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电影影评,美丽人生电影影评
电影《人生》观后感
电影《人生》观后感深有感触,高加林并没有把握好自己,错过巧珍,遗憾。
人生就是在挑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高加林最后没有选择巧珍,巧珍在伤心绝望之时嫁给了千辛万苦追求自己的马栓。
没多久高加林潜规则的事儿曝露被赶回家,而这时候巧珍早已嫁人,高加林的心态没法用语言表达来表述,而小朋友们得话“哥哥你不成器,卖了良知才回来”,听见此歌唱高加林那一个后悔莫及啊,遗憾早已没有用了。
他自身放弃了狠狠爱他们的人,这又能怪谁呢?人们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把握住这一份情感,人活一辈子,不易,一定要珍惜爱自己的人,一旦错过,也许便是始终。
针对高加林的心态,我一直是很矛盾的。
一方面,当他负了巧珍的一片情意时,我就是厌恶他们的,但另一方面,当我还在看了影片后细心理智回忆的情况下,我就是怜悯他们的,乃至还偏重于支持他的作法。
电影《人生》观后感
电影《人生》观后感 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观赏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了,自从接手《影视鉴赏》的授课,我就从网上下载了这部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老电影,准备让学生认真观赏。
昨天下午的影视鉴赏课上我在多媒体教室给前来上课的近二百名学生播放了电影《人生》,学生在看,我也在看。
我不时被剧情所吸引,坐在播放设备旁紧盯着电脑中的影片画面神情专注的程度就像是头一次观看这部优秀电影作品。
善良、单纯的巧珍,背着负心人骂名的有志青年高加林,朴实、慈善长者的德顺爷、老实巴交、安守本分的高加林父亲这个老农等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本片的剧情并不曲折复杂,以高加林的人生命运变化为主线,以它与刘巧珍、黄亚平的情感纠葛为副线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陕北黄土高原某地改革开放前的农村有志青年渴望改变个人命运最终失败的故事。
这部影片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像高加林这样有才华、有理想有志向和抱负的农民青年的出路在哪里。
涉及到的爱情问题,就是青年人如何正确处理好爱情婚姻问题。
我想在那个集体化年代,在社会大变革刚刚萌芽的时期,谁也难以帮助高加林实现个人的远大理想。
高加林最后命运的变化无疑促使我们思考社会体制当时存在的极大弊端,他的悲剧表面看起来是自己现任女朋友前男友他妈出于报复写信揭发他走后门参加工作造成的,但是实际不是,而是当时的社会用人体制和用人理念所致。
若果放到现在,高加林绝对不会再回到那个贫穷落后的村落继续与贫瘠的土地打交道的,他会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影片的深刻意义在于它提出社会变革势在必行,否则像高加林这样的有志青年难以成就个人伟业的悲剧人物会难以计数。
在处理爱情婚姻问题上,影片似乎在引导青年人懂得“恋爱是一回事结婚又是另外一回事”道理。
因为后来似乎有意在为高加林舍弃爱他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的负心汉行为辩护,强调男女要志同道合,要有共同语言,只有这样他们的结合才可能是幸福的。
高加林对刘巧珍的爱是很肤浅的,感激之情远远胜过了对他的爱。
虽然他也给巧珍买过红色的纱巾并且亲手给她披在头上,但和他对黄亚平的爱没法相比。
他们有着高中同班同学的经历,有着对文学的共同爱好,所以他很快就被开朗、直率、热情、仰慕他才华的黄亚平所俘虏。
可高加林最终也没能和黄亚平去南京拥有和她的婚姻,原因是高加林的农民身份的恢复,他的.正式工作的丢失,是他俩的遥不可及的身份与社会地位的差距。
影片也在告诉观众婚姻结合离不开文化的背景,一个细节便是明证,刘巧珍从农村老家来县委大院看望高加林,他们的交谈已经表明刘高两人话不投机,文化人关注的和没文化关注的话题有着迥然不同。
影片借此情节再也暗示他们的分手是必然的。
我想每个观众观赏完影片后各自对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与目的都会有着自己的见解,我写本文陈述拙见旨在抛砖引玉,争议之处愿与网友商榷之。
读路遥先生《人生》有感
(一)
傍晚时分,伏案而坐,一气呵成,用了四个小时读完了路遥先生的《人生》,灵魂洗涤,畅快淋漓。
西北有两个作家我一直很喜欢,一个路遥,另一个贾平凹。
于贾平凹,我从初高中时就开始接触,初次印象比较深的,好像有一个短篇《半个月亮》不知有无记错,读后十分震撼。
后来就到处找他的书看,他的书很杂很多,各有趣味。
贾平凹的书接触得最早看得多,每次有新书都会第一时间买来看,着实过瘾。
路遥的书,主要还是看《平凡的世界》,一段时间作为枕边书,尤其开场反复的看,甚至临摹了几版,终觉得不够满意,三卷也没有看完。
对于《人生》知道的很早,但一直提不起兴趣去读,总觉得这书名字起的太大,又是薄薄的一本,如何能把人生说的明白,总觉得有点言过其实,沽名钓誉。
买来一直在书柜摆着,除了在刚拿到时,在扉页盖了我的章子,确认了归属权后,就一直束之高阁,不再理会。
庆幸!今天我重新捡起,书中的文字好像都带来钩子,不仅盯抓我的眼睛一刻不曾离开,还挠搔着我的心,让我在阅读时,不曾有片刻的平静。
即使此刻,手指敲击着键盘,思绪主导着我,催促着我、推搡着我,让我加快、加快、再加快,生怕错过每一个观感的火花,在盛开的时候,因为手慢,而陨落、消失……
(二)
本书通过主人公高加林从落榜的高中生-民办教师-农民-通讯干事-农民在极短的时间内一系列的身份转变,从而引出当时社会环境、人情世故、自我认知等内外作用力,在小人物上发生的化学反应,推导出其他不同的人物、社会力量、时局变化、爱恨情仇等各种矛盾的交织,围绕在主人公周遭爆炸,形成一个生态、一段人生。
作者用最小的时间当量,让主人公经历如此复杂多边的身份变化和世事变故。
拉开整个时间轴,放在现实中,可不就是一个人生链条,甚至有些人一辈子也不可能演变出如此多的变故和阅历。
在最短小的时间轴内,在一个人身上,埋下如此之多的爆破点,有爱、有恨、有麻木、有感恩、有平淡、有侥幸、有千种万种的体验。
在狂轰滥炸中,让读者来不及去细细品读,只能随着作者埋下的引线,一路追逐,遇到甜美的炸弹时,希望快点爆炸,让甜蜜更加地浓郁,感染更多的人;
遇到苦涩的臭弹时,恨不得缴了引线,让它变成哑弹,侥幸地往下走。
可是作者的心狠啊!主动权在他的手里,他既要你享受爱,也要你承受苦,他还要你拥抱麻木,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最后还要你去热爱你经历的一切!或许这就是人生!不管如何都要你去承受!
人生,是你怀抱着美好去追逐梦想,有时命运就会跟你开这样的玩笑。
有些人已经怀揣着最美好的东西,还要去追求,总要扔掉或者戳破几个美好的东西,才能学会成长。
书中我最动容的人物是刘巧珍,我唯一鼻塞落泪的两处:一个是高加林与巧珍分手,一个是巧珍与他人结婚。
这两处其实作者只有寥寥数语,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去描述,作者明摆着局外人的状态,娓娓道来,没有批判,没有同情,即使牢骚两句,也不过借主人公的父亲说几句农村人失望憨厚的话语,没有改变任何结果,这或许就是人生!即使再亲近的人,也无法给你的人生提供什么,哪怕是那么一点点建议,也不一定会被真心实意的采纳!或许就是这种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的形式,让读者的情感宣泄一直没能找到一个通道、一个出口,所以就这么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的积累,最后在这两处,发了水,决了堤!
巧珍是农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民。
城市与农村有一道不可逾越的横沟,除了目不识丁(时代造成的)她的身上集合了所有的美好:美丽、大方、得体、勤劳、善良、干净、朴实、能干……。
作者就这样创造了一个完美的人物,但巧珍却因为“女子读书无用”的落后观念下没有上一天学而自卑,单恋着读高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卑微地偷偷地爱着。
终于在高加林因为教师身份被顶替,做回农民后,她才鼓起了勇气主动进行了表白与追求,在高加林人生最昏暗的时刻,收获了爱情,重新点亮了生活的光,照亮了高加林的至黑时刻。
这一刻他们俩是平等的,感情是热烈的,如果到这里结束,也算是圆满的。
可是,作者告诉我们这不是人生!至少不是高加林的人生选择,也不是大多数在现实世界里幻想是主人公的人们的人生选择!
高加林要去追逐更广阔的天地,去实现他的价值,他的欲望!我想这是现实中我们的大多数!机会来了,头也不回的去了。
每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有志青年,都会这么做吧!全力以赴!甚至带着浪漫的冒险主义和英雄主义出发!在新的战场上,拼劲全力,披荆斩棘,所向披靡,我想对每一个努力的人,用再多励志甚至鼓动的话去形容都不为过!追逐、奔跑——用女娲造人的信念和夸父逐日的野心去追逐梦想,去创造未来。
当在攻占的山头上意气风发迎风而立时,人就很容易飘飘然。
忘掉初心,这是主人公高加林犯的错误,也是大多数现实世界中人们容易犯的毛病。
觉得目前手里拿着的才是最好的东西。
忘掉了原先战斗的原因,忘掉了收在心尖上的东西,把这东西当成了负担,急于摆脱。
紧握新得的美好,丢掉了原先的美好——巧珍分手,这一段我哭的不能自已。
我没有怨恨高加林,我更多的是哀叹巧珍,为只要你好,只要你幸福,带着那份全力的爱决绝地转身离开而痛哭!巧珍就是那份美好,高加林在此刻忘了,他把现在攻下的山头和搜寻来的美物当成了他要守护着的东西,忘记了其实他从开始就怀揣着最美的东西,现在做的一切只应该是手段和利器去守护初心,他忘了!人生何不是如此?我们许多人,在跑着跑着就弄丢了最初奋斗的初心,将后来得手的利器当成了初因。
荒谬至极!或许这就是人生!在得到一切的时候,失去最初那份坚守!
再到巧珍与他人结婚,还是为了高加林,这个善良的傻女人啊!在高加林投入到高干子女的怀抱,享受着“新式的恋爱”,畅想着到更大的城市展翅高飞的时候,巧珍迅速地做了出嫁的决定,只为了不耽误他的前程!一切按照旧制的婚礼、在这三五天内,她不再要爱情了,她要和祖祖辈辈的农民一样,与相亲的对象成婚,不一定有爱,只有责任与生计,生几个孩子,相夫教子,扶持着走完平淡如水的一生!这一刻少女的巧珍死了,死在了高加林的手里;
农民的巧珍,像祖辈那样活着,灰色的天空、黄土地,再也没有了生动的颜色。
或许这就是人生!总有那么多的爱而不得!
这里,我只说说印象最深、最为动情的两段,下次有机会再做续论。
。
其实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的人情世故、小市民的狡黠、官员的狡诈、农民的憨厚、父母的期盼、同学的情谊等等,各种人物、情节编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篇《人生》。
或许这就是人生!带有诸多的遗憾但又丰富多彩!
(三)
写到此处,心情略微平复。
回到现实,找寻自己的影子,看看过去走的路,望望要去的远方。
此刻的我还是比较富有的,庆幸我在每次的选择中,都能尽量遵循着内心的呼唤,不管前路如何崎岖、不管外来的冷眼或者友好的扶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几年我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坚强与成长,乐观与果决……。
庆幸我依然保持乐观不畏前路,不会因为前路艰难,就选择后退;
也不会因为占领高地,就沾沾自喜。
我还是会在每一次战斗打响之前和之后,经常擦拭初心,保持光芒常亮,收拾战场,始终保持总结与反思。
人生总不会一帆风顺,遇到烂人、烂事不能过于纠缠,浪费心力。
关于缠斗,我现在又有了新的领悟,不再缠斗,手起刀落,不应消极避让逃离,应该积极直面击杀,毒瘤就在那里,主动治疗,才是解决隐患的根本!或许这就是人生!总要不断实践去验证选择的得失!
保持人生的自由,首先是思想的自由,再者是来去的自由。
或许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心若蓬莱,处处道场”,人生需要修行!我秉承的处世原则,人要活的畅快,在能折腾的年纪,用上最大的力,去实现人生的一段修行。
人生亦不可能一帆风顺,人生如棋,不止于棋,亦并非一黑一白泾渭分明。
或许这就是人生!因为充满了太多的未知你又能把控才精彩!
最后用文中的一首小诗结束:
我愿你是生着翅膀的大雁,
自由地去爱每一片蓝天;
哪一块土地更适合你生存,
你就应该把那里当做你的家园……
2021年11月14日凌晨一稿
2021年11月14日侵晨二稿。
路遥《人生》读后感
导语:路遥在他的小说《人生》的开篇引用了这样一句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
正是这句饱含哲理的话促使我翻开了这本书。
以下关于《人生》的读后感 ,希望你会喜欢。
【篇一】《人生》的读后感 (一) 高加林也困在欲望城郭中。
据说,原来那里是田,有阳光、空气和干净的水。
撒下种子,风调雨顺,就有了稻谷瓜果,就有了祖辈的世世代代。
现在,田里不种庄稼了,种的是钢筋水泥。
他们说,这是文明的进程。
除了这一亩三分地,我们还应拥有更多。
对,叫城市化进程。
于是越来越多的高加林,尽快地忘记了田地,忘记了血脉缘起的地方,争先恐后地做起了衣冠楚楚的城里人。
后来,城市变得肥胖而臃肿。
它笨重的喘息在塔吊高举的工地上,不知疲倦亦不知廉耻。
田埂变成了写字楼的格子间。
收成好坏的取决物,由自然气候变成了人情气候。
人们关心的不再是一株禾苗的来龙去脉,而是一支股票的跌宕起伏。
高加林也不例外。
像电影《幸福》中的永诛,一个原本纯良质朴的男子,在厌腻了素简寡淡的人生与爱情之后,离开土地,离开自己,义无反顾地逃向了滚滚红尘。
他逃向了滚滚红尘,便逃向了一条虚荣碾压的不归路。
当他开始成为新世界中万众瞩目的焦点,当他接受了家世显赫时尚热情的城市小姐的追求,他的真实人生戛然而止。
所以待到繁华浮火熄灭,他才后知后觉何谓幸福。
然而,这世上没有什么会因为悔悟而获得怜悯。
当他觉醒回头,那片宽悯仁厚的故土,已然是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那个为他炊米洗衣的良善姑娘,也已泪绝嫁作别人妇。
路遥说,高加林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然而,却也仿佛让人看到了他人生荒芜的尽头。
(二) 德国文艺理论家H.R.Jauss在他的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中谈到,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
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
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存在。
路遥的《人生》,于二十年后再与读者照面,依然有着冲击人心的重量,靠的正是这种不被时间洗去的人性共情。
历史只管斗转星移,世界在你之后继续冷得干净。
这里的每个人,都是面目迥异的高加林,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跌撞、迷失,再走向幻影幢幢的不归路。
幸福是什么。
若你是一国君主,你选择在广袤自由世界里,大写一片青砖碧瓦,还是在逼仄拥挤的都城中,卑贱地垒砌广厦高楼。
人生道路从没有红绿灯。
下一个路口,你可知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
世界这列车跑得的确太快。
脱离掉一切概念、一切信仰、一切标准之轨,价值全部模糊了起来。
有人被速度骤然抛落下来后沉痛失落,有人依然在颠簸的车厢中居险自危。
这样的速度着实让人心悸神乱。
于是,人人开始疑惧与揭发这失控般飚驰的列车,也便开始走向对布尔乔亚异化人性之道的批判之路。
然而,毕竟是锦衣玉食的现代都市之子。
日夜沉陷于大都会歌舞升平的漩涡中,即便厌倦其畸形与荒谬,又如何做到彻底的弃绝与抵抗。
于是,高加林继续阴魂不散。
我们依然沉醉在中西文化的盘根错节之中,乐此不疲地渴慕和比较优一等的生活。
对曾经嬉笑怒骂过的扭曲人生,我们一边拆解、一边重建,一边诋毁、一边实践。
就像一场人仰马翻的酒局结束,多少人渴望隐遁山林皈依自然,靠一片月光、茶树和麦田过活,从此不问世间风雨。
然翌日醒来,他还是会只身赴沙场,继续对着自己的灵肉车裂者,毕恭毕敬地奉烟敬酒。
(三) 早已焚毁了灵魂得以回归的家园。
于故土而言,我们都是流离失所的羁旅人。
即便逃离煌煌都市,我们依然无所依附。
所以在背叛母亲的针缝角补,背叛父亲的谆厚家训,背叛陋妻的粗茶淡饭,背叛了故乡的青砖碧瓦后,我们并不觉得萎靡病弱的生命形式、冷酷自私的人性堕落是一种异端存在。
我们又都以为自己有坚不可摧的意志,可以在纷乱世事间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这样的自欺与欺人,变成了以意淫抵消行动的不灭循环。
事实上,在这座欲望城郭中,我们与高加林们始终处在诡谲的分离和重叠的状态中。
我们各自占有对方的位置,又不断迷失,永远找不对自己的位置。
于是,在寻找的'
道路上便完成了各自的放逐。
肉体与灵魂永远错位,因为它们中间总是插着一个凌空高蹈的幻影。
这幻影的名字叫做欲望,它泯灭了真我与自我的距离。
极端的美是摧毁性的。
欲望便是这样,它永远在投入的同时抽离,让我们自甘在其强大的存在中,一遍遍消解自我。
我们如此惊羡它,因为它刚好残酷到我们尚能承受的边缘。
而在毁灭我们的时候,它不屑一顾得这样不动声色。
让我们于无意识中,坠入那个不知名的向度,还不忘转过身去赞美它。
多么荒唐。
人类的终极追求是幸福,可人的本性就是不满足。
据说,幸福是人们的欲望被满足后的愉悦感觉。
所以被欲望所控制的人生,注定不幸福。
禁欲或不幸,这是作者给我们留下的永恒课题。
青砖碧瓦或高楼广厦,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选择的人生道路。
小说的最后一章,路遥写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世界上不能得到的东西。
因为这种盲目的追求,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是毁掉人的一生。
高加林的人生无疑是悲剧性的。
可是掩卷时,我们则应该欢呼。
庆幸吧,自己的人生还来得及选择。
我们终究不是被注定了的人物。
【篇二】《人生》的读后感 我时常问自己,读这么多书到底有什么用,我又注定无法成为作家,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那么,我读这些书干什么。
直到多年之后再次拜读路遥的《人生》我才终于意识到,读书能给人带来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一个人气质和追求最根本的来源—
—
却不一定会是最快乐的体验。
我在主人公高加林的身上多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他的形象是如此饱满深刻地代表了像我一样的一类人。
在乎自己那根本不值一提的面子,渴望一份体面又彰显身份的工作,以为自己的理想足够远大而对长辈的劝诫不以为意。
很多读者也会抱怨高加林叔父的铁面无私和不近人情,可是这不正是你们所拥护爱戴的清正廉洁的公务员吗? 每个人都把恋爱谈得很浪漫,却将婚姻处理得很平淡。
没有太多的精神追求,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这就是生活,这样,就足够了。
回到家,有人为你开门、倒茶,慰藉你精神一整天的劳累…
…
如果这样你都不知足,你又凭什么去追求你要的精神生活。
知识又不能当爱情,智商和情商从来都不是互补的关系。
“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的生活,去追求实际上不能得到的东西。
”
母亲说,正是因为你小时候书看多了,才把你变成了今天这样的愤世嫉俗,否则你本可以更加无忧无虑。
每当她用无限悔恨的语气说这些时,我总是默不作声。
是知识成就了今天这样的我,也是知识让我失去了很多。
是知识让我考虑事情不再只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让我过多地关注它可以带给我的好处和利益,让我不再那么简单而单纯。
是的,知识改变命运,但它成就的不总是最好的你。
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巧珍爱上了高加林,也是高加林对于精神生活的野心让命运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我为路遥的人生感到惋惜,他的英年早逝让我扼腕痛惜。
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尽管他的书名起得颇有些大的漫无边际,但是作品里平时的语言和深刻的情节总能让读者在合上书卷后,波涛汹涌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他的作品似乎离不开那片黄土地,和那片土地上为生计奔波的最质朴的乡民,尤其是放到哪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总是少不了些许独特的人生体悟。
那时的他还未到不惑,还很年轻气盛,还应该有很多的人生路要走,还应该写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可是他却还是匆匆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
从那以后,每当我的人生遇到坎坷,我总是会想起这两部作品,想想这里面两个主人公的命运,回想路遥透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总能感受到他寄予在青年身上的未来的希望。
“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
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
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