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精选,中国民间故事精选
传统古代民间故事【5篇】
【 #能力训练# 导语】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下面是 分享的传统古代民间故事【5篇】。
欢迎阅读参考! 【篇1】传统古代民间故事 古时候,人们为老人祝寿,是有男女之分的,男的挂男寿星图,女的则挂女寿星图。
女寿星图上通常画的就是麻姑,因此称为《麻姑献寿》。
画上的麻姑美若天仙,腾云驾雾;
或是飘麻姑然行走于云端;
或是双手托盘奉献寿礼:一壶美酒,数枚仙桃。
酒是麻姑自己酿出来的长寿酒,桃则是王母娘娘所赠送的蟠桃;
有时候是她肩挑一根细长的竹枝,枝上挂一壶美酒,旁边一个童子背着一个巨大的仙桃相随。
但是,不管哪样的麻姑图,桃和酒总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因为在人们的心中,桃和酒都是长寿的象征,《麻姑献寿》图就是通过献桃与献酒来表现出献寿的。
麻姑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后赵的一位少数民族姑娘。
长得俊俏美丽,穿着光彩夺目的衣裳,头顶结一个大大的发髻,脑后的长发乌溜溜的垂到了腰间。
麻姑不仅长得好看,而且心地善良,常常帮助穷苦的人。
但是,麻姑的父亲却是性情暴虐、凶神恶煞、傲慢专横、心存歹毒,经常欺压老百姓的人。
虽然她父亲名声不好,但是作为女儿的麻姑仍然很孝顺他。
有一次,麻姑到山里去采果子,好不容易才摘得一个桃子。
那时候,桃子可是水果中的上品,是非常难得的东西。
麻姑自己舍不得吃,就把桃子揣在怀里,回家拿给父亲吃。
麻姑拿着桃子往家里赶,忽然看到路边上围着一群人,于是她就好奇地走过去看个究竟。
原来是一位身穿黄色衣衫老婆婆病倒在路旁,已经奄奄一息了。
围观的人说:“这老婆婆肯定是饿坏了,要是能给她一点东西吃,或许还能活过来。
可是这兵荒马乱的,到哪里去找吃的呢?”因而大家只是站在那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话,并没有人走回家去给这老婆婆拿什么吃的东西来。
眼看老婆婆很快就不行了。
麻姑实在看不过去了,赶忙从怀里拿出那个桃子来,蹲下身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喂着她。
麻姑这是一个又大又甜、汁水很多的桃子,老婆婆吃了之后,很快就苏醒过来了。
旁观的人忍不住地啧啧称赞麻姑心眼好,并说她定会得到好报的。
老婆婆实在是太饿了,吃了桃子后,虽然醒过来了,但是还是没有力气,于是开口对麻姑说:“好孩子,太谢谢你了,请问你还能不能给我煮点粥汤喝呀?” 那时正值灾荒,人们都只有不多的粮食,还有很多的人都因没有吃的而饿死了,所以粮食显得极为珍贵。
但是,麻姑确实不忍老婆婆饿死,就爽快地答应道:“我这就给你去煮点东西来,您在这里等我一会儿。
”说完麻姑就飞快地跑回家给老婆婆做粥去了。
不巧,麻姑的事被父亲麻秋知道了,当他听说麻姑把桃子给老太婆吃了,而且还在给老太婆做粥,非常生气,就把麻姑关了起来,不准她出去。
麻姑可是麻姑怎么也放心不下路边的老婆婆,等到半夜里,她的父亲睡着了,麻姑悄悄地端着粥出了门。
可是等她来到白天老婆婆躺着的地方时,却不见老婆婆的一点影子。
月光下,在老婆婆坐过的地方,有一个桃核留在那里。
再也找不到老婆婆,麻姑只好捡起地上的桃核回了家。
到家躺在床上,麻姑一合眼,就看见白天的那个老婆婆,仍然穿着黄色的衣衫,笑呵呵地朝她走了过来:“好孩子,委屈你了。
你不用难过,我还好好的。
以后我们也还有机会见面的。
”说着,就飘然逝去了。
早上,麻姑起床之后,就把晚上捡来的那颗桃核种在自家的院落子里。
一个月之后,就长成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桃子树。
第二年正月,桃树上就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
麻姑用这些桃子来救济逃难的老人。
奇怪的是这些老人吃了麻姑的桃子之后,不仅不觉得饿了,而且精神倍增,连以前的小毛病也没有了。
麻姑也这才明白当初的那个老婆婆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的,并不是一个要饭的叫化子。
后来,麻姑的父亲麻秋因为打仗立了很大的功劳,皇帝封了他一个大官,并要他负责新建皇宫。
麻秋为了早日修好皇宫,以便能到皇帝那里去邀功受赏。
于是就拼命地奴役老百姓,让他们没日没夜地干活,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
麻秋还规定,只有当鸡叫了时,老百姓才能有片刻的停歇。
麻姑非常同情这些老百姓,于是到晚间的时候,她就躲在鸡窝边学鸡叫。
这样,只要麻姑一叫,所有的鸡就会跟着叫起来,这样老百姓就有了休息的时间。
可是这件事很快就被麻秋发现了。
他查出来竟是自己的女麻姑献寿儿在妨碍自己的功名,十分的恼怒,便要狠狠地痛打女儿一顿。
麻姑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山上去了。
麻秋怒上加怒,决心烧山,要把女儿烧死。
正在这危急的时刻。
王母娘娘经过此地,她早就听说过麻姑做过很多好事,现在见她受到如此的灾难,当下就把麻姑救了出来,并收她为弟子。
到了三月三日王母娘娘的诞辰,天间举行蟠桃大会,各路神仙都来祝寿。
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位花仙特来邀请麻姑一同参加。
四位花仙子送上各自的仙花为王母娘娘祝寿。
麻姑没有带花,只带了一个极老的坛子,里边装的就是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造成的寿酒。
这酒特别的醇厚,一打开坛盖,立即浓香四溢。
来祝寿的各路神仙都夸麻姑心灵手巧,赞王母娘娘有口福。
王母娘娘也美美地赞扬了麻姑一番。
这就是麻姑献寿的来历。
麻姑由此被王母娘娘封为“女寿仙”。
【篇2】传统古代民间故事 吴刚又叫吴权,是西汉河西人。
这是一个非常庸俗的人,整天无所事事,到处游手好闲。
但是,有时候,因为天天都吃喝玩乐,就也觉得十分无聊,闲得难受,所以又常常异想天开。
有一天,他从外面鬼混回来,忽然就把自己独自关在一间屋子里,茶饭不思,累了就顺便倒在床上呼呼大睡。
家里人也不知道他怎么了,可是他又将房门从里边拴了,进不去,就只好由着他。
到第三天的时候,吴刚突然从房里冲了出来,还背着一个收拾好的包袱。
他与妻子道别道:“我要寻师学道去了。
”说完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便跨上马背,扬长而去。
吴刚离家之后,他走访了不少的名山大川,到处去寻求高士名僧。
可是因为他生性懒散惯了,不愿遵循太多的礼数,结果每到一处,学不了三五天就又离开,另找他处。
有的修道高僧干脆就不肯收他为徒。
这样,吴刚在外面晃悠了三年,还是一事无成。
接着,他又有些怀念家里的妻子了,于是不顾长途的跋涉回家了。
但是吴刚的妻子缘妇,在家里苦苦等了这么多年,见吴刚一个口信都从未捎回过家,觉到吴刚是没有什么盼头了,就和乡里的伯陵好上了。
两个人结成夫妇,住在了一起,并且在吴刚外出学仙的时间里,还生了三个儿子。
一家五口美满地生活在一起。
这时候吴刚回来,对这个家来说完全是多余的了。
等到吴刚推开自家的门,他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马上就感到无比的愤慨和深深的侮辱。
三个孩童在院子里叽叽喳喳地玩耍游戏。
这是谁家的孩子呢?当他还在纳闷,就一眼看到妻子正在屋檐下的织布机前织布。
他刚要过去跟妻子打过招呼,忽然看到在不远处的葡萄架下,一个陌生的男人在劈柴,他仔细一瞧,原来是同乡的伯陵。
吴刚一切都明白了,他知道妻子在他走后,跟伯陵结了婚,还生了几个孩子! 吴刚怒火冲天,一股无名的力量支撑着他,让他不顾一切地奔到伯陵的身后,拿起一根碗口粗的大木棍,对着伯陵的后脑就是一阵猛打。
直打到伯陵头破血流,栽到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为止。
吴刚还不肯罢手,把他平时的地痞脾性全拿了出来,提起双脚对着伯陵的头部乱踢,边踢边骂。
在一旁的妻子缘妇,吓得惊呆了,早就停下了手里的织布机。
可是她也觉得自己做了对不起丈夫的事,不敢上前去劝,又没有去叫左邻右舍,只是站在那里一个劲地哆嗦。
三个孩子,看到这样一个蛮横的“乞丐”冲进家门就打自己的父亲,立刻哇哇大哭起来。
孩子的哭惊动邻里的乡亲,吴刚家里一下就围满了人。
可是,对于这事,各人褒贬不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议论纷纷。
乱轰轰的场面很快就吵到了已上天成仙的炎帝的耳朵里,炎帝就再也按忍不住了。
原来,伯陵是炎帝子孙。
吴刚杀了他的子孙,炎帝当然要责罚吴刚。
后来,当他知道自己的子孙伯陵有不可轻恕的错误后,也就减轻了对吴刚的处罚。
吴刚不是想成仙吗?那就让他到孤寂的月亮上去吧。
于是炎帝就把吴刚赶到了寒冷、荒凉的月宫。
月亮上果然很冷,吴刚一到上面就立刻感到寒意彻骨。
在他的身边有一棵高有五百丈的桂树,树干大得一百个人也合抱不过来。
树上结满了数不清的很小很小的花朵,花虽然小,可是异香扑鼻,特别浓郁。
这桂树是天上独有的树,地上的后来也有了桂树,这是吴刚从天上偷到凡间来的。
吴刚还如醉如痴地嗅着这花香,忽地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宫殿,写着“广寒宫”三个字。
宫殿建得很华丽,但是,寒气逼人,好像这月亮上的寒气都是从那里迸放出来的。
宫殿里还有一个异常美貌的嫦娥。
吴刚正想走到近处看看嫦娥,不知一位什么天神飞了过来——这是炎帝派来监管他的天神辛。
辛对他说:“吴刚,我是炎帝派来监督你的,给你一把斧子,你若是把这桂树砍倒了,就能回到你的妻子身边,要不然就永远也回不去了。
”说完就扔下一把斧吴刚伐桂子给他。
“这么粗的树干,叫我怎么砍得倒?”吴刚心里只有埋怨,埋怨炎帝的不公。
也就不理这位天神的话,他把斧子踢到一边,就找个地方睡觉去了。
吴刚这一睡就睡了七天,等到他醒来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有用不完的力气,浑身都是劲,就是无事可做。
后来,他转念想:我这样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这树虽然巨粗无比,但是只要我每天砍一点点,还是有出头之日的。
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桂树刚被砍开一个小口,立马就又合上了。
无论他怎能样拼命地砍,树干都能一下就回到原来的样子。
但是吴刚并没有因此放弃,他把对炎帝的不满全部发泄在这棵树上,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无休无止地砍,砍下来的木屑都堆出了好几座山。
在地上的吴刚的妻子缘妇也深感负疚,就叫她的三个儿子:一个叫鼓、一个叫延、一个叫殳,等他们稍大的时候,就要他们到月亮上面去陪伴吴刚。
又有人说,大儿子鼓变成了蟾蜍,二儿子变成了兔子,还有一个不知道变成了什么。
又有的说,殳制作出了箭靶,鼓和延他们两却对乐具特别感兴趣,并自行研制成功了钟、磬等乐器,而且还创作了乐章,时常在月宫里演奏,所以有时候,当我们静静地在月下驻听时,还能听到仙乐飘飘。
到了后来的唐明皇漫游月宫的广寒宫,听到他们的乐曲,就把它记了下来,当他回到了地上,就叫人又谱了出来,就成了历很有名的《霓裳羽衣曲》的由来。
【篇3】传统古代民间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条名叫蒲苇河的大河里,住着一条修炼了三千多年的鲢鱼精。
他每日刻苦修炼,希望自己能早日修成正果,从鱼精变成鱼仙。
一天,鲢鱼精正在水下静静地修炼。
忽然,河岸上传来嘈杂的声音,还夹杂着凄惨的哭喊。
于是,鲢鱼精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慈眉善目的白胡子老公公,来到了河岸上,打算一探究竟。
他看到,河两岸跪满了虔诚祭拜的人。
鲢鱼精感到非常奇怪,就问身边一个老翁:“老哥哥,你们这是在做什么呀?”“难道你不知道吗?"
老翁回答说:“唉!因为战乱,我们这里年轻力壮的男子都被抓去从军了,家里的田地只能靠我们这些老弱病残之人来耕种。
可是,我们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粮食,还没收割就遇上了蝗灾。
大家只好挖野菜、啃树皮度日,已经有不少老人和孩子饿死了。
眼看冬天就要来了,只有这蒲苇河里的鱼、虾可以勉强充饥。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河里游动的鱼、虾很多,但却一点都打捞不上来。
今天大伙一起来祭拜河神,就是请他多赐些鱼虾给我们,让大家能活过这个冬天。
"
听了老翁的话,鲢鱼精默默地离开了。
因为他知道,这蒲苇河里,根本没有什么河神,只有他这个鲢鱼精在尽力保护自己的子孙不被人们捉去。
回到水里后,老翁的话却一遍遍在他耳边回响。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牺牲自己保护了多时的鱼、虾来拯救一方百姓。
一阵旋风过后,在鲢鱼精的法力之下,蒲苇河里成千上万的鱼、虾都被冲到了岸上。
靠着这些“从天而降"
的救命粮,村民们度过了这个冬天,没有一个人被饿死。
可是,河里的鱼、虾们却恨死了鲢鱼精。
它们在玉皇大帝那里状告,说鲢鱼精害死了它们无数的亲人。
这一下,玉皇大帝为难了。
因为,鲢鱼精拯救一方百姓本没有错,鱼、虾为死去的亲人讨公道也没有错。
最后,玉皇大帝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将鲢鱼精拔去银鳞三片,罚他在水牢中受苦一千年,永世不得成仙。
鲢鱼精再也不可能修炼成仙了,但他拯救一方百姓的事也因此得以昭告天下。
为了永远记住鲢鱼精的救命之恩,蒲苇河的百姓们在岸边为他修建了一座庙宇,名曰“鱼仙庙"
,尊称鲢鱼精为“鲢鱼仙翁"
。
从此,鱼仙庙内香火不断,鲢鱼仙翁的美名也永远永远地留在了百姓心中。
【篇4】传统古代民间故事 在女山湖北十余里,有一座山,三峰相连向北延绵十余里,远远看去,形似"
山"
字,气势雄伟,林木茂盛,草场广阔,四周村民常年在此放牧。
传说当年杨二朗担山撵太阳,最后一个瘸腿的太阳因奔跑不动,躲在这山下,由此被称作"
避阳山"
。
山上盛产一种叫"
紫柴胡"
的中草药,每年夏秋之际,各地药农中有人叫它"
紫阳山"
,顺口又好记,久而久之,紫阳山就这么被叫开了。
这紫阳山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至今。
淮河两岸农家有大清早拾粪的习惯。
这年初冬的一天清早,天刚蒙蒙亮,紫阳山下小朱庄的朱老汉背着粪箕、挟着粪铲和往常一样庄前庄后的拾粪。
忽然,看见紫阳山半山腰不断闪着金光,远远看去像是有位女子在赶驴推磨。
朱老汉纳闷,这一大清早谁家女子在半山腰推磨呢?不由向闪光处走去。
走了好大一会,才近得跟前。
原来是一位貌若天仙的年轻女子赶着一头晕身闪为光的大马拉磨,磨眼上一小堆黄豆。
朱老汉在一旁看得眼发花,那女子见朱老汉盯着磨盘傻看,没有吱声,只是朝老汉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便顺手舀了一瓢黄豆给朱老汉。
朱老汉忙撩起长袍接着,顺手将长袍一角掖在腰带上。
那女子继续埋头干活,再不搭理朱老汉。
朱老汉谢了一身,转身回村去了。
回到家,他把刚才见到的奇事和家里人一说,谁也不相信,认为他是编故事逗大家。
朱老汉急了,生气地说:"
不信,你们看我兜里的黄豆。
"
朱老汉拽下掖在腰带上的长袍一看,里面还剩有几粒,因为朱老汉一开始就没把黄豆当一回事,一路走来基本上掉光了。
儿媳眼尖手快伸手抓了一粒,一看黄豆金光闪闪,惊叫起来:"
妈呀,是金豆子!"
这一叫,全家人都围了过来看,齐说:"
是金豆子。
"
于是都弯下身在地上找豆子来,找了半天,一共只有八烂豆子。
儿子问老汉:"
那仙女给你多少豆子?"
朱老汉说:"
给了一瓢,"
"
我的天哪,都掉在跑上了。
"
老伴和儿媳同时叫了起来:"
快回去找。
"
朱老汉全家一齐出动,睁大眼睛弯着腰顺着朱老汉回家的路找起了金豆子。
村里人不知朱老汉一家发什么神经病,一问才知找金豆子,也都一同跟着找。
可是这么多人从村口一直找到山上也没找着一粒金豆子,也没看见仙女拉金马磨金豆子。
大家都怀疑朱老汉讲的事是假的,可是朱老汉确实有八粒金豆子。
以朱老汉的家底子哪能有什么金豆子呢? 朱老汉遇着仙女得了金豆子的故事,不胫而走,传遍了十乡八镇。
从那时起,每天天不亮就有很多人往紫阳山上跑,但谁也没有再遇上仙女拉金马磨金豆子的美事。
紫阳山下的紫阳镇有个姓范的老财主,贪得无厌,听到这金豆子的事,就一心想得到金马、金磨、金豆子。
他派人昼夜看守山间,不准任何人上山,连放牧的牧童也不准上山,还常常亲自在山上看守。
一天,正当这范老财亲自守山,半夜里,忽然乌云翻滚,雷电交加,大雨滂沱,他躲在一道山崖下。
他的眼圆睁睁注视着周围,忽然一道闪电照亮夜空,半山腰现出一个一丈见方的大洞,洞中金光闪闪,一个美貌的女子端坐在金磨前,一匹高大的金马拉磨,磨着金豆子。
范老财顿时来了精神,不顾一切拼命向山洞奔去。
冲进洞里伸手去拉那匹金马。
这时一声巨响,山动地摇,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而降,堵住洞口。
从此,人们再也没见到范老财。
【篇5】传统古代民间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杭州还是一片干涸的海滩。
周围几十里内见不着一条小河,也找不到一条小溪。
住在这里的老百姓,每天都要担着水桶到老远老远的地方去挑水。
他们光为这点点水就日愁夜愁,从来没有过上开心的日子。
老一辈有人知道灵隐后山里有股清泉,因为被一道很厚很厚的石壁挡住了流不出来。
多少年来,曾有好些年轻人上山去过,想把那道石壁凿穿,可是都没有成功。
慢慢地知道的人也就少了。
后村有个小伙子名叫水儿,从小没爹妈,是跟着他老爷爷长大起来的,从六岁起,他就跟着老爷爷一起去挑水,至今已经整整十五年了。
这一天,是水儿二十岁的生日,老爷爷为他下了一大锅面,祖孙两个快快乐乐地过了一天。
到了晚上,老爷爷将水儿叫到面前,把灵隐后山那股清泉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水儿听了高兴,紧紧腰带,捋捋袖子,就去把平时几个要好的小伙子叫拢来,大家商量着一道上山去凿石壁,一定要使这股清泉流进村来。
老爷爷见水儿有这么大志气,高兴得掉下眼泪,连夜准备干粮,明天一早好让他们上山。
第二天,水儿他们一伙十个人,带着铁锤、凿子,准备上山。
临走,老爷爷对小伙子们说:“你们去凿石壁,要一口气凿下去,如果停下来,它又长成原来的模样,那就白费劲了。
还有,当石壁凿穿的时候,里面的一股石浆喷出来,喷在身上会把人凝成石头的。
你们千万要记住啊!”水儿他们一边答应,一边就上山去了。
他们到了山上,马上就动手凿石壁。
凿呀,凿呀,从三月清明凿到五月端阳,凿子短了一截,双手都起了血泡了,那石壁还是没有凿通。
有四个小伙子说:“也许是老爷爷记错地方了。
这里哪会有什么清泉!还是回去用水桶挑吧!”说着自己回去了。
剩下水儿他们六个,从五月端阳又凿到八月中秋,凿子又短了一截,手上结满了厚茧,可是石壁仍然没有凿通。
有两个小伙子说:“一口气凿到底,谁知道要凿到什么时候呀,家里也该回去看看啦!”说着说着也回去了。
秋天过去,冬天来了,山上雪落得有半人多深,西北风呼呼叫,象尖刀一般在刺人。
水儿他们四个一口气也没松。
凿呀,凿呀,一直凿到了第二年春天,杜鹃花开得红艳艳的时候,那石壁已经凿进去很深很深了。
这一天是三月三,水儿突然听见了石壁那边有汩汩的响声,他把耳朵贴近石壁一听,不由惊叫起来:“啊!泉水!这是泉水流动的声音呀!”大家也都高兴得跳起来了。
水儿回过头来向伙伴们说;
“你们快点走开,石浆就要喷出来啦!”眼看泉水也要跟着流出来了,谁也舍不得离开那里。
水儿见大家不肯走,急得大叫道:“你们再不跑开,我就停下不凿啦!”大家听他这么说,生怕他真的停下来,弄得前功尽弃,只得四散跑开。
这时水儿打下最后一锤,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石浆喷了出来,把水儿凝成一个三丈多高的石人!接着,一股清清的泉水,顺着山谷汩汩地流下来,流过村子,灌在海滩边的一块洼地里,洼地被灌得满满的——这就是现在的西湖。
从此,这一片地方再也不愁没有水了。
水儿凿过的那座山,后来就叫做“石人岭”。
古代经典民间故事大全【6篇】
【 #能力训练# 导语】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
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
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古代经典民间故事大全【6篇】。
欢迎阅读参考! 【篇1】古代经典民间故事大全 有三条小鲤鱼,一只是红色的,一只是黄色的,还有一只是蓝色的,它们无虑快乐的在水里玩耍着,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烦恼。
有一天,鲤鱼奶奶给小鲤鱼们讲了一个鲤鱼祖先跳龙门的故事,说龙门那边有个天堂,只有勇敢的小鲤鱼才能跳过去,跳过去之后,马上能变成龙身。
小鲤鱼们听了,都跃跃欲试地想去试试。
于是它们瞒着奶奶,出发去找龙门了。
当它们游到大江和急流时,有的小鲤鱼累得不行了,对奶奶的话产生了怀疑,到底有没有那个所谓的天堂啊?算了,我们还是回去吧,我们原来不是很快乐吗?为什么非得吃这样的苦呢!于是,它们纷纷离去,最后真是所剩无几了,剩下的小鲤鱼们相互鼓励,并立下誓约,一定要跳出龙门,实现愿望。
于是它们继续向前游,游着游着,那只小红鱼看到岸边的鲜花好美,蝴蝶在快乐地飞来飞去,于是,小红鱼向小伙伴说,我上岸去一下,马上就来。
然后,它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身穿红色衣裙的美丽的少女,在花丛中与蝴蝶尽情的玩耍,竟然忘记了跳龙门的事,它的两个小伙伴焦急地等它,大声地叫它,小红鱼听到了同伴的叫喊才突然想起它们的誓约。
赶快跳入水中,找到了小伙伴,继续向前游。
累了就相互鼓励,不知游了多久,终于,远远地看见了一个高大的龙门威严的矗立在那里,水急浪高,它们心想这就是奶奶说的龙门了吧。
小鲤鱼们争先恐后地跳啊、跳啊,可是谁也跳不过去,它们一次又一次地被急流冲了下来。
有的小鲤鱼掉下来时撞在石头上,身体被撞得伤痕累累,甚至有的死去了,同伴们看见它们的身体被激流迅速地卷走,吓得退缩了。
可那只黄色的小鲤鱼毫不退缩,一次次地跳啊,跳啊……只见,它用尽全身的力气纵身一跃,跳过了龙门,之后,立即变成了一条金色的龙,在天空中飞舞,十分壮观。
紧接着,那条蓝色的小鲤鱼也随着它跳了过去,也变成了龙身。
可是小红鱼一次又一次的跳跃都失败了,它再也没有力气了,它垂头丧气,心想,我可能永远也跳不过去了。
那两条龙在天空中焦急地大喊:“小红鱼加油啊!不要忘了我们的誓约啊!我们等了很久就为了这一次啊!”小红鱼听了以后,再一次用尽全身的力气,纵身一跃,终于跳了过去,同时,变成了一条巨龙。
三条巨龙在天空中盘旋飞舞。
只见空中彩云朵朵,仙女们纷纷前来庆贺,鲜花撒满天庭和人间,此时的景象殊圣无比,无法用人间的语言来描述。
【篇2】古代经典民间故事大全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吧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
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是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
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
秦王要赵王鼓瑟。
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
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篇3】古代经典民间故事大全 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几万尺,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位老人,叫做愚公,年纪快九十了。
他家的住处正对着这两座大山。
他苦于大山阻隔,出入的道路十分迂曲艰难,就召集全家人商议说:“我想和你们一起,用尽一切力量去搬掉这险阻,开出一条大路,直通冀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面,你们说行吗?” 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一个疑问,说:“就凭你这点力气,就是像魁父这样的小山包,恐怕都搬不掉,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挖出来的那些石头和泥土又往哪里扔呢?” 家人七嘴八舌地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
” 于是,愚公就率领着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土块,再用簸箕和筐子把石土运到渤海的后面去。
就这样从冬到夏,他们才能往返一次。
愚公家搬山的事,惊动了邻居。
邻居家的一位寡妇,有个遗腹子,才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跑去帮忙。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头,人称智叟。
他以嘲笑的语气劝阻愚公说:“你怎么傻到这种地步呀!就凭你这把年纪,这点儿力气,要拔掉山上的一根树都不容易办到,又怎么能搬掉这么多的山石土块呢?” 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看你太顽固了,简直不明事理,连那寡妇的小孩都不如!虽然我会死的,可是我还有儿子呢!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这样子子孙孙都不会断绝的呀!而这两座山再也不会增高了,还怕挖不平吗?” 智叟听了,无言以对。
山神听到了愚公的这些话,担心他挖山不止,就去禀告了天帝。
天帝为愚公移山的诚意所感动,就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山放在朔东,一座山放到雍南。
从此以后,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面,再也没有大山挡路了。
【篇4】古代经典民间故事大全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篇5】古代经典民间故事大全 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日渐强大,他们经常派兵侵扰中原地区,抢劫财物。
北魏朝廷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加强北部边境的驻防。
木兰从军讲的是当时一位巾帼英雄的故事。
木兰据说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人,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
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
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
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
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
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
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
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
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
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
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
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
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
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很快就传开了。
后人更将此编成歌谣广泛流传。
这些歌谣最后更成为一部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并流传至今。
【篇6】古代经典民间故事大全 鲁家湾有个鲁木匠,鲁木匠有个儿子叫鲁班。
鲁班从小爱学习,爸爸做了个大柜子,他就照着做了个小柜子,爸爸做了条大板凳,他就照着做了条小板凳。
鲁班十岁时,就能做什么象什么了,爸爸欢喜,妈妈欢喜,邻居见了都夸奖。
有个邻居劝他爸爸说:“鲁班这孩子心灵手巧,你就让他学点手艺,跟你做个帮手吧!” 他爸爸说:“我的手笨,跟着我能学出什么好手艺来!我叫他跟那手艺强的人学去!” 鲁班十二岁了,有一天,爸爸牵出一匹马,拿出一包银子,对鲁班说:“孩子,你爹苦了一辈子,积了这点钱。
你就用它做路费,骑上快马,到终南山去找出名的木匠祖师学手艺吧!” 鲁班背好包袱,骑上快马,一连跑了九十九天,翻过了九十九座大山,渡过了九十九条大河。
一天,来到了终南山。
他爬上山顶,看见三间草屋,推门进去,看到满地是锔子、斧头;
再一看,床上睡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呼噜响得象打雷。
鲁班想:这人一定是木匠祖师了。
鲁班把工具收拾得整整齐齐,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坐在一边等着。
等呀等,一直等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老爷爷才坐了起来。
鲁班连忙走上前去,跪在地上说:“我叫鲁班,到这里来求老师傅收我做个徒弟。
” 老爷爷听了,呵呵地笑了起来,问鲁班:“你学手艺是为了什么呀?” 鲁班回答说:“学好手艺,给大伙修桥造房子。
” 老爷爷点点头,说:“好,我就收下你这个徒弟。
你先把钝了的斧头、刨子、凿子磨快。
” 鲁班挽起袖子,磨了起来。
白天磨,晚上磨,一连磨了七天七夜,才磨完了。
师傅说:“你再去把门前那棵大树锯倒。
” 鲁班到门前一看,那棵大树真粗,两个人都抱不过来,树梢都快顶天了。
他坐在树下锯了起来,一连锯了十二天十二夜,大树才倒了。
师傅又吩咐:“你把那棵大树,砍成一根屋梁,要砍得又光又圆。
” 鲁班拿起斧头,一连砍了十二天十二夜,才砍成了一根又光又圆的屋梁。
这时,师傅又说了:“你要在大梁上凿两千四百个眼子,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三角的,六百个扁的。
” 鲁班凿得木花乱飞,一连凿了十二天十二夜,凿成了两千四百个眼子。
师傅看了,笑眯眯地说:“好孩子,什么也难不倒你,你做得很好啊!我一定把自己会的都教给你。
”说完,就领鲁班到西间屋里。
一进这屋,鲁班只嫌眼睛不够用,原来屋里摆满了各种模型,各式各样的楼阁、桥塔、桌椅、箱柜,都做得特别精巧,鲁班一下子看呆了。
师傅说:“你把这些模型,一个个拆开来,再一个个装起来。
”说完就走出去了。
鲁班把那些模型拿在手里,翻过来覆过去地看,舍不得放下。
每天天刚亮,他进屋去,到夜晚满天星的时候还不见他出来。
他胳膊酸了,顾不得伸一伸;
眼睛花了,顾不得闭一闭。
就这样,鲁班忘掉了白天和黑夜,也忘掉了冬天和夏天;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三年。
这时,鲁班把那些模型拆拆装装,不知有多少遍,都记得滚瓜烂熟了,不但用什么材料怎样制造,而且记住那些东西上的花草树木的样子。
鲁班的手艺学成了,老师傅为了试试他的本领,一把火把模型都烧了,要鲁班重新做起来。
鲁班想了想,一样样全都重新制了出来。
老师傅又提出许多新的式样,鲁班心里一琢磨,也都做出来了。
老师傅很满意,就说:“鲁班,你的手艺学好了,该下山了。
” 鲁班还想再学些东西,也舍不得离开师傅,就说:“我的手艺还没学好,让我再学三年吧。
” 老师傅笑了,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以后一边做一边学吧,在我这里已经学不到什么了。
” 鲁班这才含着眼泪,拜别了师傅,下山了。
鲁班一生记住了师傅的话,修桥梁,造房子,给人们做了许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