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是好人吗,悯农的诗人李绅是好人吗

2023-07-12
45 阅读

李绅是个什么样的人?

毁誉参半。

唐朝诗人李绅虽然写出了两首题为《悯农》的诗,可是,他不是个节俭的人,还非常奢侈。

人是会变化的,他在写这两首诗的时候,他做官的父亲去世了,母子生活很苦,亲眼看到农民种地的不容易。

写下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诗句,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不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的鞭挞;
“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表现了他不仅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还反映了他对劳动果实的珍惜,启示人们当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用辛苦换来的。

李绅在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并且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

全然没有“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简朴与珍惜的意识。

与李绅同一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无不对其嗤之以鼻。

助敌圆梦李绅做淮南节度使,张又新在江南郡守的任上罢官。

一直以来和李绅有间隙,做什么事都对着来。

其人罢官后还乡,遇风翻船,淹死了两个儿子。

身遭不幸,非常悲痛,又担心李绅会报复他。

便给李绅写了很长的一封信,表示自己的歉疚。

李绅很同情他,便在回信中说:“过去争论的话,我怎么能记恨?互相之间不对的地方,我早忘光了。

”张郎中非常感激,亲自面谢,两人释嫌和好,同旧时是朋友一样。

两人经常一起高高兴兴地痛饮。

张郎中曾经做过广陵从事,和一位风尘女子很要好,但相爱而不成眷属。

二十年后,在李绅家喝酒,恰好相逢。

四目相对,泪将欲下。

李绅去换衣服,张郎中用手指蘸着酒,写词在木盘上,女子记住了词。

李绅回来,张郎中端着酒杯发愁。

李绅感觉到了什么,就叫女子唱歌佐酒。

女子便唱了张郎中刚写的词:“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

今来头白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

”张郎中喝得大醉,李绅让女子和他一起归去。

历史上真实的李绅是谁?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亳州谯县古城人(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生平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德裕)重要人物。

真实的李绅,生活是极讲排场的。

有一个成语叫做“司空见惯”,就是从李绅那里来的。

李绅在家里蓄养了很多年轻貌美的家伎。

当时,诗人刘禹锡在苏州当刺史,他到李绅府中赴宴时,看上了一个容貌娇艳的歌伎,于是在宴会上写下了《赠李司空妓》一诗,其中有“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一句。

李绅见了,哈哈一笑,当即把歌伎送给了刘禹锡。

虽说在唐代,这其实是极为风雅的一件事,但是从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绅的生活,确实是比较奢靡的。

李绅除了生活奢靡外,在做人上,似乎也有许多为人诟病的地方。

唐代笔记小说《云溪友议》记载了一件事,说李绅在年少时,由于家境贫寒,经常到族中经济优裕的亲戚家中打秋风。

有个叫李元将的人,是族中家境最好的,于是他百般巴结,甚至还主动把自己在族中的辈分降了一级,称呼李元将为叔叔。

李元将,经常收留他在家中吃饭。

李绅做官后,一改往日对李元将的态度,每次待他都极为倨傲。

李元将为了巴结李绅,再也不敢以“叔叔”自居。

他主动降低辈分,先以弟弟自称,接着又以侄儿自称,结果李绅都对他爱理不理。

最后,李元将只得自称孙子,李绅的脸上才有了几分笑意。

这件事不知是否属实。

如果是真实的,李绅的人品确实是有问题的。

历史上李绅是好人还是坏人?

历史上李绅如下:一般认为,李绅不是好人。

年少之时的李绅真的存了一颗为百姓做官的心,才有“锄禾日当午”的传世之作,但是不知何时,这颗赤子之心在宦海沉浮之中就悄悄地就变了—卷入牛李党争、贪图享受、滥施淫威。

李绅后来曾官居宰相,即使在深陷党争漩涡被贬出朝廷之后,也时常担任节度使、刺史等地方高官,一直享受着高俸禄高收入的待遇,因此,他后来的生活的确也过得相当奢侈,这点毫无疑问。

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可参考“司空见惯”这个成语的来源。

这个词来自刘禹锡写的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诗名叫做《赠李司空妓》,这里的李司空,就是李绅,刘禹锡的这首诗乃是赠给李绅家的一位美貌家妓的。

古文的记载:《云溪友议》中记载,年轻时的李绅尚未发迹,当时与李元将交好,称李元将为“叔叔”。

但是发迹之后,李元为讨好李绅,去见李绅时,降低辈分自称“侄子”,可李绅并不理睬,直至他自称为“孙子”,李绅也只是勉强同意。

玉盘珍馐,美人如玉,李绅早已迷失其中了。

初心不复,热血已凉。

由此可见李绅,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热血少年郎。

李绅是好人还是坏人?

坏人。

李绅最为著名的一首诗莫过于《悯农》诗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首诗都深刻的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贫苦生活,也成为了我们很小时候就已经熟背的两首诗。

仅从这两首诗来看,李绅给人的感觉就是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之心,肯定是一个关注民间疾苦的人,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李绅并非什么好人。

据《云溪友议》记载,早在李绅发迹之前,他经常在一个叫做李元将的人家中做客,因此姿态十分的低下,每次见到李元将就恭恭敬敬的喊上一声“叔叔”。

其实李元将是他的族叔,因此他叫一声叔叔也是应该的,但是后来他做官之后,姿态一下子就变得不一样了。

在李绅做官之后,李元将为了巴结他,将自己降辈称弟,称侄,但是李绅都对此并不高兴,直到李元将自称孙子之后,李绅才勉强接受。

从这件事情来看,李绅表现出来的全是一副丑恶的嘴脸。

当时有一个崔姓巡官,和李绅有同科进士之谊。

李绅发迹之后,崔姓官员有一次特地前来拜访,结果他的仆人在客栈中和市民发生了争斗。

在得知这个仆人是崔巡官的仆人之后,李绅将那个仆人和与之争斗的市民都处以极刑,还将崔巡官抓来重打了20大板,崔巡官也有苦不敢言。

经此两件事情之后,时人私底下常常议论,说“李绅的族叔反过来做了他的孙子,李绅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都对李绅感到非常的害怕。

在这样的恐惧之下,有不少当地百姓都出逃,而李绅对此并不以为意。

唐武宗会昌五年时候,74岁的李绅留下了他这辈子最大的一个污点。

时为淮南节度使的李绅,接到了一封举报信,有人举报江都县尉吴湘贪污公款,还强娶民女。

李绅知道之后立即将吴湘逮捕,并对其处以死刑。

这件案子上报朝廷之后,谏官怀疑此案有冤情,于是朝廷派出御史崔元藻前往复查。

经过复查,崔元藻得知吴湘贪污一事属实,不过款项不多,而强娶民女一事则不实,因此吴湘虽有最却罪不至死。

李绅对此不以为意,还是一意孤行,将吴湘处死。

人物生平李绅,字公垂,亳州谯县古城人。

六岁丧父,随母迁居无锡(今属江苏省)。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第,补国子助教,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

淮南节度使、中书侍郎、右仆射、门下侍郎、司空公等职,册封赵国公。

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

唐会昌六年(846年)病逝于扬州,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

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

写出《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

《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今编为四卷。

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