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晚年诗歌-穆旦晚年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2023-07-07
35 阅读

穆旦的诗集有哪些?

穆旦的诗集有:《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穆旦诗文集》(1996);
《冬》。

其他的代表作有《爱情》、《理想》、《友谊》、《春》、《流吧,长江的水》、《赞美》、《理智和感情》、《停电之后》、《智慧之歌》、《哀悼》、《玫瑰之歌》、《奉献》、《童年》、《春天和蜜蜂》、《听说我老了》、《春底降临》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五月》等。

相关评价穆旦诗作的艺术风格、诗学传统、思想倾向和文学史意义,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诗人和评论家较为深入地讨论着,并被介绍到英语文学界。

诗人、翻译家王佐良认为“无论如何,穆旦是到达中国诗坛的前区了,带着新的诗歌主题和新的诗歌语言,只不过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迟迟地不来接近他罢了”。

王佐良还谈到了穆旦晚年的诗作,认为诗人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无可企及的诗才。

他认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

穆旦:诗8首

穆旦对爱情的态度是理性、冷峻的。

和中国传统歌颂爱情的“坚如磐石”“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坚定、永恒的品质不同,穆旦的这首《诗八首》对爱情的善变、欺骗、虚伪、疯狂(非理性)、以及最终的必然分离进行了刻画。

这首诗,实则透出洞察人性而生出的悲凉。

诗人对爱情持冷峻的看法其实就是对人性持冷峻的看法。

诗八首 穆旦 1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哎,那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

我们相隔如重山! 
从这自然底蜕变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2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 
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 
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 
这时候就听见我的主暗笑, 
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 
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 
它和青草一样地呼吸, 
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 
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智慧底殿堂, 
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
 
你我的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

 
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而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 
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那窒息我们的 
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 
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 
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 
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

 
那移动了景物的移动我底心, 
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

 
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 
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 
一切在它底过程中流露的美, 
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

 

相同和相同溶为疲倦, 
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
 
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 
我驱使自己在那上面旅行。

 
他存在,听我底使唤, 
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 
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 
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

 

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 
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 
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 
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 
呵,在你底不能自主的心上, 
你底随有随无的美丽形象, 
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 
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 

再没有更近的接近, 
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
 
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 
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

 
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 
而赐生我们的巨树永青, 
它对我们不仁的嘲弄 
(和哭泣)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

穆旦简介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与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

出生于天津。

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金庸拆的是名)之名。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

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2年2月投笔从戎,24岁的穆旦响应国民政府“青年知识分子入伍”的号召,以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在副总司令杜聿明兼任军长的第5军司令部,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

同年5月至9月,亲历滇缅大撤退,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于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穿山越岭,扶病前行,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

1945年创办沈阳《新报》,任主编。

1945年9月,根据入缅作战的经历,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森林之魅 ——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 1946)) 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

1948年,在FAO(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救济署)和美国新闻处工作。

1949年8月,自费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

1949年12月,穆旦在佛罗里达州与正在生物系留学的周与良结婚。

1952年6月30日 [1] 
毕业,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53年初,自美国回到天津,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

1958年,穆旦被指为历史反革命,调图书馆和洗澡堂,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

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一举创作了《智慧之歌》《停电之后》《冬》等近30首作品。

1976年3月31日右腿股骨颈折断。

1977年2月26日春节期间,穆旦于凌晨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59岁。

死前,穆旦在《冥想》的诗中道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 “而如今突然面对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

”。

直到八十年代,九叶诗派像出土文物般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穆旦身上这种现代主义传统才开始被人们广泛开掘,不断吸收。

穆旦早年的《春》代表了他年轻时对那个年代的思考,我们知道穆旦晚年也写了一首同名诗作《春》,这首诗和...。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