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的尊称(古代当官的叫什么?)

2023-12-23
34 阅读

古代当官的叫什么

1、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2、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3、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4、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5、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古代什么样的人称公

古代称谓公指“公爵”。

公爵: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公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一等。

西周时的公国有四:宋国、虢国、州国、虞国。

周朝的公爵只封给前朝的后裔,而周公之国鲁国只是侯爵国(鲁周公本人由于是三公之一也可称“公”,但仅限其本人,而不世袭。)

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按照周朝的礼法,前朝后裔宋公、虢公、虞公等像周天子行宾礼,而齐侯、徐侯、黄侯等行臣礼。在实际上周朝与宋国等仍是君臣关系。

按照周朝的封地制度“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从封地来说其实周朝是延续夏商的三等爵位,

不过将第一级在封给宋国、虢国等时予以了特殊的“宾礼”地位明显优于其它侯国。

所以在本质上周朝公爵和侯爵可以视为一级,只不过公爵的地位和待遇优越一些,正如在现代社会中相同等级的官员中有排名前后的划分。

秦、汉朝的二十等爵制内无公爵,只有汉末有魏公曹操。以后魏晋置五等爵,有郡公、县公,隋唐宋有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等,明朝有国公爵,清朝有公爵。

干部一词的由来

1 源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国民政府,最初用于指代在政府机构、军队、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2 这个词语的出现,是因为在那个时期,管理各种社会事务的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工作经验和政治觉悟,这些特质集合起来被称为“干部”。3 随着时间的推移,“干部”这个词语逐渐演变为指代担负重要职责、能力强、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现今,这个词语已经成为了中国国家工作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被广泛使用。

古时候对文人的统称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 、王戎、阮咸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王孟”:王维、孟浩然。

“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韩柳”:韩愈、柳宗元。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苏辛”:苏轼、辛弃疾。

“孔孟”:孔子、孟子。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张衡、班固。

“三苏”:苏轼、苏辙、苏洵

“苏黄”:苏轼、黄庭坚

“南宋四大家”: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旧社会的官方职位称呼

丞相:也称宰相,是管理国事的最高官职。

太史令:职掌文史丶星历的官员。

御史大夫:制定法律丶政令的官员。

都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的官员。

长史:文官名,大将军的秘书。

典军校尉:统欣皇帝卫兵的长官。

参军:丞相的军事参谋。

县尉:县级官员。

尚书:主管文书的官员。

内阁大学士:主管内阁事务的官员。最大的官是皇帝,是一国之主。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