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智慧古语(关于智慧的古语)

2023-07-08
25 阅读

文言文表示智慧的词语

1. 表示 智慧 的 成语 表示 智慧 的 成语有 1. 【百龙之智】:龙:公孙龙,战国时人,著有《公孙龙子》。

一百个公孙龙的智慧。

形容非常聪明。

2. 【不测之智】:测:估计;
智:才智,智慧。

不可估计的才智。

形容智高才广。

3.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智慧,见识。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4.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智:智慧,见识。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同“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5. 【才疏智浅】:才:才能;
疏:稀少;
智:智慧。

才识不高,智力短浅。

用作自谦之词。

6. 【才智过人】:才能智慧都胜过一般人。

7. 【材高知深】:材:通“才”。

知:通“智”。

才能出众,智慧高超。

8. 【聪慧绝伦】:绝伦:同类中无可比拟者。

指十分聪明智慧。

9. 【聪明睿达】:聪明:聪敏有智慧。

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

10. 【聪明睿知】:聪明:聪敏有智慧。

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

11. 【殚智竭力】:殚:竭尽。

用尽智慧和力量。

12. 【殚智竭虑】:用尽智慧,竭力谋虑。

13. 【负薪之资】:负薪:背柴草,旧指地位低微的人;
资:资质,指智慧,能力。

指卑贱者的资质。

14. 【高世之智】:高世:超过世人;
智:智慧,才智。

具有超出世人的才智。

形容才智非凡。

15. 【积思广益】:指集中众人的智慧,可使效果更大更好。

16. 【集思广益】:集:集中;
思:思考,意见;
广:扩大。

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17. 【教一识百】:形容具有特殊的才能、智慧。

18. 【竭智尽力】:用尽智慧和力量。

19. 【矜愚饰智】:装作有智慧,在愚人面前夸耀自己。

20. 【矜智负能】:矜:夸耀。

夸耀智慧和才能。

21. 【经一失,长一智】:经:经历;
智:智慧,聪明。

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情,就能增长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22. 【绝圣弃知】:绝:断绝;
圣:智慧;
弃:舍去,抛开;
知:通“智”,智慧。

指摒弃聪明智巧,回归天真纯朴。

23. 【绝圣弃智】:圣、智:智慧,聪明。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24. 【姱容修态】:姱:美好;
修:长远;
态:志向。

美丽的容貌,长远的智慧。

25. 【没魂少智】:智:智慧。

形容失魂落魄的样子。

26. 【明镜不疲】:明亮的镜子不为频繁地照人而疲劳。

比喻人的智慧不会因使用而受损害。

27. 【人多智广】:人多智慧也多。

用来强调人多出智慧。

28. 【人各有能有不能】:人人都有做得了做不了的事。

比喻人的才能智慧总是各有长短。

29.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30. 【施谋用智】:智:智慧,计谋。

运用策略计谋。

31. 【饰智矜愚】:装作有智慧而在无知者面前夸耀。

32. 【双修福慧】:修:善。

福德和智慧都修行到了。

指既有福,又聪明。

33. 【私智小惠】:个人的智慧和小聪明。

指带有片面性而又自以为是的聪明。

34. 【私智小慧】:私:个人的;
慧:智慧。

个人的智慧和小聪明。

指带有片面性而又自以为是的聪明。

35. 【醍醐灌顶】: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

用纯酥油浇到头上。

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也形容清凉舒适。

36. 【悉心毕力】:悉心:尽心;
毕力:尽力。

竭尽智慧和力量。

37. 【悉心竭力】:悉心:尽心;
竭力:用尽全力。

竭尽智慧和力量。

38. 【悉心竭虑】:悉心:尽心;
竭:尽。

用尽全力。

竭尽智慧和力量。

39. 【悉心戮力】:悉心:尽心;
戮力:用尽全力。

竭尽智慧和力量。

40. 【虚室上白】:虚:使空虚;
室:指心;
白:指道。

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

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

41. 【虚室生白】:虚:使空虚;
室:指心;
白:指道。

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

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

2. 表示 智慧 的 成语 表示 智慧 的 成语有 【百龙之智】:龙:公孙龙,战国时人,著有《公孙龙子》。

一百个公孙龙的智慧。

形容非常聪明。

【不测之智】:测:估计;
智:才智,智慧。

不可估计的才智。

形容智高才广。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智慧,见识。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智:智慧,见识。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同“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才疏智浅】:才:才能;
疏:稀少;
智:智慧。

才识不高,智力短浅。

用作自谦之词。

【才智过人】:才能智慧都胜过一般人。

【材高知深】:材:通“才”。

知:通“智”。

才能出众,智慧高超。

【聪慧绝伦】:绝伦:同类中无可比拟者。

指十分聪明智慧。

【聪明睿达】:聪明:聪敏有智慧。

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

【聪明睿知】:聪明:聪敏有智慧。

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

【殚智竭力】:殚:竭尽。

用尽智慧和力量。

【殚智竭虑】:用尽智慧,竭力谋虑。

【负薪之资】:负薪:背柴草,旧指地位低微的人;
资:资质,指智慧,能力。

指卑贱者的资质。

【高世之智】:高世:超过世人;
智:智慧,才智。

具有超出世人的才智。

形容才智非凡。

【积思广益】:指集中众人的智慧,可使效果更大更好。

【集思广益】:集:集中;
思:思考,意见;
广:扩大。

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教一识百】:形容具有特殊的才能、智慧。

【竭智尽力】:用尽智慧和力量。

【矜愚饰智】:装作有智慧,在愚人面前夸耀自己。

【矜智负能】:矜:夸耀。

夸耀智慧和才能。

【经一失,长一智】:经:经历;
智:智慧,聪明。

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情,就能增长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绝圣弃知】:绝:断绝;
圣:智慧;
弃:舍去,抛开;
知:通“智”,智慧。

指摒弃聪明智巧,回归天真纯朴。

【绝圣弃智】:圣、智:智慧,聪明。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姱容修态】:姱:美好;
修:长远;
态:志向。

美丽的容貌,长远的智慧。

【没魂少智】:智:智慧。

形容失魂落魄的样子。

【明镜不疲】:明亮的镜子不为频繁地照人而疲劳。

比喻人的智慧不会因使用而受损害。

【人多智广】:人多智慧也多。

用来强调人多出智慧。

【人各有能有不能】:人人都有做得了做不了的事。

比喻人的才能智慧总是各有长短。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施谋用智】:智:智慧,计谋。

运用策略计谋。

【饰智矜愚】:装作有智慧而在无知者面前夸耀。

【双修福慧】:修:善。

福德和智慧都修行到了。

指既有福,又聪明。

【私智小惠】:个人的智慧和小聪明。

指带有片面性而又自以为是的聪明。

【私智小慧】:私:个人的;
慧:智慧。

个人的智慧和小聪明。

指带有片面性而又自以为是的聪明。

【醍醐灌顶】: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

用纯酥油浇到头上。

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也形容清凉舒适。

【悉心毕力】:悉心:尽心;
毕力:尽力。

竭尽智慧和力量。

【悉心竭力】:悉心:尽心;
竭力:用尽全力。

竭尽智慧和力量。

【悉心竭虑】:悉心:尽心;
竭:尽。

用尽全力。

竭尽智慧和力量。

【悉心戮力】:悉心:尽心;
戮力:用尽全力。

竭尽智慧和力量。

【虚室上白】:虚:使空虚;
室:指心;
白:指道。

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

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

【虚室生白】:虚:使空虚;
室:指心;
白:指道。

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

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

3. 中国古代关于智慧的文言文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 *** 亚 中国古代关于智慧的文言文【篇一:中国古代关于智慧的文言文】1、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1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2、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13、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

14、一寸光阴一寸金。

15、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1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1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0、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2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2、万物兴歇皆自然。

2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2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2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8、天若有情天亦老。

2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0、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32、山重水复疑无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3623830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3、山外青山楼外楼。

3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文言文智慧

1. 中国古代关于智慧的文言文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 *** 亚 中国古代关于智慧的文言文【篇一:中国古代关于智慧的文言文】1、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1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2、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13、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

14、一寸光阴一寸金。

15、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1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1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0、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2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2、万物兴歇皆自然。

2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2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2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8、天若有情天亦老。

2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0、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32、山重水复疑无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3623830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3、山外青山楼外楼。

3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2. 古文中有什么字是聪明智慧的意思 1、慧 读音:huì 意思:聪明,有才智。

出自:《说文》:慧,儇也。

意思是慧就是精明。

如:聪慧、智慧、颖慧、慧黠(聪明而狡猾) 2、睿 读音:ruì 意思:明智、智慧、通达、英明。

出:《玉篇》睿,智也,明也,圣也。

意思是睿就是明智、智慧、英明。

如:睿圣(聪明通达,明晓事理);
睿希(神明的希望);
睿日(神圣的太阳);
睿化(圣明的教化);
睿祖(神圣的祖先);
睿姿(指圣明的资质);
睿思(圣明的思虑);
睿性(圣明的天性);
睿岳(比喻深广的恩德);
睿明(智慧;
明智)。

3、贤 读音:xián 意思:贤,古文臤,臣为顺从的眼睛,又为能干的(右)手;
后加上贝。

本义:善良、劳累、多财。

现指有德行的;
有才能的。

出自:东汉·许慎《说文》贤,多才也。

意思是贤就是多才的。

如:贤圣(圣贤);
前贤(有才德的前辈);
先贤(已去世的有才德的人);
圣贤(圣人和贤人) 4、聪 读音:cōng 意思:心思灵敏,聪明,有才智 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

意思是瞻今年已经八岁,聪慧可爱。

如:聪哲(聪明多智);
聪明自误(天资聪明的人,反被聪明所误);
聪智(指聪明而有才智) 5、聪 读音:zhì 意思:聪明,智力强。

如:智力、智慧、智商、智育、智能、智谋、机智、理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慧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贤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睿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聪 3. 有关青少年智慧的文言文,及注释、翻译 我个人比较喜欢三国志里面的几个小故事,比较短,不过挺有意思。

一个是12岁的虞翻的故事,还有两个比较知名,是曹冲的故事。

如果楼主是三国迷可以看看:) (1) 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也,吴书曰:翻少好学,有高气。

年十二,客有候其兄者,不过翻,翻追与书曰:「仆闻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针,过而不存,不亦宜乎!」客得书奇之,由是见称。

译文: 虞翻字仲翔,是会籍馀姚人。

三国志吴书中记载:虞翻从小好学,有读书人的狂傲气质。

十二岁的时候,有客人问候其兄长,却没有会见虞翻。

虞翻后来给客人写信道:我听说琥珀不会吸引腐烂的草芥(含水分所以不会被静电吸引),磁铁不会吸引能弯曲的针(金银质的针质地比铁软,不会被磁铁吸引),你对我过而不见,也是很合情合理的。

客人见到信后非常惊奇。

因此能看出虞翻的机敏以及对书本知识的灵活应用。

(2)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 曹冲画像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曹操)听了,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3) 国多事,用刑严重。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

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

”一无所问。

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

凡应罪戳,而为冲微所辩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

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译文: 汉末之时,战乱频繁,统治者常常采用严刑峻法来约束人民。

一次曹操的马鞍在仓库被老鼠咬了,守卫仓库的官吏们认为这下必死无疑,商议着要把自己绑了去自首,但还是很害怕免不了死罪。

曹冲为人仁厚,通情达理,知道了这件事后,就让他们先等几天。

曹冲拿刀弄破自己的衣服,看起来像是被老鼠咬破的,又假装很失意,脸上显现出发愁的样子。

曹操见了问他,他就说:“世俗的人认为衣服被老鼠咬破,对衣服的主人不吉利,现在我的衣服也被咬了,所以发愁。

”曹操说:“这是胡说,不要担心。

”不久曹操听说了马鞍被咬的事,就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放在身边都被咬了,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

”于是没有追究这件事。

还有很多犯下罪过的人,按照刑法应该被处死,都依靠曹冲的辩解得到了宽大处理。

曹操把这些事情对大臣们说,表示有意传位于曹冲。

4. 关于古代聪颖少年的文言文 伤仲永 shangzhongyong(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5. 古代儿童聪明的文言文 1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 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 2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 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 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 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 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足叔)□(足昔)。

3 锺毓、锺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锺繇曰:「可令二子来。

」于 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 「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 4 锺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 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 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 柳宗元《童区寄传》 ?si=2。

6. 朗朗上口的文言文,具有大智慧 提供参考—— 苟有闻名者,以为追随者众,遂投新闻节目,以为名。

出,众人不视之,唯独乐,吾之名闻也,声播四野矣。

则散发于见者,赞为自号,自娱自乐,何其倥偬哉?出名为王,闻之及四野,而其力不足以播之,乃自宣称己之合,视众人之智如敝屣,玩智之戏而不自觉察,悲呼! 若有之名,亦无人理之。

然自得于心,不明其处,不知其向,众之法吾之法,他之技吾之技,仿效而行,沾沾自喜而以为明,其暗何其多哉?非其理不明,非其时不兴,非其技不用,乃其心蒙蔽,难以自察者也。

吾深不以为然,静处一隅,独思而行,皆不效也。

其道不明,次知者大笑之,上知者以为然,低知者仿而效之而不及,奋臂而呼,其渊之深而不自明,是以为不止,不止而滞,邪气入之,是为妖艳。

上知者,实其力而行,然汗流如注,耗时阵阵,诱之惑之多矣,虽有黄金万两而不取,明其力也。

若夫取而使之,动而达之,千丈高楼,亦何其危哉?根基之不牢,其出而突,必坏于根,非其上倒也,乃其根溃之。

是以,实者乃实,虚者为虚,混而乱之,是为偏道,道之不畅,其行不远。

故,“没有实力的出名”,演绎其技,明者以为鄙,视为丑,民之知不可掩而行之。

重其性,顺其道,合于业,岂有不兴之理哉? 。

文言文表示智慧的词语

1. 表示 智慧 的 成语 表示 智慧 的 成语有 1. 【百龙之智】:龙:公孙龙,战国时人,著有《公孙龙子》。

一百个公孙龙的智慧。

形容非常聪明。

2. 【不测之智】:测:估计;
智:才智,智慧。

不可估计的才智。

形容智高才广。

3.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智慧,见识。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4.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智:智慧,见识。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同“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5. 【才疏智浅】:才:才能;
疏:稀少;
智:智慧。

才识不高,智力短浅。

用作自谦之词。

6. 【才智过人】:才能智慧都胜过一般人。

7. 【材高知深】:材:通“才”。

知:通“智”。

才能出众,智慧高超。

8. 【聪慧绝伦】:绝伦:同类中无可比拟者。

指十分聪明智慧。

9. 【聪明睿达】:聪明:聪敏有智慧。

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

10. 【聪明睿知】:聪明:聪敏有智慧。

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

11. 【殚智竭力】:殚:竭尽。

用尽智慧和力量。

12. 【殚智竭虑】:用尽智慧,竭力谋虑。

13. 【负薪之资】:负薪:背柴草,旧指地位低微的人;
资:资质,指智慧,能力。

指卑贱者的资质。

14. 【高世之智】:高世:超过世人;
智:智慧,才智。

具有超出世人的才智。

形容才智非凡。

15. 【积思广益】:指集中众人的智慧,可使效果更大更好。

16. 【集思广益】:集:集中;
思:思考,意见;
广:扩大。

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17. 【教一识百】:形容具有特殊的才能、智慧。

18. 【竭智尽力】:用尽智慧和力量。

19. 【矜愚饰智】:装作有智慧,在愚人面前夸耀自己。

20. 【矜智负能】:矜:夸耀。

夸耀智慧和才能。

21. 【经一失,长一智】:经:经历;
智:智慧,聪明。

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情,就能增长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22. 【绝圣弃知】:绝:断绝;
圣:智慧;
弃:舍去,抛开;
知:通“智”,智慧。

指摒弃聪明智巧,回归天真纯朴。

23. 【绝圣弃智】:圣、智:智慧,聪明。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24. 【姱容修态】:姱:美好;
修:长远;
态:志向。

美丽的容貌,长远的智慧。

25. 【没魂少智】:智:智慧。

形容失魂落魄的样子。

26. 【明镜不疲】:明亮的镜子不为频繁地照人而疲劳。

比喻人的智慧不会因使用而受损害。

27. 【人多智广】:人多智慧也多。

用来强调人多出智慧。

28. 【人各有能有不能】:人人都有做得了做不了的事。

比喻人的才能智慧总是各有长短。

29.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30. 【施谋用智】:智:智慧,计谋。

运用策略计谋。

31. 【饰智矜愚】:装作有智慧而在无知者面前夸耀。

32. 【双修福慧】:修:善。

福德和智慧都修行到了。

指既有福,又聪明。

33. 【私智小惠】:个人的智慧和小聪明。

指带有片面性而又自以为是的聪明。

34. 【私智小慧】:私:个人的;
慧:智慧。

个人的智慧和小聪明。

指带有片面性而又自以为是的聪明。

35. 【醍醐灌顶】: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

用纯酥油浇到头上。

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也形容清凉舒适。

36. 【悉心毕力】:悉心:尽心;
毕力:尽力。

竭尽智慧和力量。

37. 【悉心竭力】:悉心:尽心;
竭力:用尽全力。

竭尽智慧和力量。

38. 【悉心竭虑】:悉心:尽心;
竭:尽。

用尽全力。

竭尽智慧和力量。

39. 【悉心戮力】:悉心:尽心;
戮力:用尽全力。

竭尽智慧和力量。

40. 【虚室上白】:虚:使空虚;
室:指心;
白:指道。

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

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

41. 【虚室生白】:虚:使空虚;
室:指心;
白:指道。

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

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

2. 表示 智慧 的 成语 表示 智慧 的 成语有 【百龙之智】:龙:公孙龙,战国时人,著有《公孙龙子》。

一百个公孙龙的智慧。

形容非常聪明。

【不测之智】:测:估计;
智:才智,智慧。

不可估计的才智。

形容智高才广。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智慧,见识。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智:智慧,见识。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同“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才疏智浅】:才:才能;
疏:稀少;
智:智慧。

才识不高,智力短浅。

用作自谦之词。

【才智过人】:才能智慧都胜过一般人。

【材高知深】:材:通“才”。

知:通“智”。

才能出众,智慧高超。

【聪慧绝伦】:绝伦:同类中无可比拟者。

指十分聪明智慧。

【聪明睿达】:聪明:聪敏有智慧。

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

【聪明睿知】:聪明:聪敏有智慧。

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

【殚智竭力】:殚:竭尽。

用尽智慧和力量。

【殚智竭虑】:用尽智慧,竭力谋虑。

【负薪之资】:负薪:背柴草,旧指地位低微的人;
资:资质,指智慧,能力。

指卑贱者的资质。

【高世之智】:高世:超过世人;
智:智慧,才智。

具有超出世人的才智。

形容才智非凡。

【积思广益】:指集中众人的智慧,可使效果更大更好。

【集思广益】:集:集中;
思:思考,意见;
广:扩大。

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教一识百】:形容具有特殊的才能、智慧。

【竭智尽力】:用尽智慧和力量。

【矜愚饰智】:装作有智慧,在愚人面前夸耀自己。

【矜智负能】:矜:夸耀。

夸耀智慧和才能。

【经一失,长一智】:经:经历;
智:智慧,聪明。

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情,就能增长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绝圣弃知】:绝:断绝;
圣:智慧;
弃:舍去,抛开;
知:通“智”,智慧。

指摒弃聪明智巧,回归天真纯朴。

【绝圣弃智】:圣、智:智慧,聪明。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姱容修态】:姱:美好;
修:长远;
态:志向。

美丽的容貌,长远的智慧。

【没魂少智】:智:智慧。

形容失魂落魄的样子。

【明镜不疲】:明亮的镜子不为频繁地照人而疲劳。

比喻人的智慧不会因使用而受损害。

【人多智广】:人多智慧也多。

用来强调人多出智慧。

【人各有能有不能】:人人都有做得了做不了的事。

比喻人的才能智慧总是各有长短。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施谋用智】:智:智慧,计谋。

运用策略计谋。

【饰智矜愚】:装作有智慧而在无知者面前夸耀。

【双修福慧】:修:善。

福德和智慧都修行到了。

指既有福,又聪明。

【私智小惠】:个人的智慧和小聪明。

指带有片面性而又自以为是的聪明。

【私智小慧】:私:个人的;
慧:智慧。

个人的智慧和小聪明。

指带有片面性而又自以为是的聪明。

【醍醐灌顶】: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

用纯酥油浇到头上。

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也形容清凉舒适。

【悉心毕力】:悉心:尽心;
毕力:尽力。

竭尽智慧和力量。

【悉心竭力】:悉心:尽心;
竭力:用尽全力。

竭尽智慧和力量。

【悉心竭虑】:悉心:尽心;
竭:尽。

用尽全力。

竭尽智慧和力量。

【悉心戮力】:悉心:尽心;
戮力:用尽全力。

竭尽智慧和力量。

【虚室上白】:虚:使空虚;
室:指心;
白:指道。

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

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

【虚室生白】:虚:使空虚;
室:指心;
白:指道。

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

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

3. 中国古代关于智慧的文言文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 *** 亚 中国古代关于智慧的文言文【篇一:中国古代关于智慧的文言文】1、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1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2、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13、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

14、一寸光阴一寸金。

15、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1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1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0、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2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2、万物兴歇皆自然。

2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2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2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8、天若有情天亦老。

2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0、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32、山重水复疑无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3623830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3、山外青山楼外楼。

3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智慧文言文

1. 中国古代关于智慧的文言文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 *** 亚 中国古代关于智慧的文言文【篇一:中国古代关于智慧的文言文】1、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1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2、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13、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

14、一寸光阴一寸金。

15、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1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1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0、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2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2、万物兴歇皆自然。

2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2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2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8、天若有情天亦老。

2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0、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32、山重水复疑无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3623830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3、山外青山楼外楼。

3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2. 有关青少年智慧的文言文,及注释、翻译 我个人比较喜欢三国志里面的几个小故事,比较短,不过挺有意思。

一个是12岁的虞翻的故事,还有两个比较知名,是曹冲的故事。

如果楼主是三国迷可以看看:) (1) 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也,吴书曰:翻少好学,有高气。

年十二,客有候其兄者,不过翻,翻追与书曰:「仆闻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针,过而不存,不亦宜乎!」客得书奇之,由是见称。

译文: 虞翻字仲翔,是会籍馀姚人。

三国志吴书中记载:虞翻从小好学,有读书人的狂傲气质。

十二岁的时候,有客人问候其兄长,却没有会见虞翻。

虞翻后来给客人写信道:我听说琥珀不会吸引腐烂的草芥(含水分所以不会被静电吸引),磁铁不会吸引能弯曲的针(金银质的针质地比铁软,不会被磁铁吸引),你对我过而不见,也是很合情合理的。

客人见到信后非常惊奇。

因此能看出虞翻的机敏以及对书本知识的灵活应用。

(2)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 曹冲画像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曹操)听了,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3) 国多事,用刑严重。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

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

”一无所问。

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

凡应罪戳,而为冲微所辩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

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译文: 汉末之时,战乱频繁,统治者常常采用严刑峻法来约束人民。

一次曹操的马鞍在仓库被老鼠咬了,守卫仓库的官吏们认为这下必死无疑,商议着要把自己绑了去自首,但还是很害怕免不了死罪。

曹冲为人仁厚,通情达理,知道了这件事后,就让他们先等几天。

曹冲拿刀弄破自己的衣服,看起来像是被老鼠咬破的,又假装很失意,脸上显现出发愁的样子。

曹操见了问他,他就说:“世俗的人认为衣服被老鼠咬破,对衣服的主人不吉利,现在我的衣服也被咬了,所以发愁。

”曹操说:“这是胡说,不要担心。

”不久曹操听说了马鞍被咬的事,就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放在身边都被咬了,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

”于是没有追究这件事。

还有很多犯下罪过的人,按照刑法应该被处死,都依靠曹冲的辩解得到了宽大处理。

曹操把这些事情对大臣们说,表示有意传位于曹冲。

3. 做事、成功、在于、思考、智慧在古文是什么意思 做事--谋:“谋求”,“在其职谋其政”成功--成:古文一般用成来表示成功,“大功告成”,“事成矣”“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等在于--在:也是表示在于,六国论当中第一句话提到六国破灭的因素,“非兵不利、战不胜,弊在赂秦”。

思考--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智慧--敏:其实这个比较多,因为智慧这词很常用,常见有:谋、睿、智,等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成为--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超越--这个少见有固定的,也较少用,一般有--盖、凌:“武功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
“凌驾”。

三楼说得有道理。

我根据自己所知道的提供一点信息给你,献丑了。

更多的需要自己慢慢研究咯……。

4. 智慧善良是哪个古文 智慧(狭义的),它是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

智慧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

与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终极功能,与“形而上谓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智力是“形而下谓之器”。

智慧使我们做出导致成功的决策,有智慧的人称为智者。

善良,汉语词汇。

心地纯洁,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

亦指和善而不怀恶意的人。

5. 有关于古代先哲智慧故事的古文 谢道韫身出名门,系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女。

王谢世家,在魏晋南北朝那是响当当的字号。

即使在门阀林立的东晋,王谢两门也自视极高,婚嫁除了入宫攀龙附凤以外,都只在两族之内进行。

他们两家在晋朝消亡之后仍是风光不减,直到梁武帝时大枭雄侯景向两族求婚被拒绝遂视此为平生恨事,最后造反时顺便将王谢两族彻底诛绝。

王谢的数代风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刘禹锡的一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后人怀咏。

谢道韫还是个小MM的时候就相当了得。

一次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谢安大赞其雅人深致。

不要小看这一赞,谢安何等样人,不说他在淝水之战中的镇定气度,也不说他权谋机变的高超政治手段或者是一心只想归隐的澹泊心态,只说后世的诗仙李太白向来眼高于顶,有着天子呼来不上来的狂气,然而他生平唯一服膺的人就是这个东山不出的谢安石。

其时天下号称名士的何止千万,能得谢安一赞几乎可以藉此荣耀终身。

另一则故事就更经典了,一次冬日谢氏家族聚会,正赶上大雪鹅毛般片片落下,谢安于温酒赏雪之余,雅兴大发,问在座的谢氏后辈,飘飘大雪何所似?谢道韫的堂哥谢明接口:“撒盐空中差可拟。

”(这位老兄空中撒盐何故,难道想人工降雪?:))。

谢道韫马上微哂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简单一句,谢道韫的诗情才气相比她堂哥何啻宵壤!谢安大声称善,夸奖道韫敏慧过人。

曹冲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

他的几个儿子,文功武略,各有卓越之处,而他最喜爱的,首推曹冲。

古代所谓神童,以语言天赋突出的居多,曹冲却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

曹冲七岁时以等量置换的办法称大象体重,不但震惊了当时之众,也流传千古,成为最经典的儿童智力启蒙故事之一。

还有一个典故:孙权曾送来一只漂亮的雉鸡。

曹操想观赏雉鸡舞蹈,但使尽办法,这珍禽就是不鸣不舞,让人徒叹奈何。

曹冲想出一个办法,让人制作一面大镜,摆在雉鸡面前。

那雉鸡于镜中看到同类,起了争胜之心,当即舞将起来,这一下对镜成双,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体现了曹冲的智慧,还表现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

一次,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

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

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

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

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

” 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道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

据说,每当曹冲见到当刑者,总要上去寻问是否冤枉,是否处理过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设法为之救命或减刑;
每当见到那些勤奋而能干的官吏因小过或失误而触犯法律,他都要亲自到曹操那里说情,请求父王宽大。

史书称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

——这种悲悯宽厚的气质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简直催人泪下。

可恨天道难测。

上苍把智慧慷慨地赋予曹冲,却又残酷地掠走他的生命。

建安十三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突患大病而亡,据后人推断,可能是“绞肠痧”。

曹冲的夭折,留给历史一道残缺的美丽,留给后人一份遗憾的叹息。

也许上天的深远用意,非我等凡胎肉眼所能看穿。

曹冲死后,曹操悲痛万分,曹丕来宽慰他,曹操说道:“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又是你们的大幸。

”曹丕即位后,也经常对臣下说:“若使仓舒(曹冲之字)在,我亦无天下。

” 可见,曹冲之死,客观上为曹丕争夺王位扫除了最大障碍。

才高八斗的曹植,力能搏虎的曹彰,都在争当曹操继承人的交锋中郁郁而终。

假使曹冲活着,以他的仁慈,在与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争斗中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又有谁能够预料呢? 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这段关于路边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世说新语》上。

这个哲理味浓郁的小故事,让我们毫不犹豫地将王戎划在神童的圈子里。

如果说曹冲的天分在于解决问题,那么王戎的天分则在于观察总结。

历史上的王戎是个很难下定义的人物,简直具有典型的性格分裂症状。

《世说新语》里有关他的条款还有许多,摘列一二,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1,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

(王戎在其侄子结婚时送过一件单衣,后来数次讨还) 2,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

契书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

(王戎作司徒的时候富了起来,一到天黑就和老婆关起门来数钱) 3,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王戎家的李子树品种优良,卖的时候怕别人引进,先把核钻破) 4,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

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

10句醍醐灌顶的古话

一、宵行者能无为奸,而不能令狗无吠也。

出处:《战国策·韩策》 释义:走夜路的人,尽管可以恪守自律,不作奸犯科,却仍然没有办法让巷子里的狗不对着自己乱叫。

比喻:人可以恪守自律,但却不能阻止别人的对自己的议论。

二、善游者溺,善骑者堕。

出处:《淮南子·道训》 释义:善于游泳的人容易溺水,善于骑马的人容易摔下马而受损。

比喻:因为自己的本事而有恃无恐的人,往往容易因为这个本事惹祸上身。

图片 三、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

出处:汉·刘向《说苑·建本》 释义:水里的鱼是依赖于水的力量才能游动,天上的鸟是乘借着风的力量才能飞翔,地上的花草树木是伴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生长。

比喻:想要获得成功一定要利用好有利的条件和时机。

四、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出处:《孔子家语·在厄》 释义:芝兰扎根生长在森林的深处,但是它并不因为没人观赏就不散发自己迷人的芬芳。

比喻:德高的人不因没有人看见而变节。

图片 五、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

出处:宋·林逋《省心录》 释义:耳朵不去探听别人的是非过错,眼睛不去盯着别人的人长人短,嘴巴不议论别人的功过得失。

比喻:不应盯着他人的过失不放。

六、伏久者,飞必高;
开先者,谢独早。

出处:《围炉夜话》 释义:伏藏甚久的,一旦显露出来,必定一鸣惊人;
太早开创先例的人,往往也会很快的落幕。

比喻:任何事物要有时间的沉淀才能展露锋芒;
没有时间的洗礼,最终只能早早退场。

图片 七、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出处:《菜根谭》 释义:赏花要看它半开的时候,喝酒要饮到微醉的程度,这里面有大的妙趣。

比喻:对待事物要恰到好处,及而不过,不偏不倚。

八、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离俗。

出处:《菜根谭》 释义:在喝酒中悟出人生大道,在百花丛中也见得到仙人,即使高雅也不能完全脱离凡俗。

比喻:比喻再美好的事物也脱离不了凡尘俗世。

图片 九、知生之必死,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

出处:《菜根谭》 释义:既然知道有生就会有死,那么养生之道就不必过于用心良苦。

比喻:淡定的人,不在乎太多的身外之物。

十、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

出处:清·陈确《瞽言·近言》 释义:最具智慧的人必定不会自以智者自居,最愚笨的人也必定不会以愚者自称。

比喻:智者自谦,愚者自傲。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