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散文(中秋节的散文名篇)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名篇
与中秋相关的散文名篇有:1.《印度洋. 上的秋思》徐志摩我小的时候,每于中秋夜,呆坐在楼窗外等看“月华”,若然天上有云雾缭绕,我就替"
亮晶晶的月亮”担忧,若然见了鱼鳞似的云彩,我的小心就欣欣怡悦,默祷着月儿快些开花,因为我常听人说只要有"
瓦楞”云,就有月华;
但在月光放彩以前,我母亲早已逼我去上床,所以月华只是我脑筋里一个不曾实现的想象,直到如今。
2.《八月的思念》莫言八月的桂花香飘万里,院子里的那些桂花又开了,这是您最喜爱的花,你说它是最纯洁的,就像天空那悬挂的玉盘。
不曾忘,儿时的那些清秋夜晚,天高气爽月通明,把小院照得如同白天一般,桂花绚丽地绽满枝头,扑鼻的香让蜜蜂也忘了归家。
晚饭过后,您便会挪一个小登在院里,把我抱在怀中,给我讲那嫦娥的故事。
3.《中秋的月亮》鲁迅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
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
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名篇
1、我喜欢中秋的意境。
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
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2、在赏月之际,家中的亲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身在异乡的亲人,而异乡的人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中的亲人。
因此,中秋节有“团圆节”之称,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3、夜更深了,当月亮在屋檐下再次出现时,它已经换上了一件明亮的白礼服,霎时,光彩照人。
月亮变得成熟了,它不再玩耍了,而是一直静静地走在我们前面。
4、散橘闭中秋的月最美,是那样诗情画意;
中秋的月最柔,是那样柔情似水;
中秋的月最明,是那样如水似镜。
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把酒言欢。
5、黑色的夜幕渐渐垂下来,布幕上画着各种各样、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星星,一眨一眨的。
还有些看不大清的、一丝丝飘飘悠悠的云彩,这些仿佛都是侍卫,在恭候月亮公主再一次的到来。
6、月亮来了,它先穿着淡橙色的晚礼服走进大堂,向大家问好。
我们在街上走着,月亮调皮地跳过树梢,藏在屋檐下,又突然掠过屋顶,跃过矮墙。
它飞快地跳着有节奏的华尔兹,迈着轻快的舞步,在我眼前闪过。
它仿佛是在卖弄自己高超的本领以赢得无数观众的掌声。
7、十五的月亮,又升上了天空。
看,一轮明月在深蓝色的天空中微笑看着大地,大地上一片洁白,好似笼着轻纱。
8、细细密密的月光就像一封封飘飞的“星际特快专递”,那是嫦娥姐姐邀请地球上的小朋友去月宫分享她亲手制作的桂花糕。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_中秋节:中秋节美文欣赏
篇一 时间如水,仿佛是转眼间, 春去了秋又来,一年的工夫就这样渐行渐远。
大街小巷、店铺商场里,花团锦簇、琳琅满目的月饼,弥漫着浓浓的中秋味。
尝试着购买多种月饼,水果的、蔬菜的、豆沙的、五仁的;
袋装的、散装的、盒装的;
红的、黄的、绿的、紫的……就是没吃出那月饼的滋味。
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临近,各家各户各人都充满了向往和兴奋,尤其是忙坏了妈妈们。
首先,妈妈要早早收集晾晒盏花、葫芦花、玫瑰花、香豆叶,接着用石头“匠窝子”捣碎挞面,再托人从城里购买些红曲、姜黄。
其次,在日常劳作间歇,在田间地头荒坡沙滩上,收集枯树枝烂树根、或挖或拔薅子、冰草、岌岌、艾杆子收工后背回家晒干了,或者在院墙外晾晒些牛粪块。
蒸月饼比不得平常蒸干粮馍馍,必须有烧灶火的好燃料才行。
在临近中秋的前几天,妈妈将自家提前制作好的“糟子”用温水泡开了,调上浇头子,发酵了,每隔一两个小时再接续半碗干面,用适量温水搅匀成成糊状,连续接上十次左右,大概有半盆了。
再按一碗面的标准加适量温水揉面,揉一次发酵两小时左右,连续揉个十次八次的,积少成多,满满两大盆,松软而劲道,用手一按扑哧扑哧的。
一大早,妈妈就和婶娘、奶奶忙起来。
首先要按照我家“八卦”蒸笼的大小、月饼的薄厚、颜料的品种,将发好的面均匀的揪成若干团。
接着,一手揉一手团,揉搓十来个回合,光滑了、瓷实了、圆溜了,用手心按平;
再用擀面杖一下一下推开成半公分厚、直径四十五公分大的一张面饼,将新榨的胡麻油均匀地涂抹一遍;
黄澄澄的,清香扑鼻,再撒上姜黄,撒上白砂糖,撒上一层厚厚的白面;
最后紧紧地卷成一卷压成一团;
压实了,再擀成刚才的形状,再撒上一遍,这才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底层,是最好吃的一层之一。
然后,如法炮制,擀上一层又一层,用备好的颜料撒上一层又一层,一层层撂成十公分厚。
或剪开翻出五颜六色的“抓抓子”、或卷成卷拧成“马绊场”、或盖上顶层做成一色“蒸饼”。
最后擀一个薄如纸的面皮儿将整块月饼完全包裹起来,双人四手抬到笼屉里,一笼屉只装一块月饼,一次蒸两笼屉或三笼屉或四笼屉。
这时,“坐卧”在灶台上的那口大铁锅里早已烧好了沸腾的开水,按顺序将笼屉次第撂在大锅上;
再用干净的碎布片或其它什么软物,将锅沿、笼屉缝隙、锅盖缝等一切可能透气的地方都塞严实了;
用枯树权、牛粪块等结实耐用的柴火一口气烧上半个钟头的旺火,防止“溜锅”。
等锅盖上面热气腾飞好一阵子了就要暂时停入火;
停顿一刻钟热气稍降,再用温火烧半小时。
就这样烧四次,蒸两三个钟头,一大锅水也熬干散没了,月饼也就蒸好了。
那时候,为了蒸月饼,每年我都会向老师请假担任“烧火丫头”。
月饼蒸好后,要有两人三掀两翻整体端正放稳,用木制的“点朵子”沾上红颜料,在暄腾腾的白面上点上一朵朵红花,便有了色彩,晾上一个晚上,揭掉表皮,切成十五公分大小的方块,便可吃了。
新鲜时香甜美味;
晾干了酥脆可口,层层叠叠,肥而不腻,中秋后的日子就在这甜美中咀嚼着。
中秋月夜更值得一提。
当皎洁的月亮爬过树梢立在屋顶时,深邃的天空澄澈透明,往日的繁星似有若无,亮汪汪的月光如水地洒落在农家宽敞的院落里,比白昼更亮堂。
家家户户搬出自家方桌,端一块完整的、画着月亮的月饼,恭恭敬敬地供献在方桌中央,四周的拼盘里供奉上自家收获的水果或别的什么好吃的,叫“献月”。
老人们还会讲“嫦娥”和“玉兔”的故事,举头望月,我总想从“玉盘”中看见正在舞蹈的嫦娥或玩耍的白兔。
篇二 家是中秋节的一轮明月,有家就有中秋节。
我家在农村,我的中秋节就多沾染一些露珠的清润,野草的苦香。
其实,回想在老家的生活,对于中秋节没有太多的记忆,中秋节对于农家艰苦的日子也没有太多意义。
本来,人们心中有中秋节这么一个概念,若有若无的,而且我们那儿不叫中秋节,叫过八月十五。
正因为处于收获的中心季节,农忙的人往往忽略它的存在。
晨时早早起床,拉着地排车,车上放些包袱、绳一类的工具,带着一些干粮,一塑料桶开水,一家人前拉后推,急急忙忙地奔地里去。
玉米地宽大深幽,每一棵玉米长得都比我高半头,即使这样,我仍然紧跟在大人的后面,把成熟的玉米揪下来,放在身后的包袱里.。
一会儿,脸、胳膊被玉米叶子划拉得满是伤痕,天渐渐热起来,汗滴汇成细流,顺着一条条伤痕爬行,那种疼痛至今刻骨铭心。
瞅一眼前面的母亲,汗水粘湿她散乱下垂的头发,身上背着的包袱越来越大,压得她身子更加矮小。
就这样,一家人分散游离在玉米地里,各自忙碌,如同一家蚂蚁,围绕食物各守职责。
偶尔看一眼炽热的太阳,感觉已过中午了,就默不做声地聚拢在地头,大口嚼干粮,大口喝开水,并重新分配下午的任务。
就这样忙活到下半晌,太阳快落到树梢了。
我们一家人前拽后拥,把满满一车玉米棒子拉回家里。
等稍稍喘口气,洗把脸,刚一清闲坐下,就看见一大轮月亮从东院的树尖上升起,不大亮,薄得像层纸,大得像脸盆。
不知何时,在何地,母亲像变戏法一样拿出几块月饼。
我要吃,母亲说等会。
她从屋里搬出饭桌,用抹布擦干净,放上三个小碗作香炉,一个香炉前摆一块月饼。
等叩拜念叨完了,她唤我过去,让我给月姥娘磕头。
有时我不肯,她就问,你还吃月饼不?当然,月饼我要吃,头也得马马虎虎地嗑上一个。
中秋饭也不特殊,顶多比平时加个肉菜。
孩子的心思牵挂着玩伴,没等大人吃饱就把饭碗一推,窜出门外,与在外面等候的小伙伴汇合,在月光里玩起捉藏游戏。
远处,近处,“月姥娘,亮堂堂”的儿谣声隐隐约约。
月光中,残破的墙壁、斑驳的树影在孩子们心里都被赋予了灵性,我躲在它们的遮蔽里,感觉它们好大好深,隐藏着小人书中蹦跳的精灵们。
当然,我家胡同里还有那么一家,比断墙和树的影子让人恐惧,晚上我是断然不敢去的。
大人们都说他家的西屋邪乎,有只上了年纪的黄鼠狼居住,晚上很愿意拉小孩作伴。
因此,这样的晚上,我宁可绕路走,决不从他家门前经过。
一个又一个的中秋节过去了,我考学,进城,有了工作,但总觉欠了家里什么。
头一年上班,第一次领工资,就赶在中秋节前。
我花了一半以上的工资,给母亲买了一大包月饼,给父亲买了四瓶好酒,给姊妹买的衣服还是其他,想不起来了。
父亲把我买的酒一字排开,很庄重地摆在条几上,向串门的邻居炫耀。
母亲小心翼翼打开月饼包装,没舍得吃就又包上了,直到供完月姥娘,她也没舍得吃。
姊妹围着我,问这问那,她们的眼睛比月光都亮堂。
应该说,这是我一生最光明幸福的中秋了。
后来,一大家人各自分散。
进城的进城,出嫁的出嫁。
曾经贫寒,曾经快乐的小院寂寥了。
好大一片被邻居种成菜地,菜地四周长满荒草,装玉米的粮囤也塌陷了,弓身在草从里。
家不在了,曾经的中秋不知漂泊何处,如同我,在浮沉中茫然:家乡的晚风是否还有一轮明月 ,这轮明月能否照亮我回家的路。
但我相信,我的孩子,我的兄弟、姊妹的孩子,虽然分隔在天涯海角,但他们都会和我一样,有一轮圆满的明月在心中,在路上。
篇三 月沉碧海望重楼,谁放明灯惹梦游。
鹑火星稀萤点点,北辰途远雁啾啾。
人间每寄千般愿,天帝难平万种愁。
借问飘摇风送处,今宵热泪未东流? 临近中秋,渐渐圆润起来的月亮,勾起了幼年时故乡中秋节的回忆。
小时候,总是期盼着中秋节的来临。
这天,不仅是家人团圆,吃些好吃的。
更兴奋的是晚上可以观赏放飞孔明灯,尽情玩闹。
当夕阳收起最后一缕绚丽的晚霞,月亮从故乡村边的海面上悄悄地升起,乡亲们在忙碌着中秋晚宴。
那时由于经济凋敝,物资匮乏。
乡亲们中秋夜吃的的菜肴,没有现时这么丰盛。
只是以地瓜为主材料的,烹饪出 “时来运转”、“一团和气”之类的家乡特色“佳肴”。
那时也吃不上月饼,仅仅吃些用面粉蒸的糖粿,或者粿包等。
虽然没有如今各种包装花俏的月饼精美。
但是,这些纯天然粗粮制做的食品,味道淳朴,令人回味。
更重要的是蕴含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晚餐后,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老家院子的石榴树枝头,皎洁的月光,温馨地洒落在老家的小院子里。
邻居的姐妹们围坐在石桌边,入迷地听着母亲讲述“剪月华”故事,憧憬着美好的愿望。
我则与邻居的男孩子们悄悄地跑到路边的木麻黄树下,或捉迷藏或打打闹闹,玩得尽兴,欢乐的笑声在村庄里回荡。
最难忘的是中秋节晚上,观赏点放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祈福灯。
传说唐末五代时期,一个叫莘七娘的女子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发明的,当时是用作军事的联络信号。
由于灯笼的外形像似诸葛亮戴的帽子,所以取名孔明灯。
后来流传下来的在中秋节点放孔明灯,人们多作为祈福许愿之用。
中秋节晚上,家乡的操场上,人头攒动,等待放飞的孔明灯整齐地摆放在空地上,大人们忙着给孔明灯添加燃料等升空前的准备工作。
当孔明灯点燃后,燃烧的热气使灯笼慢慢地鼓起来,然后腾空而起,徐徐上升。
不久,附近村庄的上空,也不断地升起了一盏盏孔明灯。
当越来越多的孔明灯飞上天空后,我们拍手欢呼喝彩,高兴得手舞足蹈。
孔明灯在清朗的夜色中越升越高,逐渐地飘移到江海上空,象一颗颗小星星挂在天空中。
星星点灯,群星傍月,海面波光粼粼,交相映辉。
我们伫立在操场上,凝望着空中缓缓飘摇的红色孔明灯,默默地许着美好的愿望, 祈福风调雨顺,生活蒸蒸日上。
孔明灯越飘越远,直到消失在我们的视线,融入浩瀚的夜空。
故乡的中秋夜,是如此的美妙、恬静、悠远。
自己犹如置身于一幅“江上升明月,江花点美景,潮水随波千万里,夜色沁人心”的优美画卷之中,心灵变得清澈通透,令人忘却烦恼,心旷神怡。
潮起潮落,光阴流逝。
不经意间,那轮中秋的月亮带着我们走进七十年代后期。
随着改革开放,那些长大后的小伙伴们纷纷外出闯荡谋生、移居他乡。
家乡中秋节点放孔明灯的习俗也就噶然停止,至今依旧沉寂。
春去秋来,四季更迭。
那轮中秋的月亮在岁月的长河里,匆匆穿梭来回,中秋节年年如期而至。
晃眼间,我已从天真的孩提,跨入知天命之年。
那些渐行渐远的故乡往事,大多忘却。
然而,幼年时中秋夜的情景,却是清晰地定格在记忆深处。
每每想起,都倍感亲切、倍感温馨。
那融融的月色,那婆娑的灯影。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名篇
1、我喜欢中秋的意境。
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
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2、在赏月之际,家中的亲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身在异乡的亲人,而异乡的人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中的亲人。
因此,中秋节有“团圆节”之称,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3、夜更深了,当月亮在屋檐下再次出现时,它已经换上了一件明亮的白礼服,霎时,光彩照人。
月亮变得成熟了,它不再玩耍了,而是一直静静地走在我们前面。
4、散橘闭中秋的月最美,是那样诗情画意;
中秋的月最柔,是那样柔情似水;
中秋的月最明,是那样如水似镜。
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把酒言欢。
5、黑色的夜幕渐渐垂下来,布幕上画着各种各样、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星星,一眨一眨的。
还有些看不大清的、一丝丝飘飘悠悠的云彩,这些仿佛都是侍卫,在恭候月亮公主再一次的到来。
6、月亮来了,它先穿着淡橙色的晚礼服走进大堂,向大家问好。
我们在街上走着,月亮调皮地跳过树梢,藏在屋檐下,又突然掠过屋顶,跃过矮墙。
它飞快地跳着有节奏的华尔兹,迈着轻快的舞步,在我眼前闪过。
它仿佛是在卖弄自己高超的本领以赢得无数观众的掌声。
7、十五的月亮,又升上了天空。
看,一轮明月在深蓝色的天空中微笑看着大地,大地上一片洁白,好似笼着轻纱。
8、细细密密的月光就像一封封飘飞的“星际特快专递”,那是嫦娥姐姐邀请地球上的小朋友去月宫分享她亲手制作的桂花糕。
关于中秋的散文诗
1、中秋月宋代: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译文中秋月圆,月光洒在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
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树。
2、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代: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译文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
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
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
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3、阳关曲·中秋月宋代: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4、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5、一剪梅·中秋元月宋代:辛弃疾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译文回忆起那个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
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波荡漾在酒杯中。
今晚同样在楼上举杯待月光,可是乌云浸湿了纱窗,雨水打湿了纱窗。
我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
满堂只有蜡烛高烧光闪闪,照耀得酒宴上红彤彤。
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让我们慢慢把曲唱到终。
写中秋的名篇散文
老舍:《四世同堂》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
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
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
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 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
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
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周作人:《中秋的月亮》 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
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
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
……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诸位要问我为什么特别介绍今夜月,我大略的可以告诉你们的。
我不单为今天是兔儿爷的生日,不单为今天的月球与地球最近,我为的是从我们的远祖起,每年在这一日留下些特别的感情,造成不可磨灭的事实。
数千年来古人所瞻望所歌咏的就是这个月,而且这寒热得宜,桂子香飘的时节看这圆月,不是昨天或明天的所能比,也不是上月和下月的所能比的。
徐福熙:《今夜月》 解放以前的中国,富贵人家,寻欢作乐,以多数人的苦难酿成他们的蜜甜。
中秋,是他们的佳节,天上的明月,在他们眼中,真是花朵一般。
而穷苦无告的人民呢?食无粮,穿无衣,天上清光,只能照出他们的泪痕,使他们叹息、悲伤。
别人的天堂,就是他们的地狱,别人的佳节,就是他们难堪的日子。
看,今宵月色多美好呵,它是社会主义时代的中秋月色。
十亿人民心中装着个暖秋。
当空皓月,举头共仰,她给人欢乐,给人光明,给人佳兴,给人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