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翻译思想(穆旦 翻译)

2023-07-10
29 阅读

穆旦《赞美》赞美了什么?请结合诗歌谈谈对这种表达方式的看法

《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
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

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 ,对祖国和人 民的热爱。

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劳苦大众,热爱苦难的祖国,热情赞美奋勇抗争的人民。

穆旦《赞美》赞美了什么?请结合诗歌谈谈对这种表达方式的看法《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
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

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 ,对祖国和人 民的热爱。

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劳苦大众,热爱苦难的祖国,热情赞美奋勇抗争的人民。

穆旦的《赞美》是一首意象繁密朦胧,表达新奇怪异,情思深奥晦涩的诗歌。

全诗规模宏大,激情澎湃,在语言上充分发挥了汉语的弹性,用多义词语、繁复句式、反复咏叹来传达复杂的诗情。

穆旦诗歌《赞美》赞美的对象

穆旦诗歌《赞美》赞美的对象如下:穆旦赞美所赞美的对象是祖国和人民。

赞美。

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的和我拥抱: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啊,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多少朝代在他的身上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辞,溶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一样的是从这倾圮2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是什么诗派的诗人?

穆旦是九叶诗派诗人。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

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主要著作创作:《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穆旦诗文集》(1996)、《冬》。

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1954)、《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穆旦译文集》(2005)。

以上内容参考:-穆旦。

穆旦是什么诗派的诗人?

穆旦是九叶诗派的诗人。

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一个富有活力的诗歌群体,因诗集《九叶集》得名。

成员包括郑敏、穆旦、袁可嘉、辛笛、陈敬容等九位重要的诗人。

穆旦,本名查良铮,另有“梁真”是他译诗时所用的笔名。

在1934年的《南开高中生》秋季第四、五合期刊登了署名“穆旦”的一篇杂感《梦》,这是他第一次使用这个笔名。

主要著作创作:《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穆旦诗文集》(1996);
《冬》。

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1954)、《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穆旦译文集》(2005)。

穆旦《出发》 的诗歌赏析?拜托各位大神

出发 穆旦/
诗 告诉我们和平又必需杀戮, 而那可厌的我们先得去喜欢。

知道了“人”不够,我们再学习 蹂躏它的方法,排成机械的阵式, 智力体力蠕动着像一群野兽, 告诉我们这是新的美。

因为 我们吻过的已经失去了自由;
好的日子去了,可是接近未来, 给我们失望和希望,给我们死, 因为那死的制造必需摧毁。

给我们善感的心灵又要它歌唱 僵硬的声音。

个人的哀喜 被大量制造又该被蔑视 被否定,被僵化,是人生的意义;
在你的计划里有毒害的一环, 就把我们囚进现在,呵上帝! 在犬牙的甬道中让我们反复 行进,让我们相信你句句的紊乱 是一个真理。

而我们是皈依的, 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1942年2月 1、此乃穆旦40年代诗作,因此读上去,还算较顺畅的了——他更早期一些诗作,简直没法读,当时读他,我还年幼着,谈不上有什么个人涵养,不似现在这般老了,一读他前期东西,忍不住要骂娘,气个半死,经常浑身颤抖,想杀人放火去。

必须承认:我内心极其残暴的一面,与受这类鸟诗的气,不无干系也!有一回,我竟说出了颇凶狠的话:操他祖宗! 2、说到祖宗,几乎可以这么说:在同时代(或大致同时代)人中,穆旦应为“去/
中/
国/
化”最自觉、最过分、最用力的一个。

某种程度上我可以理解他这个心态——那个年代嘛。

记得尤其清楚,王佐良先生好像说过,穆旦的胜利在于他对古代经典的彻底无知(大意)。

穆旦也写过一些仿古诗,我读过,非常吓人的差,绝对的、必须的,零分。

3、穆旦的这个做法,可能是危险的。

彻底背弃民族的古典,可能是会留下遗憾的。

郑敏先生就意识到了。

很多年前,我读了郑敏一本书,书名好像是《诗歌和哲学是邻居》——书名究竟是不是这几个字,我记不得了,郑敏就为这个很是抱恨了一番,迄今我还记得郑敏先生抱恨之真、之深,给我触动不小耶。

4、不知穆旦晚年是不是也颇为抱恨,不知他为他诗歌的民族化做何感想、发何感慨。

我对这个毫无兴趣。

毫无。

5、当然,我不喜欢穆旦。

我不喜欢这类东东。

不可能喜欢。

6、尽管他晚年一些诗作,尚可读。

但大体上的穆旦,伤害了我一颗善良、美好的心——啊,我曾经多么善良、美好! 7、很多年来,不少学院的所谓诗歌教授,是很激赏穆旦的,真是不解他们。

里面就有谢冕,好像。

我不知那些教授是否在装逼。

对这个,我亦毫无兴趣。

他们且装他们的逼去吧。

8、后来,再后来,我算是读了些书,知道海外有个名叫叶芝的,知道有个同性恋诗人名唤奥登的,并且我还知道鬼子打我们的时候,这个奥登来过中国,穆旦翻译奥登很卖力。

仔细一读,捏鼻子猛读,发现,穆旦真的、简直就是在……奥登了(……,我不明说了)。

这个让我有些不服气了:你不能用你英语牛逼的优势,这么忽悠我们呀,说严重点,这是忽悠所谓的诗歌史呢吧。

我说忽悠是不是用词严重了,我对这个亦毫无兴趣。

毫无。

9、毫无疑问,穆旦受过叶芝影响,更受过奥登影响——那简直就不能叫“影响”了,见8。

10、我万难接受这样的句子:告诉我们和平又必需杀戮…… 11、我更是万万无法接受这样的句子:知道了“人”不够…… 12、谈下个人读后感:A、前三节,诗人主要是写现实生存层面之压力、压迫。

B、最后一节是对这个压力、压迫所做的反应:皈依上帝。

C、穆旦这类宗教意识的诗,还有不少。

当然,穆旦皈依的上帝不是西方那种上帝——那可能是他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一种深层困惑的一道慰安的幻想吧,也只能是幻想。

D、读穆旦这类诗人的诗作,还是从节、段上去感觉吧,一个字一个字去抠,没必要,我觉得。

读诗如果是受罪,何必去读?神经病?自虐倾向?我对付这类诗歌的办法就是:他这一段大致说了个啥,下一段又大致说了个啥,最后一段说了啥,合起来,说的是啥啥,哦,原来如此。

13、不说这首诗好——要细抠,甚至可得出这是首杰作的结论,那固然是过度阐释了——不想这么说。

只能说:此诗在穆旦49年以前的诗作中,应算比较好读,好懂的,就是这样。

满意请采纳。

穆旦诗《出发》

我的评判,写事物一针见血,抱着全盘否定的批判态度而成。

其内心的伤感,在字里行间,得到了诠释。

此乃穆旦40年代诗作,因此读上去,还算较顺畅的了——他更早期一些诗作,简直没法读,当时读他,我还年幼着,谈不上有什么个人涵养,不似现在这般老了,一读他前期东西,忍不住要骂娘,气个半死,经常浑身颤抖,想杀人放火去。

必须承认:我内心极其残暴的一面,与受这类鸟诗的气,不无干系也!但《出发》中揭示出来的沉重的生存事实,最终被扭转过来,在神义论的视域中变成了“一个真理”,成为了有意义的生存经验。

对生存境遇之沉重性的揭示和强调,在这个意义上恰好证明了精神和信仰的力量之强大。

在神义论的视域中,诗人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遭遇到的矛盾和痛苦,已经超越了人类社会历史之域,转换成了来自上帝的有意义的安排,变成了上帝的“计划中有毒害的一环”。

也就是说,诗人不得不接受的生存境遇之沉重性,并非来自社会历史领域之内的强迫,而是源于上帝的给予。

因为“有毒害”,因而有矛盾、混乱和破碎,但这一切又只是上帝所给予的生存境遇中的“一环”,这“有毒害的一环”是消逝着的存在,它以自身的消逝敞开一个丰富而阔大的世界,引出了与“有毒害”的“现在”相对的一个无限的生存之域。

这样一来,诗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遭遇到的痛苦的生存经验因神义论视域的引入而获得了积极的肯定性,弥漫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句句的紊乱”,变成了上帝的安排的“真理”。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