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常服(清朝 常服)

2023-07-12
69 阅读

清朝皇室冬季有什么娱乐活动

北京的冬季,万籁萧条,冰雪寂静。

生活在皇宫里的人们无处游玩,他们想出了各种有趣的游戏,以此打发漫长而寂寞的冬天。

每到数九寒 冬,司礼监就把制好的《九九消寒图》分发给各宫室。

这种图很有意思,它从冬至开始“数九”,直至初春的“九九”为止,用不同形式的图案、诗文绘制成一幅画:有梅花瓣、填字、勾缺等多样,一般均以9为单位,共计81笔。

按照图案,每日描画一笔,并以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天气 情况;
填完一字即过一九,当色填满时,正好结束数九寒天。

这种活动带有一定的游戏性质,从明朝起就在宫里盛行,为皇宫枯 燥的寒冬增添了许多活力。

就连皇帝本人,对此也兴趣盎然。

道光皇帝 曾经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9个字,制成消寒图挂在懋勤殿南面 墙壁上。

这9个字很别致,不但每个字都是9笔画(繁体字),而且含 义也风雅独特。

由懋勤殿翰林臣子按御笔双钩字形,然后装裱成幅,名 “管城春满”。

数九一到,皇帝即与文臣于赋诗论对间闲填。

先以丹砂描 填一笔,再依据当日的天气情况,用白色注明阴晴雨雪风。

满图描尽,大地春回。

有趣的是,那行行天气小注,竟也自行构字成图,十分精巧。

后来,这种图便在宫里流传,现养心殿等多处还悬挂有消寒图呢。

清朝皇室服饰的问题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

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

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

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

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
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
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
披肩绣行龙两条;
袖端绣正龙各一条。

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
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清代皇帝的便服的衣料多选用单色织花或提花的绸、缎、纱、锦等质地。

无论是织花、提花,多采用象征吉祥富贵的纹样。

如团龙、团寿、团鹤,寓意“幸福”、“长寿”;
蝙蝠、团寿字、盘肠、绶带纹样,寓“福寿绵长”,因蝙蝠谐音“福”、盘肠谐“长”、绶与“寿”同音。

再如,用“”字或万年青花与灵芝头组成的纹样称“万事如意”;
葫芦颈上系彩带,与“”字合称“子孙万代”文饰,因葫芦是爬蔓植物,连续接果有连绵繁衍子孙,永远不断的意思。

清代服饰制度还规定,穿不同的服装,头上要戴相应的冠帽。

皇帝的冠帽有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

冬朝冠面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为玉草。

皇帝的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和行服冠。

朝冠有冬夏之分。

冬朝冠呈卷檐式,用海龙、熏貂或黑狐皮制成,外部覆盖红色的丝绒线穗,正中饰柱形三层金顶,每层中间饰一等大东珠一颗。

环绕金顶周围,饰以四条金龙。

金龙的头上和脊背上各镶嵌一颗一等大东珠,四条金龙的口中又各衔一颗东珠。

夏朝冠呈覆钵形,用玉草、藤、竹桥编制。

其顶亦为柱形,共三层,每层为四金龙合抱,口中各饰一东珠,顶上端一颗大东珠。

另在冠檐上,前辍金佛,嵌十五颗东珠,后辍“舍林”,前饰七颗东珠。

吉服冠,顶子为满花金座,上端一颗大珍珠。

常服冠,黑绒满缀红缨,红绒结顶。

皇帝穿朝服时要戴朝珠,根据不同的场合戴不同质地的朝珠。

朝珠由一百零八颗东珠串成,每二十七颗东珠又用四粒红珊瑚结珠等距间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结珠呈葫芦形称“佛头”。

佩戴朝珠时,佛头垂于背后,用黄绦带连接一组玉饰,称做“背云”。

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红珊瑚结珠处,分别饰一两串绿松石珠串,称为“纪念”。

朝珠的构成,有着特殊的含义。

一百零八颗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四个红珊瑚结珠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下垂于背后的佛头、背云,寓意“一元复始”,三串绿松石纪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个旬期。

皇帝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朝珠,皇后、皇太后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外,还在两肩斜挂两盘红珊瑚朝珠,以示身份特殊。

皇帝佩戴朝珠,还根据不同的场合戴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祭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戴琥珀或蜜腊朝珠,祭日戴红珊瑚朝珠,祭月戴绿松石朝珠。

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朝珠寓意天、地、日、月,而东珠朝珠作为天地与人间的纽带,为皇帝专用。

皇帝在穿戴服饰中,腰间都要系相应的腰带,穿朝服系朝服带,穿吉服时系吉服带。

朝带有两种,一种用于大典,为明黄丝织带,带上有龙文金圆版四块,中间嵌蜜石、东珠;
一种用于祭祀,带上用四块金方版,嵌以束珠及各色玉、石。

朝带并有垂带物品,即左右佩盼、囊、隧、鞘刀等。

吉服带与朝带颜色相同,形制相似。

带上的四块金版嵌珠宝随意,带端的一版角带扣,列左右的二块有环,以佩带玢(音fēn)。

带上拴的荷包也格外讲究。

满语称荷包为“法都”,是满族人喜欢的饰物。

满族旧俗,无论男女,穿长袍系腰带,带上都拴“活计”,荷包是活计之一。

它是由满族先世出猎或游牧时随身带的“囊”(一种皮质的饭袋)演变来的,同切割用的鞘刀、点火用的火镰、擦汗用的手帕等同为出猎的必备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游牧、狩猎变为固定的居住与耕种,这些活计就失去原来的意义而变为装饰。

清代皇帝的活计更是质地精良,制作精美。

在绸缎上绣各种图案,与衣服相配。

荷包上绣的纹饰有“五谷丰登”(正月)、“五毒”(端阳节)、“鹊桥仙会”(七月)、“丹桂飘香”(中秋)、“菊花”(九月初九重阳)、“葫芦阳升”(冬至节)、“甲子重新”、“万国咸宁”(大年三十)等,以应节景。

清代皇帝的衣料由内务府广储司拟定式样颜色及应用数目奏准,对缎匹长阔尺寸、质地、花样、色泽都有明确的规定。

如档案中的“敕谕”多次记载要求官局所织缎匹“务要经纬均匀,阔长合适,花样精巧,色泽鲜明”,如质量不合格,需补赔罚奉或受鞭责。

内务府画师设计画样格外精心,发往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分织。

江宁织造负责御用彩织锦缎,苏州织造负责绫、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杭州织造负责织造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

刺绣由如意馆画工设计彩色小样,经审后,按成品尺寸放大着色发交内务府和江南织造衙门所属的绣作进行生产。

皇帝穿衣也有不顾典制而随心所欲的时候。

按规定,皇帝吉服为最高的等级明黄色,皇子嫔等人的龙袍是香色(秋叶色)。

典制中虽然服饰的颜色有等级、身份的差别,但乾隆却明确表示喜欢香色。

乾隆十九年(1754)十二月二十九日是除夕,乾隆皇帝要在宫中神祖供像前行辞旧岁礼。

是日晚,他照例沐浴更衣。

当四执库太监捧出明黄色龙袍时,他却下旨要穿“香色刻丝黑狐面龙袍”。

并且说,这件龙袍“着寻常日少伺候,留至每年十二月三十日沐浴后再伺候,以后每年是为例”。

如果换了别人,穿着不符合身份的服装,肯定有违制之嫌。

皇帝金口玉言,为所欲为,不受制度限制。

另外,乾隆皇帝口口声声衣冠服制遵循古礼,可他在许多宫廷绘画中都以汉装出现。

他曾说过,他的汉装像不过是“丹青游戏”。

宫廷绘画多是写实的作品,水平再高的画家也不敢为皇帝画像张冠李戴。

由此可知,宫廷生活往往被政治化,更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清宫内设有尚衣监,存放皇帝的袍褂和服饰,又有专门的衣服库,管理皇帝平日常用的服和冠,还有一大群随时侍侯皇帝更换衣服的太监们。

皇帝一天之中多次更换服饰,有时一天内更换二至三次。

电视剧里清朝皇帝的着装对应场合吗?

清代的皇帝穿衣服戴帽子,是有严格的制度所规定的,而且这种制度和季节是分不开的。

皇帝按季节穿衣服,它分别是皮、棉、夹、单、纱多种质地、式样、颜色规格,文饰他都有严格的规定。

大典祭祀和朝政时穿礼服,即朝服和衮服;
年节喜庆的日子穿吉服,又称龙袍;
平时穿常服又称便服,打猎穿行服;
帽子要与衣服配套,分别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

每种服饰,又有皮、棉、夹、单、纱等冬天夏天的分别。

皇帝的衣服不但种类很多,而且更换频繁。

在清宫内不但设有四执库,专门存放皇帝的服饰,而且每天还有一批太监,专门管理皇帝的服饰和穿戴。

不仅如此,还建立一种档案叫《穿戴档》,详细记录皇帝每天服饰的穿戴情况。

皇帝朝服朝服分为冬朝服和夏朝服,同理也有冬朝冠和夏朝冠(大臣也如此,就是影视中为什么大臣帽子有时不同的原因)。

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

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

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
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

▲此为乾隆帝冬朝服冬朝冠 ▲此为雍正帝夏朝服夏朝冠 朝服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

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时用蓝色,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

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
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
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
披肩绣行龙两条;
袖端绣正龙各一条。

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
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盛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

▲此为嘉庆帝朝日冬朝服▲此为清帝求雨祭祀朝服▲此为清帝夕月朝服▲此为夏朝服衮服衮服(太子的叫龙褂,大臣的叫补服):为石青色,重大典礼时套在朝服或吉服外。

左肩有日,右肩有月。

都为正团龙,太子及诸王公不是,为行龙什么的。

▲此为乾隆石青衮服▲此为顺治帝黄色纱绣四团金龙夹衮服(据会典记载,清代上自皇帝下至百官的衮服均为石青色,而由于清初冠服制度尚未完善,皇帝的衮服除石青色外也有明黄色。

这件衮服是现存清代早期唯一的一件明黄色衮服)端罩端罩:满语叫“打呼”,在清代服饰制度中,是一种皇帝、诸王、高级官员等人在冬季时替代衮服、补褂套穿在朝袍、吉服袍等袍服外的一种圆领、对襟、平袖、长及膝、左右垂带的翻毛外褂。

▲清帝黑狐皮端罩吉服 吉服(俗谓龙袍):吉服是仅次于朝服的衣服,它是级别比较高的一种服装。

▲清光绪 明黄缎绣五彩云金龙十二章纹夹吉服▲缂丝蓝吉服▲雍正帝吉服读书像吉服冠 吉服冠:穿吉服时佩戴的帽子,也是平时官员戴的帽子,所谓吉服,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

▲薰貂皮皇帝冬吉服冠行服 行服:一般是马褂,一般用于外出和打猎。

▲明黄暗团龙里双喜皮马褂▲香色夔龙凤暗花绸皮行服袍,清康熙▲康熙 油绿色云龙纹暗花缎绵行服袍行服冠 行服冠;
穿行服时穿戴,用红缨结顶,前有东珠。

不同于吉服冠。

▲清早期皇帝行服冠▲皇帝夏行服冠,清乾隆常服 常服:与行服差不多,即为平常穿戴,颜色各异。

▲乾隆帝 酱色暗花缎常服袍 ▲乾隆帝 蓝色暗花缎常服袍甲胄甲胄:清代帝王尚武,立有大阅、行围制度,清帝及宗室大臣,凡参加此类活动者,都要穿盔甲。

清代锁胄分胄衣和围裳两部分,大阅胄与战时所穿甲胄不同,特点是不用金属,而是以锦等丝绸饰以金版纹,代替胄上金属珠。

表面鬃漆,前后各有一梁,通体遍钉以镀金铜泡,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镶镀金镂,饰云水龙纹及各色宝石饰件,缀以紫貂毛盔缨,顶镶东珠一颗。

乾隆大阅及狩猎时穿用,制作精良,色彩稳重,造型及纹饰极具形式美感。

▲乾隆帝大阅甲胄▲康熙帝大阅甲胄文章发于本作者(我是三甲第四名)博客:blog.sina.com.cn/
s/
blog_1669659fb0102wvzu.html。

首先我们说说清朝皇帝的衣着服饰。

皇帝的衣着服饰不仅为防暑御寒,而且是地位、权力的象征,神圣与威严的体现。

到了乾隆年间,冠服制度得到完善,既保留了满族服饰中披领、马蹄袖的风俗,又沿袭中国历代皇帝崇尚黄色、衣纹云龙的...。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