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亦是行人(你我亦是行人上一句)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翻译是什么?
意思是: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
出自宋代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
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
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
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
赏析这是一首赠别词。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出自哪里?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出自宋代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苏轼的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本意是什么?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
苏东坡: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公元1101年的夏天,苏东坡终于获得大赦,可以结束流浪生涯,实现南渡北归的愿望。
这一年,他已经六十五岁了。
他从偏远的儋州出发,计划中,是要回常州安度晚年的。
一路风尘仆仆,遭受各种艰险。
途经镇江时,游金山寺,看到自己当年的画像依旧在那里,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提笔写下《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谁也不会料到,写下这首诗时,这位名扬天下、漂泊一生的大诗人,离去世只剩下两个月。
二十四个字,高度概括其一生,有自嘲,也有自谦。
黄州、惠州、儋州,在这三处被贬之地,他差不多度过了自己的壮年、中年、暮年。
有人说,苏东坡这辈子不是被贬,就是走在被贬的路上。
品读他的诗词,可以在文字里追寻他走过的路,游过的山,望过的云,看过的雨。
当我翻开书卷,漫步在苏仙的诗词世界里,遇见很多场雨。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风声雨味,弥漫出不同的人生况味。
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 四十二岁那年,一桩乌台诗案让苏东坡遭遇牢狱之灾。
幸好死里逃生,之后就被贬谪到黄州。
黄州这个地方,“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不是宜居之城。
对苏东坡来说,或许称得上因祸得福,在这里,他可以效仿自己的偶像陶渊明,过上自食其力、归园田居的生活。
他带领家人建设家园,开坑荒地,筑水坝、挖鱼塘、种植树苗、培育蔬菜,农夫生活过得忙忙碌碌风风火火。
农闲时,他还钻研美食,自创东坡肉,给家人改善伙食。
又在大雪天盖房子,取名雪堂。
当地太守敬重这位大文豪,将“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的临皋亭赠予他居住。
每当闲来无事,半躺在亭子里,酒至微醺,看云来云往,江水悠悠,感受天地之美,实属人生一大快事。
元丰五年的春天,也就是来到黄州的第三年,有一天,苏东坡和朋友结伴出游。
当他们走到一个叫沙湖的地方,风雨忽至,同行那几个人,因为自己变成落汤鸡而感到十分狼狈。
只有苏东坡不觉得,始终泰然处之。
雨过天晴,灵感触机而生,他写下一阙《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心灵不自由,做不到活在当下,促使我们错过很多风景。
若能心不为形役,若能境由心造,也就有了别样的境界。
黄州的这场春雨,让我想到汪国真的两句诗: “心晴时雨亦是晴,心雨时晴亦是雨。
” 管它是风,管它是雨,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东坡超越时代后的坦然与乐观。
惠州:每逢暮雨倍思卿 如果说婚姻是一场赌博,苏东坡三次都赌赢了。
他一生娶过三个女人,一个关爱他,一个崇拜他,一个懂得他。
这朵可遇不可求的解语花,便是第三任妻子王朝云。
有一天,苏东坡退朝回到家,吃罢饭,抚摸着肚腩试问旁人,知道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有人说是文章,有人说是博学见识,唯有朝云回答得俏皮——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东坡轼听闻此言,开怀而笑。
所谓懂得,就是两个人能在同一语境,能够想你所想。
当年在杭州任职时,苏东坡遇到朝云,她是才艺出众的歌伎,才十二岁,貌如春园。
王闰之将她买下,作为丫鬟。
从那之后,朝云就跟在苏东坡身边。
谪居黄州时,苏东坡纳朝云为妾,没多久生下一个儿子,取名遁儿。
苏东坡欢喜非常,还写下一首《洗儿诗》: 我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宦海里沉沉浮浮,苏东坡早已看透官场险恶。
他不指望孩子博取功名,只愿幼儿健康快乐,一生平安。
可惜,天不遂人愿,因为生存条件艰苦,遁儿不到一岁就夭折了。
后来苏东坡被流放到岭南,他只带了朝云,儿子苏过,还有两位老仆。
在岭南,他俩建放生池,一起访仙问道,苏东坡还在诗文里称赞朝云为“天女维摩”。
这对老夫少妻相差二十多岁,却是志趣相投的伴侣,追求一样的生活方式。
岭南偏安一隅,有机会品尝各种热带水果,又有红颜陪伴在侧,苏东坡越发随遇而安,还写诗调侃自己,“明年筑室做惠州人”。
果然,他在山顶筑白鹤居,又将书斋取名为思无邪斋,把大部分精力用来探寻性灵。
朝云病逝于惠州后,按照遗愿,苏东坡将她葬在岭南佛塔附近的湖畔,墓旁建有六如亭,亭上撰有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 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 每逢暮雨倍思卿 这时候,苏东坡自己也已行至暮年,他对着眼前的潇潇暮雨,心中翻涌着幕幕往事,愁如海,思念亦如海。
当他调弄琴弦,琴声淙淙,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朝云,那个陪他走过风雨人生路、让他最有知己之感的红颜。
一句“每逢暮雨倍思卿”,既有雁失其侣的感伤,更有诗人对亡妻的深情。
一场冷冷清清的暮雨,一段情深义重的怀念。
惠州的雨,记取了苏东坡的儿女情长。
儋州:苦雨终风也解晴 公元1097年,苏东坡已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他再次被党争浪潮席卷,贬谪至儋州。
现在的海南,是旅游版图上的天涯海角;
那时的儋州,却是偏远的荒蛮之地。
苏东坡写信告诉友人: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 反正是要啥没啥。
再艰苦的生存条件,也不能磨灭苏东坡的生活热情。
他很快融入当地百姓,和众人在椰树下席地而坐,谈天说地。
元宵之夜,当地老先生邀请他一起出游。
皓月当空,大家走街串巷,这里瞧瞧,那里逛逛,一路谈笑风生。
回来时已是三更,家人早已熟睡,他突然对人生得失有所领悟,自个儿放杖大笑。
他还是和以前一样,因地制宜搞发明,自创各种美食,还不忘写诗夸赞自己: “莫将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
” 谪居儋州期间,在儿子苏过协助下,苏东坡除了完成对《尚书》的注解,编成《东坡志林》,还创作一百多首和陶渊诗,那是他与精神偶像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不论身处何地,哪怕穷山恶水,诗词书卷始终是一个人的精神避难所。
公元1101年,苏东坡谪居儋州的第四个年头,宋哲宗病故,朝廷党争掀起新一轮的风云突变。
风起云涌,载沉载浮,作为被打压的旧党派人士,苏东坡遇赦北归。
归途中,他回望自己这一生,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颠沛流离。
竟然还能活着回去,算是老天眷顾吧。
那是六月的一天,深夜,雨也停了,风也歇了,天上星辰闪烁,苏东坡站在船头,船在夜色笼罩下的海上前行。
兴奋,激动,叹息,他将心中百感付诸笔端: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云开雾散,海清月明。
这是呈现于他眼前的自然风光,也暗喻澄清之后的官场环境,或许更是诗人雨过天晴的内心。
他调侃地说道,虽然差点死在那块荒蛮之地,但我无悔亦无恨。
现如今,回过去看,这段流亡岁月,乃是平生奇绝的历程啊。
一个人若能看透生死,苦中作乐,哪怕吹着终风,淋着苦雨,也能当下解脱,立地成佛。
这是苏仙的人生智慧。
雨,雨,雨,雨,雨…… 漫漫人生路,苏东坡一生当中经历的雨,远远不止这些。
在杭州当官时,除了忙于公务,自然少不了游山玩水。
畅饮美酒,佳人奏曲,水波荡漾间,他领略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美景;
在任赴湖州途中,船只遇上大风浪,让他有幸见识到“朝来白浪打苍山,倒射轩窗作飞雨”的气象;
五十岁那年,苏东坡被调往汴京担任翰林学士。
有一次,他在给友人画作题诗时流露出“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的归隐之心;
还有凤翔喜雨、江南烟雨、蓝桥暗雨、竹坞疏雨、杏花春雨、临平秋雨…… 不同方向的风,吹在南来北往的路上。
不同色调的雨,落在漫漫时光里。
风里来,雨里去,雨这一意象,成为漂泊者苏东坡旅途的背景,浸润了他的生命底色,最终镌刻成带着湿意的记忆。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写道: “我相信任何一个人如果和自然、四季、雨、雪、山、谷那么接近,接受它的治疗,一定不会心思闭塞,具有封闭的人生观。
” 一个人的人生观,决定这个人旅途所见的风景。
心有藩篱,天地狭小。
胸襟放开,风月无边。
苏东坡的无限魅力,不仅来自丰富豪放的诗词,更是源于多元而开放的人生观。
不管何时何地,不管何种境遇,也不管外面怎番风雨,他总能活在当下,圆融无碍,以出世之心,做着入世之事。
正因为如此,苏东坡活成了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人生风雨飘摇,他自一路逍遥。
我亦是行人是什么意思
我亦是行人的意思是: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就是个行人。
出自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大意是: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所以人不应为过往伤怀,而应豁达处事。
《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如下: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活一生,如逆水行舟般的艰难,而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行人。
表现了人人都只不过是天地间的过客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以此来安慰自己的友人贬官后的苦闷心情,也以此来排遣自己的郁闷。
我亦是行人的上一句是什么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句话出自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
小时候学了很多苏轼的诗词,长首历大后才真正领悟其精髓。
说到苏轼,我最欣赏的是他的豁达乐观;
所谓豁达乐观,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不要盯着自己失去的,选择珍惜自己尚且拥有的。
苏轼的一生,官场从政,历经沧桑,有过辉煌,有过热血,也有过挫折。
元丰二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因为非议朝政,被千里捉拿,以太守之尊,带着枷锁,一路示众。
在狱中,他被严刑拷打,交代自己的罪行,他写下绝命诗,交代了自己的后事。
而后,经过多方营救,苏轼终于被放了出来,贬到黄州。
在黄州,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生命。
他安心去做一个农夫,修渠、挖井、插秧。
开发他的新菜,烤羊蝎子、煮东坡肉。
陪着当地人一起去城里喝酒、听书。
他第一次让自己的生命远离案牍官场,真实地享受生活本身。
面对命运的恶意,他坦然接受,随遇而安。
历经生死,苏轼没有心灰意冷,也没有整天怨天尤人,而是安心地过好当下的日子,他苦中作乐,把平淡的生活写进他的诗词里,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不朽的文化。
苏轼跟着同乡的人出去买种子,中途遇雨,他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城中醉酒归家,他说:小舟从旦旁此逝,江海寄余生。
赤壁之上,他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人生的豁达,来自于知道人生的限度。
明了了人生的诸多不可能,也就放下了执着。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大勇。
知其不可而不执,是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