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渡江出自哪里-一叶渡江典故?

2023-11-08
32 阅读

一叶渡江典故

一苇渡江 (佛教典故)

一苇渡江是达摩祖师的宗教故事。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关于“一苇渡江”的解释,儒家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因为《诗经》里面有一首《河广》,诗中说:“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唐人孔颖达解释说: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这样的解释是比较科学的。

谁给我讲讲达摩老祖一苇渡江的典故

达摩和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

达摩遗迹

至今,人们仍把幕府山的这座山峰叫做夹骡峰,把山北麓达摩休息过的山洞称为达摩洞。江北六合的长芦镇有"长芦寺"遗址,长芦禅寺内的一苇堂,就是为纪念达摩渡江后参拜长芦寺而建的。达摩“一苇渡江”后,在江北长芦寺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禅院驻锡,面壁修行。

一苇渡江的隐喻

“一苇渡江”是一个寓言性的隐喻,出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庄子·列御寇》。它用一根细苇(也有一说是桥)来隐喻解决困难或克服困境的方法。

这个隐喻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像一根苇子,它纤弱而柔软,但如果我们善于利用它,可以作为桥梁,帮助我们渡过狭窄而危险的江河,实现目标。

这个隐喻还蕴含着一种智慧,即善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可以克服困难,达到目标。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面对某个困境时无能为力,这时候就需要像庄子所说的那样,发现和利用身边微小的资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而言之,隐喻“一苇渡江”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困境,我们也不要轻易放弃,应该善于发现身边的资源,并灵活运用,就像一根苇子可以帮助我们渡过江河。这个隐喻鼓励我们有恒心、智慧和创造力,面对挑战时坚持努力,寻找并利用身边的机会,最终实现目标。

一苇渡江比喻什么

一苇渡江:指达摩祖师的宗教故事,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现在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关于“一苇渡江”的解释,儒家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因为《诗经》里面有一首《河广》,诗中说:“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唐人孔颖达解释说: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这样的解释是比较科学的。

一苇杭之的出处和全诗

又同:一苇可航

出自《诗经·卫风·河广》。

全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解释】: 一苇:佛家也有一苇渡江,夸张写法意为一根芦苇。根据儒家不同的看法为一束芦苇。比喻水面相隔很近,不难渡过。亦作“航一苇”。

杭之:渡过;同航之。

用芦苇编制而成的筏即可渡过。

比喻用微薄之力就可以把事情解决。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