 【名覆金瓯】宋·石孝友:“更德标银管,名覆金瓯。

共看朝天路隐,归拜富民侯。

” 【金瓯亲卜】清·黄遵宪:“金瓯亲卜比公卿,领取冰衔十日荣。

” 【金瓯将相】清·钱谦益:“玉笋班行空点鬼,金瓯将相捻舆尸。

” 【姓名金瓯重】金·元好问:“姓名三字金瓯重,事业千年片简青。

” 成语典故14 典源出处 汉·刘向《列女传》卷八:“建昭中,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从。

熊逸出圈,攀槛欲上殿。

左右贵人傅昭仪皆惊走,而冯婕妤直当熊而立。

左右格杀熊。

天子问婕妤:‘人情皆惊惧,何故当熊?’对曰:‘妾闻猛兽得人而止,妾恐至御坐,故以身当之。

’元帝嗟叹,以此敬重焉。

傅昭仪等皆惭。

”《汉书·外戚传》亦载。

释义用法 汉元帝至兽圈,熊从圈中跑出,即将窜上宫殿,众侍从惊慌四散,而嫔妃冯婕妤却挺身而出,‘迎熊而立’,阻住熊的去路。

后用此典表现女子临危不惧的气概。

用典形式 【当熊】隋·杨广:“乍可当熊任生死,谁能伴凤上云霄。

”唐·卢纶:“辞辇复当熊,倾心奉上宫。

” 【熊攀槛】北周·庾信:“汉猎熊攀槛,秦田雉失群。

” 【昭仪斗熊】北周·王褒:“庄生垂翠钓,昭仪抵斗熊。

” 【婕妤当前】明·李东阳:“圈门昼开熊不守,婕妤当前众嫔走。

” 【熊来尚可当】唐·李白:“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

” 成语典故15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九四五引《隋书》曰:“大业十二年,炀帝幸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而放之,光遍岩谷。

” 释义用法 隋炀帝奢靡逸游,在景华宫命人捕萤火虫数斛,游山时放出取乐。

后以此典指帝王奢侈荒靡。

用典形式 【放萤苑】唐·杜牧:“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 【流萤梦】清·钱谦益:“流萤尚作芜城梦,跨鹤真同华表归。

” 【十斛秋萤】清·黄景仁:“一片景华宫下土,有深宵,十斛秋萤葬,光照见,香魂荡。

” 【萤火十升】明·陈子龙:“萤火十升星阙散,龙人百丈雨池寒。

” 【隋苑飞萤】宋·刘筠:“梁园休赋雪,隋苑漫飞萤。

” 【腐草无萤火】唐·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 成语典故16 指不注意生活小事。

语出《后汉书》中的《虞延传》和《杨政传》。

《后汉书·虞延传》说虞延“长八尺六寸,要(同腰)带十围,力能扛鼎。

性敦朴,不拘小节”。

《后汉书·杨政传》则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杨政曾向代郡(今山西省阳高地区)范升学习《易经》。

后来范升被自己离弃的妻子控告,被关进了监狱。

为此,杨政赤裸身体,耳贯羽箭,抱着范升的儿子潜伏道旁,等皇上车子路过时,叩头大喊:我师范升先后娶了三个妻子,只有这一个孩子,刚三岁,就要变成孤儿了,请可怜可怜他吧。

护卫官担心杨政这一举动惊吓到皇上,举箭便射。

但杨政并不离去。

护卫官又用戟戳伤了杨政的胸部,杨政仍不离开,其言辞越发恳切。

结果感动了皇上,下诏释放了范升。

杨政因此也名显四方。

《杨政传》评价杨政:“为人嗜酒,不拘小节,果敢自矜,然笃于义(非常重义气)。

” 成语典故17 且:暂且,苟且。

过一天算一天。

原指没有长远打算。

语出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寒号虫》。

这是个寓言故事: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

四足,有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

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

”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ku)雏。

遂自鸣曰:“得过且过!”大意是:夏天里,寒号鸟看着自己长着一身多彩绚丽的羽毛,非常得意,天天高唱“凤凰不如我”,什么事都不做,也不准备过冬的窝。

夏天过去了,秋天也很快过去了,严寒的隆冬跟着而来。

这时,寒号鸟身上的羽毛脱落了,可并没有暖和的窝可躲,被冻得浑身发抖,就像那出世不久、羽毛不丰的雏鸟,蜷缩着,发出无可奈何的凄切声:“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了!故事的结局是:不久,寒号鸟被冻死在五台山山石崖缝中。

现在“得过且过”一般用来形容胸无大志、苟且度日或勉强维持生计。

成语典故18 【释义】 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

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 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
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 【人物】 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成语典故19 愧无日禅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释义比喻父母爱子情深。

故事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

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

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打算退兵了。

” 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曹操巡营时,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杨修点破了自己的心思,心里暗暗佩服杨修的敏慧,同时也很嫉妒杨修的才智。

于是,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

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

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气说:“我自己觉得惭愧呀,我预先没有料到我儿子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曹操听后。

十分感动,不免内疚。

成语典故20 成语典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学习历史人物的智慧,吸取历史故事的经验,还可以收获许多学习生活上的小哲理,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快乐学习,成长为一个更加睿智的人,整理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成语典故,以下是:言犹在耳。

公元前620年,晋国君襄公去世,决定将在秦国的晋公子雍迎接回国,准备继承国君位。

但是晋襄公夫人穆赢不同意,她每天着抱着太子在朝廷上哭闹,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弃嫡子不立而到外边求国君,将太子置于何地?出朝后,她拉着太子到卿大夫赵宣子(赵盾,赵国国君的先人)家,向赵叩头说:先君在日捧着这孩子嘱托于您,说:“此子成才,我就是受了您的赐予;
若不成才,我就唯您是怨。

”现在国君虽死,言犹在耳,而您都把这些忘了,不管了,想怎么着?赵宣子和诸大夫都怕穆赢,又怕她威逼,就改立了灵公为国君,发兵抵抗秦国护送公子雍的军队,并打败了秦军。

成语典故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
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下面跟着我来看看有关成语典故(通用10篇)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成语典故 篇1   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
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

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
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
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   【释读】以:根据;
貌:外貌;
取:衡量。

根据外貌来判别人的品质才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成语典故 篇2   开诚布公   “开诚布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们把“开诚心,布公道”简为成语“开诚布公”,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

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

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

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
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

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

马谡(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

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

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

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

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

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

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成语典故 篇3   摩肩接踵   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给他走正门,说齐国没人就派这个矮人来。

晏婴说齐国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挥汗成雨,挥袖成云。

齐国的出使规矩就是无能的使臣只能去见无能的国君。

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释读】摩:摩擦。

踵:脚后跟。

肩碰着肩,脚碰着脚。

形容人多拥挤。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   成语典故 篇4   三寸之舌(sāncùnzhīshé)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通畅用来形容人善于辩论,据理力争。

  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

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

  后来,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

平原君觉得平时对他毫无印象,考问了他一番后,勉强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惊人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

到楚国后,他和同行的19个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与楚平王会谈那天,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还未谈出结果。

19个门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奋勇上殿去看看情况。

  毛遂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

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却紫握剑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无礼,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

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里,楚军再多也没有用。

”   接着,毛遂义正词严地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楚、赵两国的关系…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救助楚国,而不只是为了赵国自己。

  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就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

这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办成。

  平原君带一行人回到赵国后,和人谈起毛遂这次的功劳,感慨万分他说:“我今后再也不敢谈论识别人才的事了。

我识别过的人才,多达上千人,少说也有几百人。

自以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过我的眼睛,但却偏偏没有识别出毛遂先生的才干,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重于九鼎等国宝。

毛先生对楚国的那一席话,胜过了百万雄师!”   从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

  成语典故 篇5   安然无恙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

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赵威后是一个很能干的妇女。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赵威后笑着说:“不是,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赵威后和使者的对话的原文是: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也就是后来演化出的“安然无恙”这个成语。

  成语典故 篇6   感恩图报   解释:对于别人给自己施与恩惠表示感激,并想办法报答。

图:谋求。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

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够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

」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

」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

」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
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
还给你,带在身。

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

」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

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够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

」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够活着当上大将军。

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

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

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爸爸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成语典故 篇7   歧路亡羊   【成语】歧路亡羊   【读音】qílùwángyáng   【释义】歧路:岔路;
亡:丢失。

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

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出自】《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   【近义词】误入歧途   【反义词】改邪归正   【故事】杨朱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带着他(邻居)的亲属,还请杨朱的僮仆一起追赶。

杨朱说:“哈!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因为岔路很多。

”已经回来了,杨朱问:“找到羊了吗?”邻居说:“弄丢了。

”杨朱问:“怎么会丢了呢?”邻居说:“因为岔路之中还有很多岔路,我不知道羊去了哪条岔路,所以就返回了。

”   杨朱(听了邻居说的这番话)脸色变得很忧伤,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

杨朱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地问:“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不说话,究竟是为什么呢?”杨朱没有回答,他的门徒也不知道他要教导什么。

  成语典故 篇8   刮目相看   【释义】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语出】宋朝杨万里《送乡僧德璘监寺缘化结夏归天童山》:“一别璘公十二年;
故当刮目为相看。

”   【人物】吕蒙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跟着姐夫打帐很勇敢,得到了孙权的赏识。

有一次。

孙权很认真地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国家的栋梁,要好好读书啊”。

吕蒙嘻皮笑脸的回答说:“我现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时间读书啊。

”孙权很严肃:“我这个当国王的要比你还忙吧?我读了那么多书还嫌不够用,现在还抽空读许多史书和兵书,很有好处啊。

你看现在曹操这么老了,还很好学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话当玩笑啊。

”后来吕蒙下定决心,一有空就读书,学识长见得很快。

有一次,当时的大知识分子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鲁肃常常被吕蒙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鲁肃地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你这个大老粗只是在军事方面有本事,现在才知道你学问很好啊,看法独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吴国)的那个阿蒙了!”吕蒙很自信地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   成语典故 篇9   “恶贯满盈”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罪大恶极的人,死到临头。

  这个成语来源于《书。

泰誓上》,商罪贯勇,天命诛之。

  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激起老百姓极大的愤慨,就连诸侯们也看不过,认为他不像一个治国之君。

当时有一个诸侯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

后来他的儿子姬发即位,便联合诸侯起兵讨伐商纣,大军渡过黄河,向商都进发,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

由于姬发所率的是仁义之师,深得老百姓的欢迎,百姓因而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对纣王的军队却是深恶痛绝的,结果纣王打了大败仗,最后自焚而死,商朝也灭亡了。

  姬发领兵进攻纣王之前,曾对全军发表誓言,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行,说商纣所做的坏事巳经到头了,他罪大恶极,应该受到惩罚。

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为民除害。

  成语典故 篇10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率楚军打败刘邦的军队,使刘邦陷入窘迫的境地。

刘邦夺取天下后,每想起败在季布手下的事,就愤恨不已,于是下令通缉季布。

  季布逃到山东一户姓朱的人家当佣工。

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但出于对他的仰慕依然收留了他。

后来,朱家又到洛阳请刘邦的心腹夏侯婴替季布说情。

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

此后,季布又升任河东郡守。

  季布有一个同乡叫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得知季布做了大官,就通过窦长君的引荐去拜访季布。

  季布一向看不起曹邱生,听说曹邱生要来,准备让他下不了台。

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道:“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流传在梁、楚两地的呢?作为同乡,我处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待见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一番恭维,心里顿时高兴起来,把曹邱生当成最尊贵的客人招待,留他住了很久。

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正如曹邱生所说,他每到一地,就宣扬季布如何礼贤下士,如何仗义疏财。

于是季布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

后来,人们就用“一诺千金”来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话。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