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质量事件(著名的质量事件2021)
有哪些公司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而倒闭或受重大损失?
有很多比如:三株口服液在中国企业群雄榜上,三株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1994年8月当吴炳新、吴思伟父子在山东济南创立三株公司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料到自己会创造出中国保健品行业最辉煌的历史。
今天,三株的辉煌传奇和其瞬间衰落瓦解的故事一样,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
三株的辉煌时刻从1994至1996年的短短三年间,三株销售额从1个多亿跃至80亿元;
从1993年底30万元的注册资金到1997年底48亿元的公司净资产。
三株在全国所有大城市、省会城市和绝大部分地级市注册了600个子公司,在县、乡、镇有2000个办事处,吸纳了15万销售人员。
迅速崛起的三株不仅达到了自身发展的顶峰时刻,更创造了中国保健品行业史上的记录,其年销售额80亿的业绩至今在业内仍然无人可及。
三株帝国的没落正如其迅速崛起一样,三株的失败,来得是那样突然。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为之唏嘘不已。
正如之前我们提到,危机伴随着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从企业成立之日起它便形影不离。
危机管理水平的差异,便导致了不同组织和个人结局的不同。
三株的决策失误和管理失控,播下了日后衰落的种子。
而在危机事件管理中一味强调自身利益、忽略公众感情和消费者权益的态度和行为,更直接引发了三株帝国的迅速崩溃。
1、盲目扩张和多元化战略1995年10月17日,吴炳新在新华社的一次年会上宣读了《争做中国第一纳税人》的报告。
设想到20世纪末,完成900亿元到1000亿元销售额,成为中国第一纳税人,其勃勃雄心溢于言表。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三株公司开始实施全面多元化发展战略,向医疗电子、精细化工、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物理电子及化妆品等6个行业渗透。
与此同时,三株在全国范围内收购、并购几十家亏损医药企业,令企业担负期严重的债务压力。
这种过分乐观的态度和盲目扩张的战略,无疑助长了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的骄傲自满情绪,也成为三株危机意识淡薄和忽略公众利益的诱因。
2、机构的爆炸式膨胀和管理失控四年间,三株集团及期下属机构的管理层扩大了100倍,到1997年三株共有300多家子公司,2000多家县级办事处和13000多家乡镇工作站。
三株所崇尚的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造成了种种类似“国企病”的症状,各个部门之间划地为牢,形成壁垒,程序复杂,官僚主义盛行,令企业对市场信号反应严重迟钝。
为了统一协调全国市场,总部设计了十多种报表,以便及时掌握各个环节的动态。
但具体到一个基层办事处,哪来那么多变化需要填,上面要报,下面就造假。
与此同时,机构臃肿和管理失控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浪费了1/
3的广告投放,基层宣传品投放到位率不足20%。
3、高速发展阶段的产品虚假宣传在三株的高速发展阶段,产品宣传开始出现大量冒用专家名义、夸大功效、诋毁同行的言语。
种种夸大功效、无中生有、诋毁对手的事件频频发生,总部到最后已疲于奔命而无可奈何。
单在1997年上半年,三株公司就因“虚假广告”等原因而遭到起诉10余起。
三株也因此被部分地方卫生部门吊销药品批准文号,1995年5月,三株因虚假广告宣传而被广东省卫生厅专门发出了《关于吊销三株口服液药品广告批准文号的通知》。
4、忽视公众利益最终导致三株帝国瓦解成都事件成都市场部人员在编写宣传材料时,未经患者同意,就把其作为典型病例进行大范围宣传,结果导致纠纷,并经新闻界曝光,敏感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也飞进了报道,事件由成都波及到全国,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
常德事件在为风光无限的三株钦佩不已的同时,不少人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三株的冬天何时将会到来?谁又将是三株的终结者?没有人能料到最终的答案竟是湖南常德一个叫陈伯顺的普通老汉。
1996年6月,湖南常德汉寿县退休老人陈伯顺在喝完三株口服液后去世,其家属随后向三株公司提出索赔,财大气粗的三株则拒绝给予任何赔偿,坚决声称是消费者自身问题。
遭到拒绝后陈伯顺家属一张状纸将三株公司告上法院。
1998年3月,法院一审宣判三株败诉后,20多家媒体炮轰三株,引发了三株口服液的销售地震,4月份(即审判后的第二个月)的三株口服液销售额就从上年的月销售额2亿元下降至几百万元,15万人的营销大军,被迫削减为不足2万人,生产经营陷入空前灾难之中,总裁吴炳新也被重重击倒。
据三株公司介绍,官司给三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多亿元,国家税收损失了6亿元。
1999年3月,法院终审判决三株公司获胜,但此时三株帝国已经陷入全面瘫痪状态。
三株的200多个子公司停止,绝大多数工作站和办事处全部关闭,全国销售基本停止。
创造中国保健品奇迹的三株公司,在危机应对中的表现却极其不成熟:就事论事,陷于局部谁是谁非,与消费者争论不休却忽视危机公关。
最终三株为其忽视公众利益、不愿主动承担责任而付出巨大代价。
企业因决策错误而最终灭亡的例子?
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94年底95年初,巨人集团在中央电视台的保健品脑黄金的广告可以说是铺天盖地,谁也没注意到这是垂死前的挣扎,几个月后,巨人发生偿债危机,停止经营倒闭。
中央台又在探讨巨人当年为什么倒闭的原因,我觉得史玉柱先生的自己反省是比较准确的,即即使没有巨人大厦事件,巨人也是必倒无疑,有几方面原因,一,涉及保健品市场在巨人当时的情况下必使巨人完蛋,保健品化妆品酒类行业是水货行业,水货行业准确地说是骗人的行业,最大的骗子是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在95年正是中国传播媒介揭露保健品业种种骗子伎俩的时候,时机太差。
二,史玉柱过分乐观,定位不准确性,认为脑黄金业市场前途广阔有几十亿市场,94年从某港商处拆借8000千万港元投入保健品业然后就直接上中央电视台进行地毯式轰炸,开始几个月在保健品投放时是有少量的钱回来就以为成功了又建巨人大厦,结果是资金周转不灵没钱了。
三,战线太长,电脑业做好后赚了钱后以为在电脑业的经营经验适用于所有行业,于是涉足服装业,保健品业,房地产业,某一行业还没做成熟时还没有进入还债期时就认为已经成功,赚来的钱投入新的领域。
当某一行业发生问题时就可能注意力不足,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和对策。
四,贪心不足,从巨人集团这个名称中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希望企业迅速壮大,有点象天方夜谭中的皇帝希望自己的女儿一年就长成大人,象中国企业家给企业起的名如什么科技(骗子),什么集团象福特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该叫什么集团的集团了,即使象IBM只是叫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中国私人企业家的心态是如此怎么能不急功近昝急于求成呢?又如我厂,年销售收9亿左右,客户欠我厂3。
0亿,我厂欠客户也有一亿多,银行内的存款达1。
2亿元,有三千万是当月生产用的流动资金要付给供方,三到四千万是资金汇票和到期承兑汇票,还有二千万左右是我厂给供方的汇票后的预留资金,这样仅可自由使用的只有四千万元左右,按史总的观点是上亿元资产在银行中睡觉怎么可以不太可惜了吗?投出去扩张扩张扩张用它1。
5亿也不算多! 从企业管理角度谈几个问题:企业家要干好那几件事呢?我个人认为有三件特别重要。
一,决策。
企业的决策非常困难,如同国家领导人的决策,特别大的企业如HP有决策层,他们都是职业专家级企业决策人员,经常从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企业,如可口可乐前总才跳槽到apple公司,就是说决策不是简单的拍脑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史玉柱的私人企业是一个人说了算,如果一人九次说的东西是正确的,那么他可能就会狂妄而不谨慎,最十次失败就可能发生,另外由于一个人信息知识水平认识范围可能存在误区,市场行情企业内部职工技术改进等都可能发生变化,这些都可能使决策发生失误,因此在决策上的执行的制度和民主程序对大企业至关重要,最高领导层的职责和权限要清楚,不能决策时要咨询专门的公司。
(如发达国家存在的一些公司) 二,组织重组。
组织重组包括二方面,一是生产用的资源的重组,二是组织机构主要是人员的重组。
以前新闻界的外行人只知道宣传生产用的资源重组,忽视财务方面和人员组织方面的重新构建,大大误导一些半斤八两不学有术的中国企业头目,关于组织重组我也是业余专家。
这方面可以写一本书,希望强国的有心人能翻译美国的有关名著,给中国国家领导人和现职业经理读一读,(MBA人士免读)不再多说。
三,企业管理。
高级经理层关心的是如何建立改进制度、执行的过程和最后的效果。
经理人是如何正确有效的执行。
有美国人写的多种专著,不再重复。
中国现在国有大企业存在的要解决的问题。
一,资产是无主人的,谁也不负责资产的保值增值。
人人都想从国家的大草堆上扯一把,当官的自然会扯能扯得多一些,国有资产不断流失。
对策一:卖掉国有企业,国家从一些国有企业中退出,应该允许外国资本收购国有企业。
对策二:每人成年后发一定量的股票购买券,如十万元,全面实行全民股分制的公有制。
二,人多,一个人的活三个人干,从国家各方面向企业中塞很多人。
对策一:全面开放,让外国人享受国民的待遇,同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日本欧洲等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合作,引进国外的人员技术资金制度,开发便于提高就业。
对策二:组织重构,减员,具体视各企业情况定。
三,管理制度落后。
特别是财务制度和国际上不接轨,不能有效地通过财务管理降低成本和消耗。
对策:直接实施较先进的适宜的管理模式。
不要瞎扯什么中国的国情不适宜,不实施怎么能知道几百年的经验是错的?推荐ISO9004系列(是纯粹的管理模式)(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喜欢ISO9001,ISO9002,ISO9003,它作重注意的是产品质量而不是管理的水平。
)。
青岛啤酒历史上的毛刷事件
一个小小的毛刷曾经击倒过青岛啤酒。
那是1978年10月,在出口香港地区的啤酒中,发现其中的一瓶有洗瓶机的毛刷。
响当当的青岛啤酒竟发生了如此事情!此事通过新华社迅速地惊动了中央高层领导。
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李先念同志在10月27日作出批示:“青岛啤酒质量如此下降,而且长期不改,看了这份内参清样,实在令人气愤。
建议青岛啤酒厂停产整顿,限期改正。
”另一位中央领导也批示道:“今后强调商品质量,明年应该见效。
青岛啤酒投资一千二百万元,质量没上去,轻工业部派人去,限期改进。
”10月30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康世恩同志批示:“派有力工作组去检查,认真解决该厂问题。
一定要恢复青岛啤酒的质量和声誉。
” “毛刷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青岛啤酒厂是家历史悠久的老企业,建国后,虽然国家不断投入,但都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的基本建设,而被人称为“爷爷电机”、“奶奶糖化锅”,是1903年建厂时德国人从欧洲搬来的1898年的产品,日本人30年代运来的“保田”商标机、洗瓶机等,都还在运转,有时三班生产完不成两班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文化大革命”对企业和生产的冲击是灾难性的,把多年建立的规章制度都冲垮了,使得质量下降、事故不断。
1974年6月,电焊工人在烧焊管子时引起火灾,烧毁1万多条新麻袋,导致一锅麦芽汁报废;
1976年6月,由于啤酒质量下降,装箱后发生爆炸现象,在深圳库存的4万多箱啤酒中,发生爆炸的竟有2万多箱…… 1978年11月23日,中央检查团、省轻工局、市经委、市轻工局、市委驻厂工作组在青岛啤酒厂召开会议,传达李先念副主席和康世恩副总理的指示,研究整改措施。
12月10日,工厂开始停产整顿(从这些时间上,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社会生活节奏是多么缓慢,拨乱反正是多么艰难)。
1979年1月8日,康世恩副总理得知情况后又作出批示:“同意工作组的意见,问题是把整顿工作要抓到底,按时搞彻底。
” 在国家经委、轻工业部和省市政府的关怀下,在中央、省、市联合工作组的直接领导下,青岛啤酒厂认真整改,调整了厂领导班子,还实事求是地为“文革”中遭受不公正待遇的150多人平反,恢复了24名曾靠边站的技术人员的职务,提拔了3名技术员和3名助理技术员,恢复了19名老工人班组长的职务。
经过4个月停产整顿,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得到了明显改观。
轻工业部和省市联合验收组经过认真核查,认为青岛啤酒厂的整顿已达到标准,批准自1979年4月10日起恢复正常生产。
5月份出口计划啤酒2383吨,实际完成2391吨,瓶装51批次,优级品率为98.98%,啤酒色泽趋向一致,口味基本相同,外观质量也有了明显改进,出口香港市场反映良好。
后来,国家轻工业部向全国通报予以表扬。
“毛刷事件”是青岛啤酒厂的耻辱!厂党委决定,把恢复生产的4月10日作为“提高质量纪念日”,每年都要举行活动,使警钟长鸣! 可以这样说,停产整顿挽救了青岛啤酒厂,使这个在市场享有盛誉的老品牌焕发青春。
1979年9月,在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青岛啤酒被评为国家名酒,荣获轻工业部颁发的奖状。
同年9月,在全国第二次“质量月”广播电视大会上,青岛啤酒荣获国家经委颁发的国家优质产品奖银质奖章。
1980年4月1日,国家工商管理行政总局颁发国家著名商标证书:“青岛啤酒厂,你厂生产的青岛牌啤酒质量优良,该商标在市场上享有信誉,特授予国家著名商标称号,并颁发此证书。
”同年9月,在第三次全国“质量月”活动中,获得国家金质奖章。
“毛刷事件”之后,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原则融汇于青岛啤酒全厂干部职工。
一百减一不等于九十九,而是等于零!质量为本成为永恒的主题。
“高、精、严、细”的原则扎根在每个员工的心田。
此后,青岛啤酒的质量一直保持高水准的稳定,在国内外获奖不断。
1985年4月,全国第四届评酒会举行,青岛啤酒再次被评为国家名酒。
同年,在国家优质食品金银牌授奖大会上,青岛啤酒再次获国家金质奖章。
1991年9月,首批“中国驰名商标”经评选产生,“青岛牌”啤酒在10枚驰名商标中,并列第三!在国际市场上,青岛啤酒的盛誉越来越高。
1981年和1985年两次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国际评酒会上荣获冠军,1987年在美国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举办的国际啤酒评比中名列榜首,1991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国际评酒大赛上获金奖,1993年在新加坡的国际饮品博览会上勇夺最高荣誉奖。
李佳琦带货的空气炸锅被曝出现质量问题,他是否会因此翻车?
李佳琦直播带货在此就道出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其中包括空气炸锅出现故障。
某消费者在其直播间购买的山本空气炸锅在回家后按照正规流程使用几次后就出现故障,且这个故障是无法逆转的。
我们把问题聚焦来看,以网红带货直播促成消费者冲动消费,然而在这背后网红们能否做到对产品质量的质检,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对于李佳琦来说,直播间口碑如何维持是当前最大的难点。
一、直播带货模式可以说互联网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各行各业都做到了万物可联的模式。
也是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和物流的不断完善,直播带货在2017开始逐渐“
火热”
起来,在2019年达到了一个顶峰。
李佳琦、薇娅都赶上了这一波热潮,站在资本的风口,透过这个风口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一个销售新模式。
消费者享受直播间主播带来的产品讲解,各类优惠力度,在冲动之下拍下链接,商家发货,整个流程贯穿一条龙服务。
这是当下的互联网购物衍生出的一种新模式。
二、产品质量频频“
不过关”
从《消费者报道》的消费者反馈数据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许多消费者从李佳琦直播间购买的商品频频出现各种故障问题,在产品的评价中,也出现了很多负面的关于售后服务的评价,这些负面的评价势必会对李佳琦直播间的名气有所消耗。
“
李佳琦”
这三个字现在就是直播间的金字招牌,作为一个好物推荐官,很多消费者是因为他的名气才去购买的,这是我们消费心理学中的所谓“
明星效应”
,消费者往往在名人效应的驱使下去购买商品,不过当消费者一旦发现所购买的商品质量不过关,就会失去信任,甚至于会牵连到对这个名人的评价都是负面的。
三、是否会翻车?随着李佳琦直播间的带货产品质量问题不断,李佳琦的口碑就处于不断下滑的趋势,媒体关注的效应也很大。
现如今的监管政策也在逐步的跟进,相信未来对直播间的监管也会不断地加强,直播带货领域的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问题也会得到很好的管理。
回到李佳琦个人来说,我觉得若是想长久地发展这一直播带货的模式,需要完善上下供应链的管理,仅仅依靠个人名气消耗是很难支撑的。
李佳琦直播带货又翻车,空气炸锅故障频出,对他会有何影响?
所以说这个事件的产生让网友们对于李佳奇的信任度降低。
因为上次的铁锅事件,很多人都对李佳琦的产品产生了怀疑,而这次空气炸锅又出现了很多的这样故障,一大堆的用户购买之后都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所以也会败坏他本人的口碑于观众好感度。
其实李佳琦是靠着口红得到观众们的心,他本人对于口红的研究非常的深,每天会是几十支的口红,而且这是一个非常伤害唇部肌肤的行为,因为每涂一次口红都要使用化妆水卸干净,还要涂上粉底打打底,所以说他本人为了直播也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他得到今天的这一切也是应得的。
可是他作为一个传播口红产品的美妆主播,不应该去把自己的业务范围涉及到其他不了解的领域。
比如上次的铁锅事件还有这次的炸锅时间,因为你本身就不具备相关的领域知识,就不应该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还把产品硬生生的推销给网络用户,这样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非常的不公平。
上次因为李佳琪售卖的铁锅是在李佳琦自己说过不粘锅之后,却立马出现了粘锅事件,可以说是他直播生涯的一大翻车,也让很多网友表示非常的惊讶,他的这次翻车事故也冲上了热搜。
其实不仅仅是李佳琪,现在还要非常多的网络主播,因为拥有非常多的粉丝,也有很多的广告商去找他们直播带货。
像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辛巴的燕窝事件,他因为售卖的燕窝其实被用户发现只是普通的糖水而已,受到了很多网友的投诉,而他本人也受到了相关部门的审查。
而罗永浩自己售卖的品牌羊毛衫后来也被网友们扒出是假货,像这样的主播售卖不良产品的例子还有很多。
有超过九成的消费者都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在发现自己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或者质量粗制滥造的产品的时候,难以维权。
对于这样的事件,有关部门也展开了行动,约谈了12家二手平台,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了对于电商直播带货平台的监管。
因为李佳琪本身性格非常的有趣,而且懂得女性的消费需求,在推销产品的时候也非常的良心,推出的口红色号都是非常适合大部分到肤色的。
所以他也收获了很多的粉丝,很多人也因为他的直播特别有趣,每天把这当做综艺节目来看。
随着他的人气的扩大,他也因为自己深邃五官去拍摄了很多的杂志照片。
后来在直播间里也邀请了很多的当红明星和他一起直播带货,可以说是非常的欢乐。
上次林更新去到了李佳琦的直播间,李佳琦本人在前面口若悬河,可是林更新却在后面像看戏一样,表情非常的搞笑。
当朱一龙和李佳琦合作的时候,朱老师好像就是按下了暂停键,对于自己的话都是惜字如金,李佳琪的滔滔不绝和朱一龙的惜字如金形成了鲜明对比,场面一度十分的尴尬非常的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