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的诗风格(穆旦诗风格特点)
穆旦诗歌创作特点
在谬误、悖论中寻求一种“张力之美”;
感觉与知觉相结合;
以非诗意的方式表现对传统诗歌的反叛,诗中多口语化的语言,不做过多的“诗意”的设计,却以“理”取胜,以较强的逻辑性融入诗中,耐人寻味,具有智性化特征。
穆旦诗歌艺术创新的基本要素: 一是他从对“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以及“残缺的我”的体验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张力之美”,并使九叶诗派的“新诗戏剧化”的主张得以实现。
二是通过“用身体来思想”的个人化方式让知性的内容直接成为可感的艺术形象,很好地体现了九叶诗派“感性与知性融合”的诗学主张。
三是通过追求“非诗意”的方式来达到对传统诗意的反动的目的,真正做到了用“现代的诗形”来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这正是穆旦不同于以前的现代诗人,甚至也不同于九叶派诗人的独特之处。
三个常见的主题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和“残缺的我”,是穆旦在《合唱》、《出发》和《我》三首作品中的三句名诗,也是穆旦诗歌中三个常见的主题。
穆旦诗歌在意象使用上有何特点?
艾青的评价可以概括:"
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
"
穆旦(1918年—1977年),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
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
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图书馆工作。
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 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 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扩展资料人物评价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他的诗在上海诗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四十年代初期,闻一多遍选《现代诗钞》时,选入了他诗作十一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一首。
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译《中国现代诗选》在伦敦出版,其中就选译了穆旦诗九首。
1952年,穆旦的两首英文诗被美国诗人赫伯特·克里克莫尔(Hubert Creekmore)编选入《世界名诗库》(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同时入选的其他中国诗人只有何其芳。
穆旦诗作的艺术风格、诗学传统、思想倾向和文学史意义,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诗人和评论家较为深入地讨论着,并被介绍到英语文学界。
五十年代初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的打击,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潜心于外国诗歌的翻译,直到骤然去世。
穆旦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
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
这种种的不寻常,被称为“穆旦现象”。
袁可嘉在《诗的新方向》中认为,穆旦“是这一代的诗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远的人才之一”,现在看来这一判断是准确的。
袁可嘉回忆了现代文学史上现代化新诗潮的由来和发展,认为“穆旦是是站在40年代新诗潮的前列,他是名副其实的旗手之一。
在抒情方式和语言艺术‘现代化’的问题上,他比谁都做得彻底”。
不过袁又指出,这样的“彻底性”难免在某些尚不成熟的诗作中带来一定程度的生硬和晦涩,使他的作品到今天还不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欣赏,是我们应当吸取的教训。
王佐良认为“无论如何,穆旦是到达中国诗坛的前区了,带着新的诗歌主题和新的诗歌语言,只不过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迟迟地不来接近他罢了”。
王佐良还谈到了穆旦晚年的诗作,认为诗人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无可企及的诗才。
他认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
参考资料来源:-穆旦。
穆旦是什么诗派的诗人?
穆旦是九叶诗派诗人。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
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主要著作创作:《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穆旦诗文集》(1996)、《冬》。
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1954)、《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穆旦译文集》(2005)。
以上内容参考:-穆旦。
穆旦是什么诗派的诗人?
穆旦是九叶诗派的诗人。
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一个富有活力的诗歌群体,因诗集《九叶集》得名。
成员包括郑敏、穆旦、袁可嘉、辛笛、陈敬容等九位重要的诗人。
穆旦,本名查良铮,另有“梁真”是他译诗时所用的笔名。
在1934年的《南开高中生》秋季第四、五合期刊登了署名“穆旦”的一篇杂感《梦》,这是他第一次使用这个笔名。
主要著作创作:《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穆旦诗文集》(1996);
《冬》。
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1954)、《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穆旦译文集》(2005)。
穆旦诗歌特点
「现当代文学」穆旦的诗歌创作特征一往文学考研2019年07月23日 · 教育领域创作者知识点概论1. 穆旦作为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其创作的诗歌作品多集中于抗日战争时期,对现实、生命以及玄学都进行过了深切的思考。
2. 穆旦的诗歌从主体、艺术特色以及意象方面都具有较为独特的个性。
3. 穆旦的诗歌创作,体现着九叶诗派的总体特征。
结合作品分析1. 穆旦诗歌创作的主体:a、 表现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在《合唱》中表达了对民族赞扬与忧虑b、 表现丰富与丰富的痛苦:《五月》《从空虚到充实》既表现了现实与历史的统一,同时也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敏感多思的矛盾心理。
c、 残缺的自我:在《我》中,表现了一个封闭的自我,渴望由分离走向整体,表现了现代人寻求自我存在以及自我价值的普遍的精神困惑。
2. 从艺术特色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各方面:a、 在谬误、悖论中寻求一种“张力之美”,在《五月》中开篇以仿古歌谣进行创作,而后急转诗风,形成了两种诗风,两个精神世界,以及两个时代“猝然的相悖”。
b、 感觉与知觉相结合,如在《城市的舞》《诗八首》中都将沉郁与激烈的内在情感以一种冷静的理性思维特征表现出来。
c、 以非诗意的方式表现对传统诗歌的反叛,诗中多口语化的语言,不做过多的“诗意”的设计,却以“理”取胜,以较强的逻辑性融入诗中,耐人寻味,具有智性化特征。
3. 从诗歌选取的意象来看,选取多种意象表达深切的含义,其含义主要围绕现实、生命、神魔展开:a、 现实:选入了古墙、旷野等意象,如在《在旷野上》表现了诗人对于血与火的民族复兴的期盼,《古墙》中及回忆了昔日的荣光,同时也表现了现实的苦难,是中华民族精神与灵魂的深层次写照。
同时也选取了太阳、电灯、蜡烛等意象,《停电以后》表现了中华民族在现实中经历磨难的现实对政治乌托邦和世界物化沉沦的深切的反思。
b、 生命:通过一组诗的方式,将春夏秋冬的世界呈现出来,表现诗人对于生命与人生的哲理性反思。
c、 神魔:想象的神性的表现,如在诗歌《神魔之手》中以神魔作为主要意象,具有诗剧形式和玄学的意味。
加深印象从宏观的角度而言,九叶诗派的总体特征也是穆旦的创作特征,(以大替小),因此,九叶诗派的总体特征可以视作穆旦创作的宏观特征。
九叶诗派的创作特征如下:1、 从写作角视角方面,深入挖掘社会现实与人的内心状态,既继承了郭沫若昂扬的情绪,也继承了中国诗歌会中群众性、大众性诗歌传统,具有历史性,现实性与斗争性;
着力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并试图通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社会现实;
将思想直觉化表现出来,学习借鉴了艾略特的诗歌理论,运用“陌生化”的手法将诗歌内在情感化为外在理性,在抽象的基础上实现感知觉的内在统一;
新诗戏剧化,继承并发展了新月派所提倡的新诗戏剧化,实现形式上的创新。
2、 从创作方式上,突破了格律诗、转而创作跨行诗,注重韵律与节奏,表现诗歌内在的美,并以通感的方式将感觉知觉化。
穆旦诗歌创作特点
在谬误、悖论中寻求一种“张力之美”;
感觉与知觉相结合;
以非诗意的方式表现对传统诗歌的反叛,诗中多口语化的语言,不做过多的“诗意”的设计,却以“理”取胜,以较强的逻辑性融入诗中,耐人寻味,具有智性化特征。
穆旦诗歌艺术创新的基本要素: 一是他从对“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以及“残缺的我”的体验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张力之美”,并使九叶诗派的“新诗戏剧化”的主张得以实现。
二是通过“用身体来思想”的个人化方式让知性的内容直接成为可感的艺术形象,很好地体现了九叶诗派“感性与知性融合”的诗学主张。
三是通过追求“非诗意”的方式来达到对传统诗意的反动的目的,真正做到了用“现代的诗形”来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这正是穆旦不同于以前的现代诗人,甚至也不同于九叶派诗人的独特之处。
三个常见的主题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和“残缺的我”,是穆旦在《合唱》、《出发》和《我》三首作品中的三句名诗,也是穆旦诗歌中三个常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