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特点起源(对联起源,别称,特点)

2023-06-29
79 阅读

对联的发展史及其特点

对联的发展: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对联,是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

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
骈偶阶段——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
律偶阶段——形成于唐代。

关于对联的起源

  一、对联起源于古代“
桃符”
  ------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

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
神荼”
、“
郁垒”
二神的图像,悬挂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

后来人们为了图省事儿就直接在桃木板上写上“
神荼”
、“
郁垒”
二神的名字。

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二、对联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扩展阅读:经典对联   1、光依东壁图书府,心在西湖山水间   2、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3、安秀才花柳成花烛,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4、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其他说法: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新桃”
和“
旧符”
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
神荼(tu)”
和“
郁垒”
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
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的起源是什么?

上联,春风得意凡家喜下联,金榜题名旷世才————————————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谓文"
题桃符"
(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
以其词工"
改为"
以其词非工"
,《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

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

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的要求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
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
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
平/
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
平/
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
平/
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
平/
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
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
平/
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
平/
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
平/
仄相/
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
平/
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
平/
顶/
平/
,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
平/
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
平/
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

对联的由来是怎么样的?

对联的由来如下: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

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

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

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的由来历史探源详解: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

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2章)。

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

”(《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

”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对联的来历

源于后蜀国君孟昶的一个突发奇想的旨意。

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孟昶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

群臣写来写去,孟昶都不满意。

最后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来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语的形式慢慢传人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越传越广。

对联又称春联、楹联、对子、联语,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对联的起源可以远溯到桃符。

桃符又名仙木,是古人过年时悬挂在门两边,画着传说中镇邪除妖的神荼和郁垒神像的桃木板。

后来桃符逐渐简化,上面只幽符咒或只写神荼、郁垒的名字。

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指此事,所以古代又称春联为桃符。

但这种桃符只是为了求神灭祸、祈求吉祥,没有独立使用对仗句子的意识,还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对联。

五代时,符咒和神荼、郁垒的名字逐渐被联语取代。

据说这源于后蜀国君孟昶的一个突发奇想的旨意。

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孟昶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

群臣写来写去,孟昶都不满意。

最后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来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语的形式慢慢传人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越传越广。

虽然这副五言联并不一定足我国的第一副对联,但人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对联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诗经》的对偶规范、诸子百家的学说、辞赋的修辞文采、骈文的对仗声律、唐诗的风范格韵以及民问的桃符形式为一体,题材丰寓、风格多样,集情意韵形 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

这一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学传统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历经千余年不衰,深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精致夺目的奇葩。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