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的是傻子(看戏的是傻子,演戏的是疯子,入戏的)

2023-07-06
32 阅读

演戏的是疯子 看戏的是傻子下一句是什么?

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台上不真,台下乱纷纷。

演员在台上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假戏实做,活像个疯子;
观众在台下忽儿怒,忽儿骂,感情投入,活像个傻子,指舞台表演真实感人。

相关谚语:1、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2、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3、愚者不学无术,智者不耻下问。

4、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5、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6、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一头撞到南墙根)。

9、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10、不经风雨不成材,不经高温不成钢。

11、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12、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13、此地无银三百两,邻居小二不曾偷。

14、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15、道是人走出来的,辙是车轧出来的。

16、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

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这话讲的是唱戏和看戏的投入。

清朝光绪年间王老五城隍庙演出《白逼宫》,把奸诈阴险的曹操演得出神入化,正巧县令也在看戏,见此奸臣大怒,下令衙役捉拿“曹操”,戏演完,王老五被抓到大堂审问。

王老五不慌忙的说:“请我来做啥?” 县令怒了:“大胆曹贼,堂上为何不参拜。

” 王老五理直气壮“我丞相为何参拜你一个县令”。

“你是假的”县令道。

“既然知道假的为何抓我?” 县令语塞。

这个故事成为了一个笑话流传开来。

这里的县令确定是入戏了,精彩的剧情变化让县令产生了同感和共鸣,戏份来源于生活又演绎生活,演得透彻和性情。

今天,同样的戏份一直在生活中上演,不过变化了裁体,简化了演戏的方式,如小品,相声,他们善于抓住大众的笑点、泪点,不停的煽情,为一个效果预先充足准备,使大众融入角色的期待、或担心、或愿景。

我每年看春节联欢晚会时,每每回家的小品都会牵挂我心,尽管小品剧情的角色未能回到家,但是还是完成了拜年的愿望,或者为更多的回家做好服务,传递了正能量。

在这样的社会大戏上演时,我愿意成为入戏的那个傻子。

这个世界有人演戏,自然就有人看戏,演戏的人如痴如醉,看戏的人隔雾看花。

看戏的人放缓了脚步,忘却了眼前生活的艰难和苦涩,精神了身体每个细胞。

这个世界愿意看演戏的看戏人还是居多。

每一个暮色四合的远古夜晚,舞台的灯光亮起,四周黑夜中数百双眼睛凝聚前台,耳旁大鼓的点声零落,出将的围布掀开,靓丽的嗓音传出,穿越到现代,馈赠了我们一段舒畅的时光。

演戏的是疯子 看戏的是傻子下一句是什么?

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台上不真,台下乱纷纷。

演员在台上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假戏实做,活像个疯子;
观众在台下忽儿怒,忽儿骂,感情投入,活像个傻子,指舞台表演真实感人。

相关谚语:1、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2、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3、愚者不学无术,智者不耻下问。

4、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5、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6、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一头撞到南墙根)。

9、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10、不经风雨不成材,不经高温不成钢。

11、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12、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13、此地无银三百两,邻居小二不曾偷。

14、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15、道是人走出来的,辙是车轧出来的。

16、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

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这话讲的是唱戏和看戏的投入。

清朝光绪年间王老五城隍庙演出《白逼宫》,把奸诈阴险的曹操演得出神入化,正巧县令也在看戏,见此奸臣大怒,下令衙役捉拿“曹操”,戏演完,王老五被抓到大堂审问。

王老五不慌忙的说:“请我来做啥?” 县令怒了:“大胆曹贼,堂上为何不参拜。

” 王老五理直气壮“我丞相为何参拜你一个县令”。

“你是假的”县令道。

“既然知道假的为何抓我?” 县令语塞。

这个故事成为了一个笑话流传开来。

这里的县令确定是入戏了,精彩的剧情变化让县令产生了同感和共鸣,戏份来源于生活又演绎生活,演得透彻和性情。

今天,同样的戏份一直在生活中上演,不过变化了裁体,简化了演戏的方式,如小品,相声,他们善于抓住大众的笑点、泪点,不停的煽情,为一个效果预先充足准备,使大众融入角色的期待、或担心、或愿景。

我每年看春节联欢晚会时,每每回家的小品都会牵挂我心,尽管小品剧情的角色未能回到家,但是还是完成了拜年的愿望,或者为更多的回家做好服务,传递了正能量。

在这样的社会大戏上演时,我愿意成为入戏的那个傻子。

这个世界有人演戏,自然就有人看戏,演戏的人如痴如醉,看戏的人隔雾看花。

看戏的人放缓了脚步,忘却了眼前生活的艰难和苦涩,精神了身体每个细胞。

这个世界愿意看演戏的看戏人还是居多。

每一个暮色四合的远古夜晚,舞台的灯光亮起,四周黑夜中数百双眼睛凝聚前台,耳旁大鼓的点声零落,出将的围布掀开,靓丽的嗓音传出,穿越到现代,馈赠了我们一段舒畅的时光。

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文学是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文学与艺术的关系从专业定义上讲,所谓文学,就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

而所谓艺术,则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

从属关系上讲,文学是一门艺术,但艺术绝不仅仅是文学。

如果说艺术是一条宽广长流的大河,那么文学就是其中的一条分支。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文学就是语言文化的艺术,扮演着艺术生活的主角,艺术的产生往往就需要坚实的文学做基础,就比如一部好的戏剧文化,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就需要有一本好的剧本,一部好的著作等等。

自然,要想拍出一部好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就需要一个优秀的剧作家、编剧、导演和演员。

但艺术不仅仅是文学,它却包含广泛,我的个人理解就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与事物都是艺术。

艺术本身就包含褒义,它可以说是人们精神和思想上的一种向往,是用行为和行动去美化一种事物的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太多的艺术了。

行为艺术;
思想艺术;
物体艺术...总之,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艺术,生活中存在着太多太多的艺术了,只不过我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去表演它罢了!从表现方式上讲,文学通常借助于文字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我认为,文学有“写,说,唱!”三种表现方式,“写”包含写小说,写诗歌,写论文等!“说”包括相声,小品,演讲,辩论等!而“唱”则有京剧,粤剧及诗词歌赋类的颂涌等!文学在社会运用中其实就是一种生产力。

比如说推销产品,要对方喜欢你的商品,你必定会在对方了解的基础上加以说服,这就是语言的说服性,而要达到对方购买的目的,必要有语言的激发性和鼓动性!而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包含文字和语言,它还包括各种可以表达个性的形式。

比如在墙壁上信手涂鸦,在树根上雕刻绘画,在舞台上灵身一跃,这些都是不借助于语言和文字的表现形式,说不定你一个不经意间的回眸,一个甜美的微笑,一个无心的举手投足,都是艺术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我认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比文学的表现形式丰富而精彩得多了。

从来源角度来讲,文学和艺术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文学和艺术的创作都是由人和物而引起的,都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

学的产生似乎应该产生于人对于自身的认识,个人觉得与其说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如说是在能够反观自身的神秘存在的过程中产生的。

因此,文学在最初的时候,更应该有着浓厚的宗教意味。

这也适合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审美观照的基本定义。

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就极为讨厌课堂上讲授的系统分析法,毕竟这种方法没有揭示文学自身的本质特征。

仅仅其中关于审美观照的一点还值得思考。

如果仅仅认识到文学作为劳动的产物,文学的生命力就不存在了。

因为对于物质的生产,艺术是没有起到任何直接作用的。

只有当人类在反观自身存在时,产生了对这个世界的神秘感受,发出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的疑问,或者我是怎么来的等等,文学就产生了。

最初的“杭育杭育”也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最无意识的运用而已。

扩展资料: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表达形式:语言、声音、文字、绘画、眼神、呼吸、肢体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

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

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

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

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

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

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

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艺术参考资料来源:-文学。

文学和艺术的区别?

  其实,文艺跟社会科学都是以一定经济作为基础的社会上层建筑,都是源于经济发展,也都作用于经济发展~~~~  比如,文艺复兴啊~~~就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要求把人们从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解放人性,人们开始学习科学知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自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文艺复兴时期也涌现了很多的艺术家,诗人,作家,科学家这些~~~  文艺是比较具象的一种思维的表现形式,比如,人们用文章,书画来表现他们的新思想,很直观;
而社会科学,则是抽象的思维表现形式,主要是对人类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研究,研究的东西是平时感觉摸不到的,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是又是实实在在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

  鲁迅曾经以“杭育杭育”诠释文学的起源,当然鲁迅先生并没有把这“杭育杭育”作为真正的文学作品,但“杭育杭育”似乎并不能称为文学,否则文学的概念似乎就陷于宽泛,陷于普罗大众化了。

毕竟“杭育杭育”并不能揭示文学的本质属性,而且也仅仅是一种人类不自觉的对语言的运用而已。

  文学的产生似乎应该产生于人对于自身的认识,个人觉得与其说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如说是在能够反观自身的神秘存在的过程中产生的。

因此,文学在最初的时候,更应该有着浓厚的宗教意味。

这也适合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审美观照的基本定义。

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就极为讨厌课堂上讲授的系统分析法,毕竟这种方法没有揭示文学自身的本质特征。

仅仅其中关于审美观照的一点还值得思考。

  如果仅仅认识到文学作为劳动的产物,文学的生命力就不存在了。

因为对于物质的生产,艺术是没有起到任何直接作用的。

只有当人类在反观自身存在时,产生了对这个世界的神秘感受,发出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的疑问,或者我是怎么来的等等,文学就产生了。

最初的“杭育杭育”也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最无意识的运用而已。

  从科学于文学(艺术)的对照中,我们似乎也能得到一个认识:科学和艺术分属于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一个是基于生存需要的,一个则是基于享受需要的。

两种需要以前者为基础,只有当前者获得满足之后,后者才会发挥作用。

不同的人对两者的需要层次不一样,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世界方面的差别。

  但从我们现时中却发现,目前人们似乎已经不再热衷于艺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相对的,这个富裕也和周围的人比较得出的)。

因此,尽管国人在智商方面非常出色,但已经缺乏足够的艺术想像力,这直接进一步恶化了物质带来的恶果。

当物质足够富裕的时候,艺术气质的缺乏导致了精神世界的空虚。

  因此,只有把文学艺术的起源定位于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会精神空虚的现实。

  文学与艺术的区别  作者: 才子盼佳人 联系作者  孟子曾说过五百年必有圣人出现。

孟子总结的是孟子以前的社会历史经验,孟子以前,伏羲、女娲、炎帝、黄帝、仓颉、尧、舜、禹、文王、周公、老子、孔子,那确实是一个圣贤辈出、星汉灿烂的历史时期。

  正是有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才缔造了世界人类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文明。

  孟子说过那句话之后,很不幸,孟子以后的两千年间,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圣人。

  这是汉代以后形成的文化框架与社会政治制度造成的。

  读孔子留下的书,说孔子说过的话,思想上必尊孔孟,言行上不许越轨,两千年间,千万文人,一个腔调,就是孔腔孔调,儒腔儒调,否则就是不尊孔,就是冒犯圣人。

  汉代以后逐渐形成的学而优则仕和唐代创造的科举制度,又对文人诱之以利。

两千年间的文人全成了动物园中笼子中的动物,喂之以食,束之以笼,驯而化之,去其本性,使之忘记本性,忘掉了文人本来应该有的面目,忘掉了文人本来应该担当的责任与使命。

  两千年可不是个短日子,若不是中间有佛教西来,有道家变身为宗教性的道教,中国人在精神旅途上早就饿死在了路上。

  中国必须再度产生圣人,再开创一个圣人辈出的历史时期。

这是复兴汉文化的基石。

否则,当代人文界叫唤的复兴汉文化,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等等,就只是空叫唤,就只是做梦。

  像我们经常讲的要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批判与扬弃一样,我们同样需要对“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化传统进行批判与扬弃。

两千年间的文化正好是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化,该革除的一定要革除,该洗涤的一定要洗涤,该继承的一定要继承。

要分清什么是真正的优秀文化遗产,什么是封建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提倡恢复汉文化,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但决不能打着这一旗号继承封建文化的糟粕。

  复兴汉文化,需要在文化上实现与孔子历史时期的直接对接,在文化上实现与远古圣贤文化时期的直接对接。

就是说需要跳过、摔开整个封建历史时期,跳过这不出圣人的漫长的两千年的历史岁月,与奠定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远古历史时期的文化实现对接。

  不需讳言,那是奴隶社会时期,甚至更远古,是原始社会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历史时期与奴隶社会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早已经死亡,不会在对现实社会制度造成影响与渗透。

不会像我们审视封建历史时期的文化时一样,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的阴影总还在试图侵入我们的现代社会机体。

  西方文艺复兴有过一个复兴对象,即复兴传统中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文艺,他们选择了古老的希腊文明,古老,模糊,有再创造的可能。

历史证明了他们在选择上的正确性。

  重开中华文化盛世,这已是国家与民族的人心所向,是民族精神的渴望,谁也不可能阻挡。

  向往中国也有一次文艺复兴,希望也以文艺复兴的形式,实现再创中华文化盛世的目标,也是“五四”以来文化上只破不立,破后必立的历史发展规律。

  我们选择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作为复兴对象?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是两千年来人们公认的三大文化高峰。

准确地讲是三大文学高峰。

文学与文化,有相同之处,更有区别。

我们今天更要强调它的区别之处。

文学属于文化,但只是文化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

文学的兴衰不能代表整体文化的兴衰。

  有这样一种解释,远古时候,有一块石头,石头上有字迹或刻画之痕,后来字迹模糊了,被风蚀掉了,没有人知道石头的价值了。

再后来,石头旁边长出了花草,花草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吸引了人们的着眼点即审美点,造成了人类审美价值及观念的转移,使石头成了陪衬,甚至被遮盖。

石头是文化,是文化的主体。

文学是花草,是旁出部分、边缘部分、后出部分。

文学的过分繁荣会遮盖文化主体,会遮盖文化的本来面目与价值。

  思想,哲学,文化,三位一体。

文化是对思想与哲学的文而化之。

思想与哲学离不开文化,也不存在完全脱离思想与哲学的文化。

漂离思想与哲学的那一部分文化,表现为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艺术对于文化主体来说,是漂离部分,旁出部分,溢出部分,边缘部分。

  我们需要对2000年以来,孔子以后,中华民族不发展哲学思想文化,只畸形地发展文化的漂离与旁出的那部分文学这一现象给以深刻反省。

我们需要适当地铲除文学与文人。

铲除文学,为突出文化主体。

铲除掉非文化意义上的文学,缺少文化含量与品质的文学。

这类文学正是产生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滥溢于明清,末流于当代。

铲除文人,就是铲除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他们之中相当一大部分人根本上缺少文化素养,根本不懂得文化的真实含义。

他们同他们写作的作品,是文化的旁出者,是文化的私生子,是非文化意义上的花草的产生地。

要做文人,就做远古文人,恢复远古文人的本来面目,本来责任担当。

否则皆在铲除之列,屈原、李白,杜甫在铲除之列,罗贯中,曹雪芹等等在铲除之列,当代所谓文人全在铲除之列。

  即使认为我们的文艺复兴只是文学艺术的复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也由于历史距离较近,过于清晰,其艺术成就过于完整,不再具有再创造的可能。

况且我们需要的是汉文化整体上的复兴,文化的复兴,同时是思想和哲学上的复兴。

从后者着眼,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汉代文化唐代文化宋代文化,都从根本处欠缺用来复兴的基础。

  复兴汉文化,选择出一个复兴对应**,我选择周代或商代,更倾向商代。

商代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和神秘的甲骨文化。

青铜以象胜,甲骨以《易》胜。

这里的“易”,是指《易经》。

有象有《易》,重象重《易》,是今天复兴商代文化的特有条件。

  不选择周代文化。

商文化尚祖,周文化尚天。

有相信人类自己还是相信天命的区别。

商文化粗犷,周文化细腻,风格上的差异显示出商文化的创生性、原生性,商文化处在创生阶段;
周文化处在完成阶段。

商、周文化一脉而有异。

  不选择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是一个思想文化哲学百家争鸣**,很适合原创思想、文化、哲学产生,但以孔子、老子为主的儒、道两家文化,已经有了影响其后2000年历史的巨大的结果。

我们需要的不是重复与模仿,而是再度创造与创新。

我们更需要研究老子是怎样成为老子的,孔子是怎样成为孔子的,他们学术思想源泉在哪里,是什么,惟有这样才能够再度产生圣人。

我提出复兴商文化,正是看出孔子思想源头是商代。

孔子身前曾经长期游历中原寻求商文化,没有寻到,退一步才研究周文化。

当今商代文物大量出土,足够成为产生并形成思想哲学文化的材料和源头。

况且我们提出复兴商文化,只是以商文化做一个代表,它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与文化发祥过程,实质是中华民族上古文明的创造性。

  中华民族文化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0世纪末,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学者们以预言家的姿态向国人预言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

这是什么预言?与儿童的天真幻想一样。

21世纪将是什么世纪?不错,是一个文化世纪。

是一个权力文化世纪,是一个文化发展受权力操纵的世纪。

是一个以强权为背景为依托的文化侵略世纪。

由于以强权为背景,不可能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和互补,在强权背景下,只会是东方文化失语。

由此可以断言,21世纪不仅不是东方文化世纪,反而是东方文化加速西化的世纪。

已经过去的20世纪,20世纪之前的几个世纪,只是这场西化的序曲。

21世纪与22世纪才将是全盘西化的时候。

要到23世纪,东方文化才有出头之日。

300年,时间很短也很长,清朝300年就是一闪过去的。

时至今日,一个少数民族的统治早已结束了,结束100年了,仍有多少人多少文人多少学者多少文学作品、影视剧作品在为其延续香火似的歌功颂德。

汉文化被同化到这种地步?一个民族的文化脆弱到这种地步?经历过21和22世纪之后,西方文化进入到中国的时间也将是300年500年,到那时候汉文化会是什么情景?  再创圣贤辈出**,恢复汉文化根本,才能够恢复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东方永不倒下的文化巨人的特性。

这是现代中国数代文化人必须肩负的责任。

  开创圣贤辈出**,与上古文明实现对接,就需要在思想哲学文化等方面跨越孔子与老子这两个圣人,跨越这两坐文化高峰。

首先要敢于与他们站齐,与他们并立,有这样的胆略与勇气,有等高的学识与成就。

并且要能够高于他们,才能够跨越他们。

西方一代一代文化圣贤,都这么做,才创造并保持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思想哲学文化上的不断进步。

中国圣人已经断代了2000年,要再出圣人,就需要付出更多更艰巨的努力。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