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生平经历(老舍生平经历简介)
老舍的写作风格特点是什么?
老舍的写作风格是朴实、 幽默, 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从而表现出作家独具的个性色彩。
1、语言风格,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
”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
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
2、创作题材,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
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3、文学思想,老舍没有坚定单纯的文学立场,他的文艺思想是摇摆不定的,但是他倾向于从感情角度看文学,认为“使人欣喜是艺术的目的”,“文学是认识生命的,解释生命的”。
同时老舍认为“文以气为主”强调表达自我为主,不使文学变成传道的教科书。
扩展资料人物评价老舍先生是善于描写生活,发现悲剧的一个作家,比如说他的《骆驼祥子》。
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也许没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去弄清楚谁谁谁写了什么故事。
不想了解那些“用不上”“考不到”的文学吧。
但《骆驼祥子》被初中教材列为选读作品,并选了一节作为课文,大家应该有些印象。
这里也顺便推荐一下萧红女士的《生死场》,二者的本质都是民间疾苦,人生无奈,将人命轻贱阐述的淋漓尽致。
《骆驼祥子》中描写的就是一个车夫的日常,军阀混战时代,他被命运玩弄,活的生不如死。
本来他是一个从乡下来城里挣钱的小伙子,天天穿的干干净净,把自己打扮的格外体面,对黄包车就像兄弟,爱惜的很。
偏偏战争让他失去了平稳的生活,充军,虎妞难产,偷骆驼,然后是逛红房子,不修边幅,偷东西,抽大烟,变成老油条……一步步地走向曾经他最看不起的生活。
老舍的写作风格是怎样的?
18018位粉丝老舍的写作风格是朴实、 幽默, 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从而表现出作家独具的个性色彩。
1、语言风格,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
”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
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
2、创作题材,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
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3、文学思想,老舍没有坚定单纯的文学立场,他的文艺思想是摇摆不定的,但是他倾向于从感情角度看文学,认为“使人欣喜是艺术的目的”,“文学是认识生命的,解释生命的”。
同时老舍认为“文以气为主”强调表达自我为主,不使文学变成传道的教科书。
4、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
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
⋯
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
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
”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
扩展资料:老舍的文学思想成分复杂,现代文学史中无产阶级文学和资产阶级文学的斗争里,他的派别色彩不明显,虽然他对左派的革命领导文学的艺术指导方式及其他艺术和思想上的主张颇有微词。
同时老舍也未曾加入苏汶和梁实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认为文学至死都是自由的。
他的文学思想的基调是强调文学的自由表达,同时认为文学对社会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远期的。
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老舍也曾一度向文学的实用性靠近,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发展,艺术家的他又感到不适,于是又重新呼唤并实践文学的自由表达和艺术性,在此期间其文学思想也出现了反复和震荡。
因此而言老舍没有坚定单纯的文学立场,他的文艺思想是摇摆不定的,但是他倾向于从感情角度看文学,认为“使人欣喜是艺术的目的”,“文学是认识生命的,解释生命的”。
同时老舍认为“文以气为主”强调表达自我为主,不使文学变成传道的教科书。
老舍的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1899年2月3日,老舍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
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教育经历1908年,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工作经历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
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学校教书。
1922年,受礼加入基督教,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并在北京教育会、北京地方服务团工作。
在此期间,他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同时还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
在英国期间,老舍曾使用Colin C. Shu这个英文名字(应为其基督教教名)。
1929年夏,离英回国,在新加坡直流半年,任中学教员。
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教授,边写作边教学。
1934年,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
1937年,8月返齐鲁大学任教。
11月只身奔赴武汉。
写作经历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
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
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31年,发表长篇《小坡的生日》。
1932年,创作《猫城记》,并在《现代》杂志连载。
此后几年,陆续创作了《离婚》和《月牙儿》等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1936年,辞去山东大学教授一职专心从事写作。
9月,《骆驼祥子》在《宇宙风》连载,1939年该书由人间书屋正式发行。
1939年,翻译完成的英文版《金瓶梅》在伦敦出版,译名为 The Golden Lotus,此版是为西方比较权威的《金瓶梅》译本,先后发行四次。
1944年,创作并由良友复兴印刷公司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
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同年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
1957年,《茶馆》发表于《收获》第一期。
关于老舍的资料
老舍的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1899年2月3日,老舍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
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教育经历1908年,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工作经历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
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学校教书。
1922年,受礼加入基督教,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并在北京教育会、北京地方服务团工作。
在此期间,他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同时还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
在英国期间,老舍曾使用Colin C. Shu这个英文名字(应为其基督教教名)。
1929年夏,离英回国,在新加坡直流半年,任中学教员。
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教授,边写作边教学。
1934年,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
1937年,8月返齐鲁大学任教。
11月只身奔赴武汉。
写作经历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
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
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31年,发表长篇《小坡的生日》。
1932年,创作《猫城记》,并在《现代》杂志连载。
此后几年,陆续创作了《离婚》和《月牙儿》等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1936年,辞去山东大学教授一职专心从事写作。
9月,《骆驼祥子》在《宇宙风》连载,1939年该书由人间书屋正式发行。
1939年,翻译完成的英文版《金瓶梅》在伦敦出版,译名为 The Golden Lotus,此版是为西方比较权威的《金瓶梅》译本,先后发行四次。
1944年,创作并由良友复兴印刷公司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
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同年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
1957年,《茶馆》发表于《收获》第一期。
老舍的生平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 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
满族,北京人正红旗人,人民艺术家。
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