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巳醉花间全诗?冯延巳的,《醉花间》诗意?
冯延巳的,《醉花间》诗意
冯延已的《醉花间》诗意是:一群少年相逢欢会的景况,在“晴雪小园”赏著词畔寒梅到月斜高挂,虽是整日的欢宴,但是词末也该到曲终人散的时候了。
欢会尽管浓烈开怀,毕竟也是“离别多,欢会少。”
少年转眼便将青春不再,更哪堪故友天涯,离多会少”该诗含蓄地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和对易逝年华的珍惜、留恋。供参考。
醉花间肠断丁香结诗意
这句诗的意思是:寒冷的夜里,树上尽是空枝,愁绪郁结,像丁香的花蕾一样。
出处:南唐·冯延巳《醉花间·独立阶前星又月》
原诗:
独立阶前星又月,帘栊偏皎洁。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夜深寒不寐,疑恨何曾歇。
凭阑干欲折,两条玉箸为君垂,此宵情,谁共说。
月落霜繁深院闭,洞房人正睡。桐树倚雕檐,金井临瑶砌。晓风寒不啻,独立成憔悴。
闲愁浑未已,人心情绪自无端。莫思量,休退悔!
译文:
夜晚独自一人站在台阶前,窗户外透着皎洁的月光。寒冷的夜里,树上尽是空枝,愁绪郁结,像丁香的花蕾一样。
深夜的寒冷也不算彻骨(跟我的愁绪相比),更冷的离恨一直也未曾停止。扶着阑干,人都要站不住了。两个玉簪子为你垂下(哭的厉害),这夜里的情思,能跟谁一起说?
扩展资料:
冯延巳词在内容方面,虽然“不失五代风格”,所写的仍然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和相思以及伤春悲秋等传统题材,但词中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气质、精神风貌已经发生了变化。冯延巳笔下的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往往是他用士大夫那特有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提纯”后的形象。
词风不香艳、不庸俗,而是流露出更为高雅的文人意趣。这类表现缠绵旖旎的风神韵致的作品显示出其士大夫的优雅生活情趣、典雅高贵的气度风貌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全诗
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 干卿何事
雨初霁 开遍满园桃李 与我无关
下联为集句。为了对仗,略作改动。
“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出自相冯延巳的《谒金门》词。五代时期,南唐皇帝李璟对朝政不感兴趣,只喜欢吟诗作词,他见宰相冯延巳的《谒金门》就取笑他"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雨初霁 开遍满园桃李”:原句“新雨霁 开遍满园桃李”
“与我无关”: 庄心妍的歌曲名。其歌词中也有“与我无关”句。
集句不易,平仄从宽。
“风乍起”对“雨初霁”:词性对仗、平仄略欠工。
“吹皱”对“开遍”:词性对仗、平仄略欠工。
“一池春水”对“满园桃李”:词性对仗、平仄略欠工。
“干卿何事”对“与我无关”:词性对仗、平仄合律。
谒金门(春情)宋 赵善扛
新雨霁。开遍满园桃李。波暖池塘风细细。一双花鸭戏。唤起春融睡美。扶醉宿妆慵 理。移步避人花影里。绣裙低窣地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求全诗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寒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诗意是什么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释义:寒冷的夜里,树上尽是空枝,愁绪郁结,像丁香的花蕾一样。
出自冯延巳《醉花间·独立阶前星又月》。原文:独立阶前星又月,帘栊偏皎洁。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释义:夜晚独自一人站在台阶前,窗户外透着皎洁的月光。寒冷的夜里,树上尽是空枝,愁绪郁结,像丁香的花蕾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