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米兰昆德拉(如何评价米兰昆德拉)

2023-07-12
28 阅读

米兰·昆德拉是哪国作家?

米兰·昆德拉是哪国作家? 1.法国 2.捷克斯洛伐克 正确答案:捷克斯洛伐克 米兰·昆德拉,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

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

而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则是以法文写成。

《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有哪些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年4月1日-) ,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是捷克裔法国作家。

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

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

  许多其他捷克艺术家和作家一样(如瓦茨拉夫·哈维尔),昆德拉早年参加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以乐观的改革精神开始,却最终被苏联军队镇压。

在其第一部作品《玩笑》中,昆德拉竭力讽刺共产主义的极权统治。

  由于昆德拉对苏联入侵行径的批评,在布拉格被苏军占领后不久他就被列入黑名单。

他的作品也全部被禁。

1975年,昆德拉流亡法国。

1979年他在法国完成了《笑忘书》,讲述在苏联人占领之下的普通捷克人的生活。

这部小说同时包含了几篇并不关联的故事,并夹杂了很多作家自己的思索,奠定了昆德拉流亡时期作品的基调。

  1984年,昆德拉发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是他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小说以编年史的风格描述捷克人在"
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期间及被苏军占领时期适应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种种困境。

1988年,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其改编成电影。

  1990年,昆德拉发表《不朽》,这是他最后一部用捷克语写成的作品。

小说具有强烈的国际化因素,较早先的作品减少了很多政治性,却又加入了很多哲学上的思考,这本书奠定了他晚期作品的基调。

  昆德拉始终坚持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说家,而非一个政治作家或流亡作家。

从《笑忘书》开始,昆德拉小说的政治性因素就一直减少,直至消失。

昆德拉总是在广阔的哲学语境中思考政治问题。

  昆德拉曾获得六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截至目前为止没有获奖。

小说:《玩笑》(1967年)《好笑的爱》(短篇小说集,1968年)《生活在别处》(1969年)  《告别圆舞曲》(1976年)《笑忘书》(又译《笑忘录》)(1979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1984年)《不朽》(1990年)《慢》(1995年)《身份》(1996年)《无知》(2000年)   文学评论: 《小说的艺术》 (1986年) 《被背叛的遗嘱》 (1992年)《帷幕》(2005年)   《相遇》(2009年)  戏剧:《雅克和他的主人》 (1981年)。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1975年后在法国定居。

他的作品大部分以布尔诺、布拉格为背景,而主题则包括政治、人生、哲学、性与爱等。

因为政治的原因,米兰昆德拉从自己的国家被迫出逃到法国,从他的小说《笑忘书》中可以看出这点。

因为《笑忘书》在法国的非法出版,捷克政府剥夺了米兰昆德拉的国籍。

一个事情的发生总是有两面性,从此之后也成就了米兰昆德拉,使他享誉国内外。

《笑忘书》 《笑忘书》是关于笑与遗忘的故事。

全文由一个又一个的故事组成,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这本小说不像小说,而像散文或是随笔,只是他们的主题却是相同的。

文中两次出现失落的信,两次出现天使们。

第一次失落的信是米雷克因为害怕被抓想从他的情人兹德娜那里得到自己的信件。

他在回顾过去,想知道自己的起点在哪里?他想回头看看给兹德娜的信,从中寻出隐藏着他的青春,他的起步和他的根基的秘密。

第二次失落的信则是文章的女主,她和丈夫从捷克逃出,但是她的丈夫却死了,她只能做服务生。

她忘记了好多事情,忘记了和她丈夫一起的那几年,忘记了他们的旅行。

她只得恳求她的女朋友在旅行的途中帮她拿回自己的日记本,但是旅行失败了。

她又认识了雨果,为了找回记忆,她牺牲自己的肉体,最后一无所获。

对于第二部妈妈就分享几句美的句子吧! 恋人们,在这危险的热恋初期你们可要多加注意!如果这些天里你把早餐给他(她)端上床来,今后就要天天给端上来,否则就会遭到不爱和不忠的指责。

所谓美,就是星光一闪的瞬间,两个不同的时代跨越岁月的距离突然相遇。

美是编年的废除,是对时间的反抗。

《生活在别处》 小说中雅罗米尔是一个“诗人”,是一个天才。

雅罗米尔塑造的克萨维尔从一个梦进入另一个梦。

他醒来又睡去,睡去又醒来,一环扣一环就像俄罗斯套娃似的。

只是最后,他知道了书包的所在。

小说的结尾克萨维尔丢弃雅罗米尔逃走,而雅罗米尔落得英年早逝的下场。

生活在别处到底是理想还是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母亲、诗人、红头发的售货员、四十多岁的男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能够看到的一小部分。

而客观存在的那么多,却不是我们能够参与的。

最后句子欣赏 诗人叫嚷说自由是诗歌的责任,说隐喻本身就值得我们为它战斗。

《告别圆舞曲》 小说只写了五天发生的事情,而作者也以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作为章节名称。

而每一个小部分又以一个人的视角开始写起,最后组成整篇文章。

女护士露辛娜与著名的小提琴手克利马发生一夜情之后认定那是克利马的孩子,而克利马却非常爱自己作为舞蹈家的妻子卡米拉。

因此他和朋友们商量让露辛娜打胎,最后才知道那个孩子是电器维修工弗朗奇歇克的孩子,而露辛娜也因为误食了流亡者雅库布的毒药而死。

虽然克利马摆脱了露辛娜这个麻烦,而他的妻子卡米拉却爱上了雅库布。

米兰昆德拉简介 米兰昆德拉介绍

1、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

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

而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则是以法文写成。

《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2、2019年11月28日,米兰·昆德拉重新获得捷克共和国政府的公民身份。

2020年9月20日,获得卡夫卡文学奖。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1975年后在法国定居。

他的作品大部分以布尔诺、布拉格为背景,而主题则包括政治、人生、哲学、性与爱等。

因为政治的原因,米兰昆德拉从自己的国家被迫出逃到法国,从他的小说《笑忘书》中可以看出这点。

因为《笑忘书》在法国的非法出版,捷克政府剥夺了米兰昆德拉的国籍。

一个事情的发生总是有两面性,从此之后也成就了米兰昆德拉,使他享誉国内外。

《笑忘书》 《笑忘书》是关于笑与遗忘的故事。

全文由一个又一个的故事组成,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这本小说不像小说,而像散文或是随笔,只是他们的主题却是相同的。

文中两次出现失落的信,两次出现天使们。

第一次失落的信是米雷克因为害怕被抓想从他的情人兹德娜那里得到自己的信件。

他在回顾过去,想知道自己的起点在哪里?他想回头看看给兹德娜的信,从中寻出隐藏着他的青春,他的起步和他的根基的秘密。

第二次失落的信则是文章的女主,她和丈夫从捷克逃出,但是她的丈夫却死了,她只能做服务生。

她忘记了好多事情,忘记了和她丈夫一起的那几年,忘记了他们的旅行。

她只得恳求她的女朋友在旅行的途中帮她拿回自己的日记本,但是旅行失败了。

她又认识了雨果,为了找回记忆,她牺牲自己的肉体,最后一无所获。

对于第二部妈妈就分享几句美的句子吧! 恋人们,在这危险的热恋初期你们可要多加注意!如果这些天里你把早餐给他(她)端上床来,今后就要天天给端上来,否则就会遭到不爱和不忠的指责。

所谓美,就是星光一闪的瞬间,两个不同的时代跨越岁月的距离突然相遇。

美是编年的废除,是对时间的反抗。

《生活在别处》 小说中雅罗米尔是一个“诗人”,是一个天才。

雅罗米尔塑造的克萨维尔从一个梦进入另一个梦。

他醒来又睡去,睡去又醒来,一环扣一环就像俄罗斯套娃似的。

只是最后,他知道了书包的所在。

小说的结尾克萨维尔丢弃雅罗米尔逃走,而雅罗米尔落得英年早逝的下场。

生活在别处到底是理想还是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母亲、诗人、红头发的售货员、四十多岁的男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能够看到的一小部分。

而客观存在的那么多,却不是我们能够参与的。

最后句子欣赏 诗人叫嚷说自由是诗歌的责任,说隐喻本身就值得我们为它战斗。

《告别圆舞曲》 小说只写了五天发生的事情,而作者也以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作为章节名称。

而每一个小部分又以一个人的视角开始写起,最后组成整篇文章。

女护士露辛娜与著名的小提琴手克利马发生一夜情之后认定那是克利马的孩子,而克利马却非常爱自己作为舞蹈家的妻子卡米拉。

因此他和朋友们商量让露辛娜打胎,最后才知道那个孩子是电器维修工弗朗奇歇克的孩子,而露辛娜也因为误食了流亡者雅库布的毒药而死。

虽然克利马摆脱了露辛娜这个麻烦,而他的妻子卡米拉却爱上了雅库布。

米兰昆德拉的生平简介

简历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年4月1日生)是捷克裔法国作家、小说家。

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

1975年移居法国,并于1981年加入法国国籍。

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

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

  与其他许多捷克艺术家和作家(如瓦茨拉夫·哈维尔)一样,昆德拉早年参加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以乐观的改革精神开始,却最终被苏联军队镇压。

  在其第一部作品《玩笑》中,昆德拉竭力讽刺共产主义的极权统治。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

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即《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朽》(1990)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

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1979年他在法国完成了《笑忘书》,讲述在苏联人占领之下的普通捷克人的生活。

这部小说同时包含了几篇并不关联的故事,并夹杂了很多作家自己的思索,奠定了昆德拉流亡时期作品的基调。

  1984年,昆德拉发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是他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小说以编年史的风格描述捷克人在"
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期间及被苏军占领时期适应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种种困境。

1988年,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其改编成电影。

  1990年,昆德拉发表《不朽》,这是他最后一部用捷克语写成的作品。

小说具有强烈的国际化因素,较早先的作品减少了很多政治性,却又加入了很多哲学上的思考,这本书奠定了他晚期作品的基调。

  昆德拉始终坚持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说家,而非一个政治作家或流亡作家。

从《笑忘书》开始,昆德拉小说的政治性因素就一直减少,直至消失。

昆德拉总是在广阔的哲学语境中思考政治问题。

  昆德拉曾获得六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截至目前为止没有获奖。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8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

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
表面随意,实质精致;
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

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

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作家作品小说  《玩笑》(1967年)蔡若明-译   《可笑的爱》(1968年)余中先 郭昌京-译   青年知识分子路德维克因为与女友开了个玩笑,被朋友泽马内克陷害,送入苦役营。

归来后他为了报复泽马内克设计勾引其妻海伦娜。

计划成功后,他才发现,泽马内克早想抛弃妻子,他的报复成了一个毫无作用的“玩笑”。

  《生活在别处》(1969年)袁筱一-译   “生活在别处”,这句话在法国诗人兰波的笔下,是一句跃纸欲出的响亮口号,是19世纪一个法国天才诗人拿出一生的时间去为之努力争取的梦想。

“生活在别处”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句子。

兰波以它作为诗句,米兰昆德拉以其作为小说的书名。

  《告别圆舞曲》(1976年)余中先-译   《告别圆舞曲》曾荣获意大利最佳外国文学奖,是米兰·昆德拉重要的小说代表作,于1969-1970年间在波希米亚完成。

该作品构思巧妙,极富黑色幽默风格,是公认的当代文学杰作,在全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小说以苏联入侵布拉格为政治背景,通过小号手、美国商人、疗养院护士和获释囚徒等8个人物反复曲折的爱情故事,在哲学层面深刻探讨了诸多人生繁杂矛盾的困境和难题。

  《笑忘录》(1979年)王东亮-译   《笑忘录》一九七九年在法国出版,曾荣获法国文坛最高荣誉之一的『梅第奇大奖』,是一部关于笑与忘、关于遗忘也关于布拉格、关于布拉格也关于天使们的小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年)许钧-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LE INSOUTENABLE LEGERETE DE LETRE,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

  《不朽》(1990年)王振东 郑克鲁-译   该书在米兰·昆德拉的诸多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部小说是作者的第一部法语小说。

比起以往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相比,该书的政治意味减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哲学思考。

  《慢》(1995年)马振骋-译   这是一部用法语写成的小说,尽管一些法国书评家认为昆德拉驾驭不了法语,不懂得法语的美,但他至少获得了销量上的成功。

《慢》既符合昆德拉的写作顺序,也能使我们很好地理解昆德拉的转变。

《慢》的开创性结构,法语写作代表着昆德拉创作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

  《身份》(1996年)董强-译   十六七岁的时候,她特别喜欢一个隐喻;
是她自己想出来的、听来的,还是从哪里读到的?没有关系。

她想成为一种玫瑰香,一种四处扩散的香味,四处去征服。

她希望就这样穿透所有男人,并通过男人,去拥抱整个世界。

玫瑰四处扩散的香味:那是对艳遇的隐喻。

这个隐喻在她即将成人之际开放,就像是对温柔地与男人混杂相处的浪漫许诺,对穿越所有男人之旅的邀请。

可是,她天生又并非是一个常换情人的女人,这个朦胧的、抒情的梦,很快就在她宁静而幸福的婚姻中沉睡过去。

  《本性》是昆德拉于1996年秋在法国完成的。

小说的人物非常简单,实际上只有两个,尚塔尔和让一马克,一对恋爱了多年的情人。

他们沉浸在幸福之中,从来没有想到过分手,但是,在后来,某些想象闯人了他们的生活。

  《无知》(2000年)许钧-译   《认》(2000年)孟湄-译(与《身份》为同一本书的不同译本)。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