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性的本质(佛性的本质是啥)

2023-07-09
53 阅读

佛教如何看待“性”的?

话说我不是纯粹的佛教徒,只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人对一个事情善恶的理解,不在事情本身,在于人的认知。

性也是如此,性行为本身没有什么善恶的概念,不同在于淫邪和只分,如果你是结婚生子,这些是全世界都认可的,没有任何问题;
如果你是和有夫之妇偷情,那全世界几乎都是不认可的。

也就是说对于善恶的判段,是有一种真理可以判断的,这个真理全世界的人都会认同,而宗教的经典就阐述了这些真理,解释了什么是淫邪,什么是合理的性行为,这样就很清楚啦。

佛教的本质是什么?

佛教说佛性是人的本性,那佛佛性是什么?

佛性是人的本性,佛的佛性同人的佛性一样,没有区别。

区别在于佛已经彻证佛性,而凡夫人类还在迷寐佛性。

虽然迷寐,但却并没有失去佛性。

就好像每个人都有一个无价之宝的宝珠,佛已经发现了宝珠,得到了宝珠带来的快乐,而迷失的人们明明怀里就有宝珠,但却贫穷的快死了,没有发现宝珠。

宝珠比喻的就是佛性。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什么意思?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菩提心,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成佛是成法身佛。

顿悟了心性,就缩短了修证的时。

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
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

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了,所以说是直指本心。

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本性。

乃禅宗悟道之境界。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从而顿悟,悟到自己这念心、悟到觉性、悟到人人都有佛性、悟到人人都能成佛。

引申含义“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禅宗的提法,“成佛”的“佛”不是用肉眼而见,如同《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有能见就有所见,能见、所见的佛就不是真实的。

《父子合集经》中记载佛言:“大王,何谓佛法?一切诸法皆是佛法。

”时,净饭王闻是说已。

白言世尊:“若一切法皆佛法者,一切众生皆应是佛。

”佛言:“大王,众生不住颠倒见者,即是佛也。

大王,所言佛者,或名真如,或名实际,或名法界,但依俗谛推求诠表,非胜义谛作是说也。

在佛教中,心与性是什么关系? 即心即佛,明心见性,自性,本心,心与性有什么联系?

心,一般指的是智慧生命的整个精神世界。

在佛教中讲的五蕴色受想行识。

即精神世界的种种形象,比如颜色形状大小方圆声音味道冷热等等。

以及由此而建立起来的感受思想行为意识等等。

涵盖了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

性指的是这个心的性质本性,也叫自性,佛性,菩提。

心与性的关系是内在本质与外在现象的关系。

大概来说就是指智慧生命活动现象与本质。

比如说金子的现象与本质。

金子可以做成戒指耳环项链餐具零件等等形象存在,这就是其现象。

金子所具有的金色以及其他特性就是其本质。

也就好比是自性。

金子的形象有种种变化,产生,消亡。

金子,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在佛教中,心与性的关系也是这样。

因为智慧生命的这个本质本性,所以才有了智慧生命的种种生老病死的现象。

学习佛法的最终目的。

就是为了让我们从种种变化无常的生命现象中,看到自己生命的本质。

不因生命活动各种变化而迷失自己的智慧生命本来面目。

不被其牵引控制。

这样就不会产生六道生死轮回。

最终安住于这个生命本质中,获得解脱自在。

自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那个智慧生命之谜。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