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五郎存在吗(杨五郎真实存在吗)
杨家将中的杨六郎是哪一代?
应该是第四代了.小说中没怎么介绍到他.杨家将的故事并非虚构,是见诸历史文献的。
《宋史》卷二百七十二《杨业传》中记杨业本名重贵,后名继业,并州太原(一说山西保德)人。
幼时跟在麟州(今陕西神木)做刺史的父亲杨信生活。
因当地接近北方的少数民族,多以战射为俗,所以杨业自小练就一身好武艺。
本传记:“业幼倜傥任侠,好亩猎,所获倍于人。
”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耳。
”①又《续文献通考》记:“使枪之家十七,一曰杨家三十六路花枪”。
《小知录》记:“枪法之传,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枪。
天下盛尚之。
”②可知杨业及其后人武艺超群,致使杨家成为世代名将。
杨业初为五代时北汉刘崇的部将,因屡立战功,被赐姓刘,官至建雄军节度使。
当时以刘崇为头子的北汉割据政权,实际上是北方契丹族(契丹贵族耶律氏建辽国)的傀儡。
杨业对刘氏臣服契丹引以为耻,早有归顺中原之意。
宋初几次征北汉,皆因契丹声援而未成。
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五月赵光义领兵亲征北汉,契丹之援未至,杨业便以“保生聚”为由,劝北汉国王刘继元降了宋。
杨业降宋后,直光义复其姓,官授领军卫大将军,八月任郑州刺史。
当宋王回师时,因杨业有对北方少数族作战的经验,而把他留守代州(今山西代县),镇守雁门关一带。
“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杨业治军有一套办法。
《宋史》本传记:“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
在茫茫荒原的塞外,他不是畏寒冷,露天治事,深为将士敬佩。
又加上他“为政简易”,较能体恤士卒,所以他率领的队伍战斗力较强。
因其骁勇善战,当时人称“杨无敌”。
公元986年(雍熙三年)正月,宋军为了收复失地,兵分三路对辽发动进攻。
东路由曹彬等指挥,出雄州(河北雄县);
中路由田重进指挥,出飞狐(河北涞源);
西路由潘美指挥,杨业为副,另派蔚州刺史王侁及刘文裕为监军,出雁门。
潘、杨部一路勇作战,于同年三月连克云(今大同)、应(今应县)、寰(今朔县马邑)、朔(今朔县)四州。
但当杨业前军进至桑干河时,东路却大几于岐沟关。
为不使孤军深入,宋王令潘、杨部停止前进,保护雁门关以北的人民向关内撤退。
正当此时,契丹主耶律绪的太后肖氏统十万大军进入寰州,逼近雁门,形势十分危急。
杨业赁着多年对契丹作战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稳妥的作战船方案:避敌锐锋,出兵应州,用主动进攻之策挽回被动局面。
可是王侁等却提出了一个直扑寰州,与敌硬拚的主张。
杨业力争不成,只得打此无把握之仗。
他在出兵前向王、潘表示了“业当先死于敌”的决心。
为了力求胜利,他又提出在朔县陈家谷口设援兵用以夹击敌人的建议。
战斗开始,王侁暸望杨业初战得手,为了争功,上前接阵。
后见杨业失利,王侁和潘美都撤了兵。
杨业率残部“且战且行,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至谷口,望见无人,抚膺大恸。
再率麾下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犹手刃数十百人。
马重伤不能进,藏匿林中。
耶律奚底望见袍影,射之,业堕马被擒,其子延玉死焉。
”③杨业被擒后,坚贞不屈,竟至“三日不食而死”。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仍关心自己的部下,对他们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
但其部下“皆战死,无一生还者”。
多年跟随他的老将、淄川刺史王贵最后也在杀死数十个敌人后,“矢尽,张空拳,又击杀数十人,遂遇害”。
杨业之死,与其说死在辽军这手,不如说死于监军王侁及主帅潘美(戏曲作潘仁美)之手。
所以事后宋王将等除名,也将潘美降了三级。
对杨业则下诏表彰,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封其子为供奉官等。
《杨业传》中记他有七个儿子: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还有一个在陈家谷口和他一起战死的幼子延玉。
但其传后却只附了延朗一人的略传。
杨延朗即杨延昭,为杨业长子。
自幼沉默寡言,在其父教育下,杨业曾对人说“此儿类我”心健康。
长大后,其父每征必从。
在随其父攻应、朔州充先锋时,曾在朔州城下臂上中箭,仍坚持战斗,打退敌人。
公元999年(咸平二年)冬,曾用城上泼水使辽兵不得攀登的办法固守遂城,以此升莫州刺史。
不久又在羊山大败辽兵,升为本州团练使,后又任保州防御使。
在宋真宗赴澶州抗击契丹时,延昭上书言战,但未被采纳,结果北宋与契丹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杨延朗二十余年镇守北边,“智勇善战”,号令严明,战斗时身先士卒,论功时推给部下,“故人乐为用”。
他所率部战斗力也较强,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后以功升任高阳关副都部都,在其五十七岁时,死于任上。
杨延朗有三个儿子,传中只记有杨文广一人。
文广,字仲容,初曾在范促淹治下为将,也曾随狄青南征。
在北宋与辽及西夏的战争中,曾屡立战功,先后被授为成州团练使、典州防御使等。
后因反击西夏有功,升任定货州路副都总管等职。
后来宋、辽在代州一带争战时,文广曾献阵图,并提出收复幽、燕之策,但却在北宋王朝内主和派的阻挠下,其志未竟,抑郁而死。
宋元以来,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大约到了明朝后期,有人根据民间口头传说的杨家将故事整理编成《杨家将演义》。
从宋太祖、太宗征北汉、杨业降宋起,到其孙征西夏得胜回朝止,共五十回。
多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并成为各种杨家将戏曲的蓝本。
元曲中已有以杨家将为题材的戏曲,其内容和历史记载有同有异。
《宋史》记杨业的七个儿子中,除长子延朗袭爵继续为将,幼子延玉随其父战死外,其他均“奉供朝迁”。
有的为“供奉官”,有的为“殿直”。
元曲中却记杨令公(杨业)的七个儿子是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朗、延景、延嗣。
④明曲中记其七子中有延昭无延景,其余与元曲同。
⑤后世流传的《杨家将演义》除将延平改为渊平外,又加上八郎和两个女儿:八姐、九妹。
晚近戏曲即采此说。
尤其是杨延昭,说法更不一。
《宋史》记其“本名延朗”,为大郎,但同篇中却又记其“为杨六郎”。
“大”和“六”字形相似。
古籍中的刻本、钞本中,两字往往相混。
此处“六”字当系“大”字之误。
在他二十多岁时,曾随其父守备宁武关附近的 “六郎寨”。
至清时,直录安肃县仍有“六郎堤”,传说即杨延昭守益津关时所筑。
⑥由延朗改延昭系为了避道士赵立明的讳(赵曾被宋真宗尊为圣祖)。
从元曲《吴天塔》到解放后的山东梆子《两狼山》,都说他名杨延景,但后世京剧中从来名杨延昭。
同是一个杨延昭,《宋史》中是大郎,元曲中是四郎,明曲中是五郎,演义及后世流行的戏曲中又是六郎。
这种情况在小说史上是常见的,这也正是后世人民对杨家将转相传颂的结果。
演义及戏曲中更具体地说他镇守三关(梁州遂成关、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在抗辽斗争中功勋卓著。
此类传颂正表达出后世人民对抗敌有功的将才的敬意。
史书中只杨延昭有传,其他无传。
说明杨业的另几个儿子都不如杨延昭出名。
但他们下落如何?却又有各种说法。
京剧中有个戏叫《金沙滩》,写辽国在金沙滩设双龙会,骗赵光义赴会议和,暗伏人马,要将宋室君杀尽。
杨继业令大郎延平假扮宋王,众子随行保护。
宴会上延平先发制人,用袖箭射死辽主。
辽国估兵四起,展开了一场大厮杀。
结果大、二、三郎战死,四、八、郎被擒,五、六、七郎突出重围。
有的戏又写四郎延辉被擒后,投降辽国,将“木、易”,被肖太后招为驸马。
王郎延德因权奸用事,史北凋零,忿然出家为僧,但到了关键时刻却也参加了抗辽斗争。
⑦七郎因曾在天齐庙擂台上打死潘豹,与潘美结下了仇,后来在激战求援的紧急关头,被潘美射死在芭蕉树下。
京剧《李陵碑》杨令公的一段唱词中更对他们的下落一一作了交待。
由此可见,后世对天波府“七郎八虎”的传颂都是因为他们在抗敌御侮中或多或少地方出过力。
历史上虽记杨延昭有三个儿子,但却只给出名的杨文广一人立了传。
可是到了演义中却说杨延昭有两个儿子:宗保和文广。
但所述宗保的事迹却又和《宋史》中文广的事迹略同,可知系由一人演化而来。
按文广字仲容,依过去的习惯,仲(老二)之上必有“伯”或“宗”,杨延昭又任过保州防御使,也许是从杨家世代保卫边疆的意思出发,而引早出“宗保”二字。
但是到了戏曲中,却又把杨宗保说作杨延昭的独子,杨文广又成了杨宗保的独子。
通过对他们三代单传的艺术创造,歌颂了世代为将的杨门中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精神。
《宋史》中未记杨业的妻子,但在演义和戏曲中却出现了一位有声有色的人物――余太君(余赛花)。
清人华源在《关中金石记》中考证余太君。
有的书上更直接地记“业娶府州永安军节度使折德之女”。
⑧按折氏之曾祖嗣伦、祖父从远、父德扆在五代末及北宋初皆为北方名将,折德扆及其其两个儿子(御勋、御卿)在抗辽中也很有名。
其传中虽无其女嫁杨业事(旧史为名人立传时,一般只记儿子,不记女儿),但折德扆将女嫁给杨业还是有可能的。
今山西保德折窝村有折太君墓。
墓前有公元1010年(大中祥符三年)的碑文。
西北人读“折”音如“蛇”,所以后世俾官称作“佘太君”(也有的作“蛇太君”),当地还把折窝村呼作社家村。
后世演义及戏曲中的佘太君由《佘塘关》到《百岁挂帅》,杨家将的历次主要活动几乎都有她参加,并且一直是一位坚毅果敢、赤胆忠心地保国卫民的英雄人物。
在后世人民心目中她是古代妇女中有勇气、有智谋、有主见的杰出代表。
杨家将杨四郎有几个儿子
杨四郎(民间传说人物)有四个儿子。
杨贵,字延辉,即杨四郎。
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杨业第四子。
武艺高强,也在阵前立功,封明威将军、代州团练使。
善使一杆菊花点金枪;
也在阵前立功,封明威将军、代州团练使,娶妻孟金榜。
金沙滩一战被俘,将杨姓拆木易,与铁镜公主匹配夫妻,十五年后,过关探母,助宋破辽,多有功勋,得以与家团圆,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长寿的人。
人物家谱父——杨业(金刀老令公)母——佘太君(老令婆)兄——大郎延平;
二郎延定;
三郎延安弟——五郎延德;
六郎延昭;
七郎延嗣妹——八妹延琪;
九妹延瑛妻——罗氏女(原配)、辽国公主耶律金娥(或“耶律碧莲”“铁镜公主”“单阳公主”)子——宗孝(《金枪传》)、宗峰、宗原(《金枪传》中四郎与耶律金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原)扩展资料:最初的杨四郎的形象在京剧中就有了,也就是我在评书中听到的,他在金沙滩一战中受伤被银镜公主救了,但是他不说出自己的身份,还被公主招为驸马。
直到佘太君挂数帅出征,他知道老母亲和结发妻子到了阵前,半夜探母。
杨四郎成为辽国驸马的传说最早出自于元杂剧。
众所周知,元代杂剧虽然以故事形式出现,但都非常讲究“事有源流”,也就是说,他们的创作是要以一定的事实为依据的,不太可能完全凭空虚构。
杨四郎原本是满门忠烈的杨家将中的一员,但最后却成了敌对国家的金刀驸马。
这种巨大的反差,使他成为杨家将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传奇人物。
在杨四郎身上, 战争与人性的冲突,战场与情场的矛盾,这些很现代的元素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这些彼此纠葛的复杂情感使得《四郎探母》在无数京剧中成为了最为独特而动人的剧目——它在无数弘扬儒家价值观、坚持传统大团圆结局的戏剧中独树一帜,它展开了“忠孝仁义”的矛盾,它着眼于人情伦理,着眼于英雄背后和普通人一样的人情人性。
参考资料来源:-杨四郎。
杨五郎怎么死的
杨五郎,(本名杨延浦后更名杨延德),雍熙三年,(公元983年)随父杨业出征雁门关,由于,宋军战事不利,随父退守代州。
杨业.潘美.王冼等议事后,杨业在帐中闷闷不乐只是叹息,于是招杨延玉杨延昭杨延浦等杨家弟 子到帐中议事。
杨业曰:“我等本是北汉降将,应谢我主不杀之恩,潘主帅不依我计行事,看来明日必有一场恶战,儿等当全力杀敌。
一谢皇恩。
”于是他发布军令;
延昭延训为左路,延玉延浦为右路,杨业与七郎攻中路。
于次日出代州抗击契丹军。
杨家子弟率军出代州在城外与辽军相遇,杨家将分左.中.右三路杀进,奋力抗敌。
从已时战到巳时,突然辽军剧增,将杨家将三路人马分而围之,使其左右前后不得相顾,这时杨业发现敌情有变,于是发令左右两路向外突围,同时派七郎冲出重围,前去陈家谷找主帅潘美,搬救兵求援。
杨业且战且退,战至午时,当退至陈家谷时,余部只剩下百十人,仍不见援兵,于是,杨业一死相抗最终全军复没,杨业被虏绝食三日而亡。
延昭.延训从左路杀出重围,所剩无几。
延玉.延浦突右路杀出重围,见父帅未突出重围,于是,复又杀入敌阵,到陈家谷口,延玉不幸中箭身亡,四郎被绊马索绊倒被俘,五郎延浦身受重伤逃至树林侥幸逃脱。
辽兵退去后五郎与延昭延训相见,弟兄三人痛哭一场,遂将延玉的遗体掩埋。
回营途 中他们看到杨七郎被绑在花椒树下乱箭穿心而死。
五郎延浦心灰意冷仰天长叹:我杨家将虽是北汉“降将”也不该遇此不公。
说罢策马而走,直奔五台山而去。
延昭回到天波俯,在家中“诈死”假设灵堂,自己住在幕中由家人每天送饭,后被天官寇准发现请回家中。
后人为杨家鸣不平,就将这一故事编成寇准背靴的戏剧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
杨五郎并非到五台山真的当和尚,而是在五台山养好伤后就回家,与畲太君商议,将杨家后代全部带上五台山以辟奸臣的残害,当时上山的有 十六位之多。
因六郎在家中“诈死”,文广等六郎之后要“守灵”不得走。
被 寇准发现后也不能走。
这也就是山西代县杨家家谱中只有杨六郎(杨延昭)有后代的原因。
其实这个家谱不是真实的家谱,是经过修改过的家谱流传至今。
因为,朝中的奸臣在不断的加害杨家人,尤其是杨业一死余太君害怕那些奸臣会变本加利的惨害杨家后代。
所以,畲太君决定修改家谱,让五郎将杨家第子带上五台山。
杨五郎带领杨家子第上五台山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杨延德。
然后,将杨家棍.杨家刀.杨家三十六路梨花枪(畲家)等杨家传统武术传于杨家子弟。
在此基础上杨五郎还发展了其他的僧人也加入,也为五台山培养了一批护院武僧。
虽然史书对杨五郎的事绩介绍很少,但是,杨五郎对杨家的贡献是最大的。
杨五郎是一位最神秘的人物,也是最具有争义的人物,有人说:他怕死当和尚。
这是没有根据的,在幽州为救宋太宗他冒着了军雨点般的疾箭,拼死把宋太宗救了出来,并一气背了二十里。
他难到说怕死吗?宋真宗生性爱游玩打猎,到雁门关外打猎时被萧太后包围,差点掉性命,是杨五郎带几百僧兵拼死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返回汴梁。
宋真宗为此感激不尽,几次犒赏都被五郎以出家人的身份回绝,宋真宗为答谢救命之恩颇费了一番心事。
无奈,在杨五郎归天后,朔了一尊镏金铜像以 示再造金身,才了结了心愿。
正是因为杨五郎在史书的记载很少,才使的五郎的传说越传越神,家谱里也说五郎“削发为僧成仙”。
杨五郎的确在出家后很少活动,因为,他肩负着保护杨家后代的重任。
在山东的云梯关守将杨茂就是杨五郎的后代。
当地的地方志就有记载。
历史上真的有杨六郎和杨五郎吗
历史上有杨六郎,杨五郎是传说人物。
杨六郎: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
杨延昭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小说中为杨业六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杨六郎。
杨五郎:杨春,字延德,杨家将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人物,金刀老令公杨业的第五子,故称“杨五郎”。
官封宣威将军、殿前司马、步军都指挥使。
金沙滩一战中只剩下自己单独应战,最后寡不敌众,削发假装僧人逃过追兵,但其后往五台山为僧。
扩展资料:杨延昭智勇善战,他把所得的赏赐都用来慰劳军队,未尝问及家事。
他进出的排场像小军官一样,他号令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遇到敌人必定身先士卒,作战获胜报捷,把功劳归于部下,所以人人愿意为他效力。
他在边防二十余年,辽军畏怕他,称他为杨六郎(虽然他是长子)。
到他去世时,宋真宗叹息、悼念他,派宦官护送灵柩回他的家乡,河朔一带人看到他的灵柩大都痛哭。
朝廷录用他的三个儿子为官。
对他的亲随、门客也都量材选择录用。
参考资料来源:-杨延昭参考资料来源:-杨延德。
杨家将全是战死的吗?杨五郎有没有出家当和尚?
有些是战死 有些是被奸臣害死 五台山太平兴国寺是杨五郎出家的寺庙,并且后来成为此寺的第二任主持,他的师傅睿见方丈。
相传,宋太宗游五台山,由杨氏父子保驾护送,宋太宗到太平兴国寺礼佛,杨五郎结识睿见。
由于皇上之行宫距太平兴国寺很近。
所以,杨五郎便成了太平兴国寺的常客。
通过几次接触,杨五郎很钦佩睿见的渊博才学,睿见也很喜欢杨五郎的性格,两人相投。
在没来五台山之前,杨五郎连想都没想过,到五台山之后,虽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但他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步入佛门。
睿见看见杨五郎已经接近佛门,只要他在战场上失意,就一定走这条路。
临别之时,杨五郎前来辞行,睿见送给他一个包裹,并叮嘱说这个包裹平时不要打开,当你遇到险情的时候再打开,它会帮助你摆脱困境。
由山西大同市南下50公里,便是远近闻名的古战场金沙滩,也是宋辽的战场。
北宋名将杨业父子在金沙滩与辽兵作战中,由于潘仁美有意陷害,杨家大败,七郎八虎死了四个,被俘两个。
杨五郎突围到一片树林里,前去无路,后有追兵,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想起睿见送给他的那个包裹,他急忙打开,原来是一顶和尚帽和一件黑色的袈裟。
他当机立断,头戴和尚帽,身穿黑袈裟,从树林里面大摇大摆的走出来,辽兵见他是个和尚,没有理睬他,就这样杨五郎才免于被俘。
杨五郎愤恨奸臣当道,忠良惨遭迫害,便弃甲出家,至五台山太平兴国寺,这便是杨五郎出家的缘由。
历史中的杨家将全部死在战场了吗?
没有全部死在战场,历史中的杨家将八人中有三人战死,一人被害,两人被俘,一人出家,只有六郎杨延昭能够始终坚持在前线抗辽,其中老八是养子。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杨家八将。
一郎杨令公:历史上真正的令公杨业本名杨重贵,原本是北汉名将,后归北宋。
因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被朝廷委任掌管山西一带的驻防事宜,人称“杨无敌”。
公元986年,宋军大举北伐攻辽,杨业、潘美率军北上,和辽国萧太后率领的辽军对抗。
主帅潘美与监军王迫令杨业出战,杨业自知不敌,但仍力战,终被陷于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重伤被俘,绝食而亡,年约60岁。
二郎杨延浦:历史上的杨延浦,基本没留什么故事下来。
但在《杨家将》演义中,二郎杨延定也是一员猛将,使八宝赤金枪,曾在阵前连斩辽国18员上将。
“双龙会”时,他代八贤王赴宴而死。
三郎杨延光:历史上的三郎杨延顺籍籍无名,但在《杨家将》演义中,被改名为杨延光的他在北辽阵前斩将夺旗,当真是如入无人之境。
金沙滩一战中,被“马踏如泥”而亡。
四郎杨延玉:历史上的四郎杨延玉,是杨门七子中唯一一个殉国的人。
他曾随父征战,于陈家谷口一战殉国;
在评书《杨家将》中,四郎杨延辉被写成杨家将中唯一长寿的一位。
金沙滩一战被俘后被辽国招为驸马。
五郎杨延环:历史上的五郎杨延环官拜殿直;
而在《杨家将》演义中,他被改名为杨延德。
在瓦桥关前单人独骑踹辽营,生擒过辽国郡马耶律高。
在金沙滩一战中受伤,后在五台山出家,但大破天门阵的时候出山,之后也多次出面扶助杨家后代立功。
六郎杨延昭:历史上的六郎杨延贵同样官拜殿直;
在《杨家将》中,改名为杨延昭的他也是金沙滩一战中唯一一位返国的杨家将,后来病死在关外。
七郎杨延彬:七郎杨延嗣是最具悲剧性的一个人物,曾在铜台关箭射辽将救驾,幽州一战也是横勇无敌。
但因在争帅印擂上打死太师潘仁美之子,被潘仁美用酒灌醉后绑在芭蕉树上用箭射死,共射一百零三箭,其中七十二箭箭穿前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